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神 发表于 2011-12-20 15:40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除了教学科研水平呢?是不是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呢?
原因当然有不少。官本位的大学教育制度、僵化的大学生选拨制度、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这些都够要命的。
其实中国一些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质量是不错的,比如北清复交等等,单论学习成绩和基础训练可能真不比西方名校差甚至有的专业还略好,但我们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比欧美名校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美国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甚至是一般学校,不少有学术兴趣的学生已经跟着教授在做一些科研了,虽然说这个阶段一般不太可能做出多大的研究成果,但可以使其熟悉科研流程、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等等,这个在中国太缺乏了,别说一般高校就是名校做的也不好。
前几天我转越南数学家吴宝珠那篇报道,法国在中学阶段就重视科研训练了,我们这里基本上就是培养考试机器。
当然还有文化的因素,中国很少教师鼓励学生课堂上问问题和讨论,学生有主动发言要求的也不多,因此很多思考和问问题的好习惯从小就被扼杀了。听说芝加哥经济系一位名教授这样评价一位中国女博士生“a good classroom student” 这话其实相当难听了,说的就是上课认真,考试成绩很好,但在科研上没有主见或者自己的什么创新。这个没办法,因为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基本就是杀人的毁人不倦的教育,有思考能力的也给扼杀的差不多了。
当然还有现在整体社会制度下的大学制度,有多少认真做科研的教师(当然一方面认真做科研可能就吃不饱饭了;另一方面有些有能力的人就不以此为业了)。
还有我们一些教育观念都是错误的,比如博士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学术精英教育,人数不可能搞的太多,耶鲁经济系每年录取的博士研究生都在20名左右。而且我们这里如果选课人数少,很多课都有被取消或者老师因此拿的津贴就少,而在国外正规的学术性大学,选课人数一般没有下限,但有上限,博士课程课堂很少有多于30名学生的,专业课10几个人甚至不足十人也是常事,因为你是培养专家的,搞那么多人干什么?!
还有我们存在一种所谓旁听课程“自由”的观念,这可能来自某种文人传统,比如北大啊、清华啊如果自由允许旁听生进入就被被贴上宽容或者自由的标签,如果有所限制就被在网上破口大骂。
给你看看国外怎么做的,我就举博士课程吧。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高级宏观或者金融经济学课程—— 注册要求:只允许本系博士生选课,高年级本科生选课需要征求授课老师的同意以确定该学生是否有能力跟上该课程,课堂不对外系学生开放(别说是外校了!)这样教室中就是10几名至多20多名学生,授课老师可以很好的和学生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听说某年mit的acemoglu开一门高级宏观专题课程(博士生一年级之后的课程),选课的MIT 哈佛加起来不到10个人,照讲不误,每节课都写上百页的讲义,学术家就是这样培养的。中国某些研究生课程动辄课堂里坐着几百人,那不是搞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