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字的甲骨文很形象,最上部的三角形是食器的盖子,下部就是一个食器装着丰盛的食物,两侧的两个点表示食物多得溢出来了。金文中左右的两点消失了,食器下面的底座变得更加美观了;小篆承金文而来,字形变得美观,而底座已经完全变形;隶变后,楷书写作“食”,从上半部分还能看得到最初的影子。
“食”本义为①“食物”“饭食”“粮食”,如成语“丰衣足食”,如:一箪食,一瓢饮(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11课《<论语>十二章》)设酒杀鸡作食(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课《桃花源记》)身上衣裳口中食(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4课《卖炭翁》)
引申作动词,意为②“吃”,如成语“食不甘味”“食古不化”,如:废寝食者(统编教材七年级上册第22课《杞人忧天》)虽有佳肴,弗食(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2课《<礼记>二则》)一食或尽粟一石(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