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案例库
2011-11-18 15:11:47
败在虽然预计有政治抵触,但缺乏实际预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5:12:45
败在:还记得两次独董会议吗?两次会议的不同结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5:13:36
用什么方法令其改变了态度?缺乏认真对待他们态度的方法,太忽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5:14:45
他们辞职也好,生病未参加也好。都是个基本判断和态度。同时这些真正的大腕其实有着美国国内巨大的影响力。国企真的把他们当花瓶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5:16:43
真正的机密和核心,就是企业内部也是绝密的。都有保密条例的。外界能视窥的仅是公开的过程,缺乏真正核心的环节和情景判断的了解。这也是MBA案例经常遭到鄙视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5:19:33
上面的大文,是类似商业杂志的花边传记。塑造形象用的。自我解慰,来瓶杜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6:31:37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8:33:48
对于能源企业来说,由于国内能源数量规模既定,在企业扩张发展的过程中必然需要着眼海外。这不仅是战略转型的需要,也是降低成本的需要。但在海外并购中会遇到各种挑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并购企业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随时迎接挑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19:59:48
先顶  再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20:56:33
很好的案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22:41:57
不错 这个案例好像《公司的力量》里有短短的接绍   不妨去看看  中央2台的纪录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8 22:48:38
好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19 19:48:41
中海油收购优尼科是公司战略的调整,此处的战略主要是指中海油对公司事业的将来希望或者可能达到的状态。通过这个战略调整可以明确发展方向,保证企业内部对企业的目的取得共识,这一点可以从董事会对收购的态度和收购后中海油可以利用优尼科现有的条件,获得丰富的油气资源获得现有的广大海外市场,解决中海油”虽然实现了高速增长,但是单靠内部持续增长很难实现我们的中长期目标,尤其是在实现海外产量目标方面“这一问题。
石油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当中海油收购的是别国的石油企业,遇到政治阻碍无可厚非,在收购谈判过程中,来自国会的反对和雪佛龙的竞争最后提高了收购成本,实际上看起来都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当然那也可以看成是买卖双方或是买卖多方的价格博弈。
中海油的收购行为是其横向一体化战略的表现,这个类型战略主要实现了规模经济、减少了竞争对手、巩固了市场地位。提高了竞争优势,但是随着这个收购行为的逐步实现,也对企业管理协调能力、管理成本、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8 12:39:37
支持一下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5 16:54:37
顶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10 21:18:10
谢谢楼主,看看学习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1-30 14:23:0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3-19 21:13:48
      中国这两年一直希望中国的企业既能“引进来”,又能“走出去”,但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例子来看,失败得多,成功得少。TCL是中国最早走出去的企业,但整合能力的不足,损失惨重;平安高价收购比利时富通集团,结果基本全部打了水漂;和本个案例较为相似的中铝与力拓的收购案,中铝更是让力拓玩的团团转,放消息,拉股价,还负债,中铝成了最佳配角,帮助力拓度过危机。
    中国企业不是没有海外并购能力,以上提到的几个案例所涉及的公司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企业还是幼稚的,甚至是有些急功近利的。这些案例中,企业对被收购方是否做到了尽职调查是值得怀疑的。这首先就是最大的风险。尽管中海油没有并购成功,但从整个案例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他们做了最充分的准备,使用的也是非常国际化的方法,政治的因素其实从并购初期也应该考虑到,并做好处理预案,但这点也并不影响这个案例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典案例,值得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路上好好研究一番。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4 16:35:58
嗯,确实很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3-3-17 15:06:05
中海油你拿国人的钱不当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