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年这个时节,驱车到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襄安、刘渡、泉塘、蜀山、开城等乡镇购买螃蟹的人络绎不绝,可是今年这个时候,只有少数农户把螃蟹卖掉了,大多数养蟹户生意清淡,全县还有18万亩螃蟹出现滞销状况。(11月21日芜湖新闻网-网友播报)
无为螃蟹因其膏红、肥满度高、肉质细嫩口感好等特点,一直以来备受客商青睐,并有安徽螃蟹“八大金刚”之首的美誉,可谓远近闻名。2007年无为县6000多吨螃蟹不仅销往上海、北京、广州、南京等大中城市,而且还销往香港、马来西亚、东南亚以及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年销售额达8.5亿元人民币,实现利润3.2亿元,成为该县农产品中的排头兵。更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12月6日,在北京参加2009年第二届亚洲财富论坛年会的36个国家的大使,有幸品尝到来自无为刘渡镇的螃蟹。然而,今年18万亩螃蟹的滞销,除了让蟹农愁眉不展,似乎也让人们感觉到无为螃蟹已经风光不在。
物价有涨有跌,商品有畅销有滞销,这似乎是市场经济背景下见怪不怪的现象。不过,无为螃蟹在往年的畅销海内外的情况下,毫无征兆地出现今年大面积的滞销,在为蟹农着急之余,却值得人们去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无为螃蟹赶超“阳澄湖”,真正“横行全国”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我国农村以农户散养为主的螃蟹养殖大多规模小、产量低,因而难以形成规模和集群优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自然也较差。虽然近几年来,无为螃蟹由原来粗放经营的规格小、品味差的河蟹,发展到现在个体大、质量优的“巢湖”“小老海”“渡江宴”“濡泉”等名牌螃蟹。2007年,无为生产的六个品牌螃蟹还通过了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标准认证,一跃成为安徽水产品中的佼佼者。但就总体情况而言,由于品牌过于分散,没有有实力又能叫的响的拳头产品,再加上缺少强有力的市场开拓手段和竞争筹码,当真正“阳澄湖”大闸蟹和山寨“阳澄湖”大闸蟹铺天盖地纷纷来袭的时候,肉嫩味美的无为螃蟹却溃不成军,只能甘拜下风。
市场经济往往就是这样,光有好产品还不行,必须还得叫得响,通过品牌提升价值方能站稳脚跟。在这方面,繁昌县的孙村镇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孙村镇原是服装加工企业的聚集地,但长期的订单生意利润微薄,使企业看不到茁壮成长的希望。近年来,该镇通过壮大产业集群、发展自主品牌,走出了一条以品牌促发展、促效益的新路子,并赢得了安徽服装产业第一镇的美誉。这是品牌的力量,是集群的优势,这或许也是发展无为螃蟹产业可以借鉴的地方。
无为螃蟹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还是要抛开老套路,引入新思维。在ZF给予政策、资金、技术、信息等支持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建立螃蟹养殖协会或合作社,打破一家一户“单打独斗”的局面,进行统一管理、科学指导、信息分享,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综合服务体系,实现品牌资源的整合,打造拳头产品,锻造综合实力,最终闯出一条具有无为特色的螃蟹产业发展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