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4511 7
2011-12-18
按照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金融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股票投资、债券投资、其他投资、外汇储备等等。
    假设美国人用美元买中国企业的服装,中国形成经常项目顺差。企业拿到这笔美元之后在本国不能流通,于是可以直接投资到美国,或者购买美国的股票资产,分别形成(金融项目下)FDI项目逆差或者股票资产项目逆差。有实物流动,必然有反向的金融资产流动,这是会计恒等式。
    中国企业很可能觉得投资到美国也赚不到钱,干脆把美元(通过商业银行)卖给中央银行,中央银行再购买美国国债,形成中国的官方外汇储备增加。如果将外汇储备也按标准方法归入金融项目,那么这种情况经常项目顺差也必然形成金融项目逆差,只不过这笔逆差是通过中国官方形成的,不是通过私人部门形成的,但肯定是属于中国整体的国际收支。
    再看金融项目,如果外国FDI投资者来到中国,举个简化例子是外国人拿着美元到中央银行换成人民币之后投资,于是中国的一笔FDI项目顺差对应外汇储备项目下的逆差,两者都属于金融项目。
    从理论上讲,不可能存在经常项目、金融项目双顺差。那么中国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的现实是,经常项目和金融项目下的FDI项目中都有顺差(可能还有别的金融项目?可以查查数据),这两个顺差都会形成外汇储备增加,也就是金融项目逆差。但中国统计当局把外汇储备项目单列出来,不算金融项目。因此中国的双顺差实际上是经常项目顺差再加上金融项目下非外汇储备项目的顺差
    这一点,不是什么独创,很多学者都已经指出了,例如CCER有一个博士生徐建炜(此人很牛,顶尖期刊发了一大堆),其毕业论文也花了很大篇幅来讨论这个问题。不妨查一查。
    总之,双顺差的表述有统计口径问题。中国人讲的金融项目顺差跟教科书上的金融项目不一样,不包括外汇储备。这是造成混淆的主要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18 12:41:14
其实在经常项目顺差上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国是一个大工厂,很多产品都在中国生产,但是绝大多数利润都被别人拿走了,结果造成生产是中国的利润是其他国家的怪现象。同时别人还指责你贸易顺差过大,人民币低估等等。请问这种生产在一国而利润在他国的贸易顺差算得上真正的贸易顺差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2:50:47
楼主说的很对。这是个常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4:25:4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15:37:00
一直觉得双顺差这个表述不合适,非常赞同楼主的言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18 21:02:54
far_faraway 发表于 2011-12-18 12:41
其实在经常项目顺差上也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中国是一个大工厂,很多产品都在中国生产,但是绝大多数利润 ...
你讲的应该主要涉及到外资企业。
标准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考察的一个国家地理界线内的所有经济体,外资企业在中国注册,经济活动都在中国,因此肯定要算本国企业。(我记得外国大使馆、留学生就不算,呵呵)。
但是外资企业的所有权不属于中国国民,因此有人讨论基于所有权的经常项目差额,或者国民贸易差额。这种测算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反响并不大。
首先在当代社会,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会非常复杂,不同国家的各个子公司、母公司之间相互交叉持股,国籍有时甚至难以界定;其次,外资企业在中国活动,就假设认为这个企业与中国有利益关系,就应该统计在GDP当中。
因此尽管中国也有人讨论,但是在多边谈判当中,难以引起共鸣。中国只能按大家都接受的规则,同时尽量强调自己的特殊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