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区域经济学
19236 38
2006-12-11
1.《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
麦金尼斯著,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本书收入了以美国行政学家、政治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奥斯特罗姆夫妇为核心的一批制度分析学者在"地方公共经济"研究领域方面的重要论文17篇。
2.《区域经济理论》
陈秀山、张可云著,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本书论述了区域经济学与区域经济理论、企业区位选择理论、区位因素与区位决策、区位模式和区位结构理论、区域产业结构理论、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产业梯度转移与区域经济格局演变理论等11部分内容。可以说,该书系统地介绍了区域经济学的内容和主要的研究理论,对主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模式和区域经济运行中**与市场的作用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3.《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论》
张鸿雁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从城市形象构建的现实意义出发,通过比较研究,分析了中外城市形象理论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论证了城市形象与"城市文化资本"与"城市新行为文化主义"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属性。
4.《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
王缉慈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版
本书的主题是营造地方企业集群(或称产业群)、应对全球化挑战,而营造地方企业集群是提高国家竞争力以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一种重要政策措施。该书在理论上系统引进和评论了近来国外企业集群理论、新产业区理论及流派,对新产业区理论在综合经济学、地理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理论与方法而取得的进展进行了视野广阔的总结与提炼;应用国外理论成果,对中国的企业集群问题进行了分类实证研究,如对以广东东莞电脑企业集群为代表的沿海外向型出口加工基地、以北京中关村为代表的智力密集地区和以浙江诸暨大唐袜业、河北清河羊绒加工业为代表的乡镇企业产业集群进行了案例研究;在对企业集群和产业演变的理论及政策含义进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反思了国内产业与区域发展政策中的问题,对我国产业集群的正常形成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政策含义具有明确的建设性意义。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很多国家的地方**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企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把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结合起来。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更深入地融入全球化大潮,此时,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产业群战略,特别值得中央及施⑹小⑶县,甚至乡镇各级**的高度重视。
5.《走向可持续协调发展》
魏后凯著,广东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作者早在1995年就提出了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观点,并把它看作是突破传统的平衡发展论和不平衡发展论的第三条发展道路。非均衡协调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要通过非均衡增长的途径来实现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这是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的。从地区全面发展、以人为本的角度看,我们不仅需要保持各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而且也需要保持各地区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这样,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就构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即可持续协调发展的思想。可以说,这种可持续协调发展战略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本书对于读者理解新发展观大有裨益。
6.《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
蔡昉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本书分析了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差距的深层原因,强调了一系列人文发展条件,包括教育和健康水平上的人力资本禀赋、资源环境条件、产品和主要要素市场的发育水平以及其他制度因素是导致贫困的根源。由此得出结论:在实施西部开发战略中,应着眼于改变中西部地区的人文发展条件,清除其发展经济的能力上的贫困。
7.《中国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陆大道等著,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这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基金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学院陆大道研究员组织20余位专家学者历经两年扎实的研究工作而完成的。全书共22章,近100万字,凝聚了中国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计委宏观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有关权威学者的长期研究积累,是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一部代表性巨著,同时也是地理学的一项重要创新成果。
书中系统总结和评价了我国50多年来、特别是近20多年来国土开发与区域发展战略及其实施效果,阐述了影响我国各主要阶段区域发展的因素。在过去综合考察、工业布局、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等大量坚实研究工作的基础上,阐明了我国区域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演进过程,总结了我国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国土开发和区域发展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做出了系统的概括,并对新世纪影响我国区域发展因素及区域格局进行了科学分析与展望。
该书还系统总结并发展了我国区域发展研究的理论体系,是一项重要的创新性研究成果,对地理学的学科建设和区域研究的发展具有重大学术价值,对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8.《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城市发展》
顾朝林等著,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本书针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将国家城市体系放到世界城市体系大背景下进行研究,对世界城市体系发展趋势、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倾向、我国对外开放成就的比较分析,以及对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剖析,探求我国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和新动向,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政策建议。
9.《中国西部大开发政策》
王洛林、魏后凯主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年版
本书是2000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中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与政策研究"第二阶段的最终研究成果。它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一批长期从事西部发展问题研究的专家,以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财政部等有关单位的专家学者,在进行实地调查和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该课题研究成果体现了系统性、宏观性、战略性、可操作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它从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角度,对未来5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战略阶段、战略重点和战略布局,以及一些重大战略领域、大西南和大西北地区的总体开发战略等进行了全局性的谋划。在西部大开发长期战略规划研究方面,填补了空白。不仅如此,它还进一步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国内第一个这方面的综合性研究成果。在政策研究方面,它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可以作为有关部门决策的依据和基穿
10.《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研究》
程选主编,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版
本书是关于我国地区比较优势的实证性研究,依据历史数据识别我国的现实经济格局与未来可能的空间走向。
推荐人:傅崇兰(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研究中心研究员)
1.《城市发展史》
刘易斯•芒福德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版
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把世界工业化以来的城市重塑和城市问题,与他对人类文明历史进程和世界城市发展历史进程的回顾结合起来,显示出他是20世纪人类命运的思考者。他提出"工业死城"与"生态城市"的区别,并使用了"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概念,还把这两个理论和队伍一劈两半,在"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拥护者之间挑起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大论战。他倡导生态文明,主张人类社会首先要自身实现和谐;他企图证明自然高于人类,但他承认人类处于进化的潮头,必须与自然协调才能生存和发展。因此,本书在如何优化战略选择问题方面,可以给我们许多启迪和借鉴意义。
2.《明日的田园城市》
埃比尼泽•霍华德著,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霍华德倡导"用城乡一体化的新社会结构形态来取代城乡对立的旧社会形态。"他认为,"城市和乡村都各有其优点和相应缺点,而城市-乡村一体化则避免了二者缺点,……城市和乡村必须成婚,这种愉快地结合将迈出新的希望、新的生活、新的文明。"他绘制出"三块磁铁",分别标明"城市"、"乡村"、"城乡一体化",同时作用于人民;并提出"人民何去何从?"的问题。他的城乡一体化思想,为新型城乡结构做出了伟大贡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很有必要从本书汲取营养。

保罗•克鲁格曼等著《国际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王梦奎等《中国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研究》商务印书馆2000年
陈栋生《区域经济学》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刘树成等《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1994
张敦富《区域经济开发研究》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8
孙久文《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王一鸣《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1998
胡兆量《中国区域发展导论》北京大学出出版社2000
郝寿义 安虎森主编《区域经济学》(修订版)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
王缉慈等《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振淮主编的《经济区与经济区划》1998中国物价出版社
魏后凯等《中国地区发展》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
张可云《区域经济政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
张文忠:《经济区位论》科学出版社 2000 年
林燕平《中国地区国民收入差距实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白雪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王铮等 《理论经济地理学》科学出版社 2002年
周起业等《区域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
李小建等《经济地理学》高教出版社 2001年
杨吾扬等《高等经济地理学》1997年
美国艾萨德《区域科学导论》(中文本)高教出版社1991
埃德加•M•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瑞典伯尔蒂尔•奥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商务印书馆 1986年
美国克鲁格曼教授(P. Krugman)《地理和贸易》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年
彼得•尼茨坎普、埃德温•米尔斯:《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区域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2001年
(英)K.J. 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与政策》,商务印书馆,1986.
(美)沃纳.赫希《城市经济学》,刘世庆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日)山田浩之等:《城市经济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1
(加)M. 歌德伯戈等:《城市土地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英)A.W.伊文思:《城市经济学》,上海远东出版社,1992
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倾斜的国土 - 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现实与趋势》,吴浙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
《经济空间秩序 - 经济财货与地理间的关系》,勒施,商务印书馆,1995 年版
《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研究》,刘树成等,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4 年版
《区域经济空间组织原理》,覃成林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 年版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研究》,覃成林,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7 年版
《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研究》,吴伯均,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5 年版
《中国区域金融分析》,张军洲,中国经济出版社, 1995 年版
《城市经济学》,谢文蕙、邓卫编著,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6 年版
《生产要素流动与区域经济发展》,杨云彦、张中华、卢现祥等著,武汉出版社,1996 版。
《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张帆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
《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陈宗胜等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 年版。
《环境经济学》,厉以宁,张铮著,中国计划出版社, 1995 年版。
《非均衡增长与协调发展》,翁君奕、徐华著,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6年版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费洪平,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
《跨世纪难题 —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徐逢贤等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版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彭震伟
《区域发展及其空间结构》,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陆大道
《区域分析与规划》,高等教育出版社,崔功豪
《区域发展战略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方创琳
《区域发展规划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方创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12-11 23:47:00
好多啊,我大部分没看过,看来需要恶补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3 10:50:00
有没有权威性啊,怎么读啊,按顺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3 12:54:00

感谢gssdmlp的整理,不知gssdmlp是学什么专业?

以下是一些个人观点:

入门教材与问题导向著作不同,一般通过阅读入门教材可以对本学科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本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方向以及当前研究的不足。判断一本教材是否是入门教材,其实我们只看它的目录就可大体了解作者的意图。如果一本书目录非常详细,而且子目录也分别是大问题,很明显,作者实在谈论普及性知识。当前国内以区域经济学命名的教材水平参差不齐,细心的读者之看附录中作者感谢语就可以发现,很多教材主要“作者”是硕士生或者博士生。不太客气的讲,由于国内没有本科区域经济学专业,所以刚转专业入校的硕士生,其对区域经济学基本知识都还没有掌握的情况下就开始写教材,可想而知教材的水平。

gssdmlp列举的大多数书籍我均已经阅读过,但不太同意把这些教材当作入门教材。因为,很多数目是专著性质的。一本水平较高的专著,作者是假定读者具有基本区域经济学知识的,所以如果把这些教材做为普及教材,很有可能对初学者更是看的云里雾里。

其二,阅读所谓入门教材也要看著者的求学经历和学术功底。gssdmlp列举的部分数目作者水平......。如果一定要看国内教材,大家不妨查询一下国内区域经济学研究水平靠前院校教授的著作(人大、南开等)和他们的研究方向,知道他们强在那一块。

其三,区域经济学学科体系现在并不完善,国内研究也并非非常规范。但一定要清楚,区域经济学是应用型科学,对于初学者首先要补充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经济学、地理学等),同时要通过参与课题发现问题,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敏感度!

其实,最想讲的是,国外区域经济学研究相对规范,经典入门教材也很多。非常建议大家去阅读一手的英文教材!同时也一定要结合中国实际去思考问题!

ps:以上均是个人观点,再次感谢gssdml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4 10:45:00
感谢gssdmlp的推荐书目。也感谢tryee的经典评论。学术就需要有一个百家争鸣的氛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14 19:43:00
好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