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11-12-20 13:09:11
书不是问题 语言才是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3:09:34
多谢分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3:16:29
差距有点大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3:45:27
还行啦。都是基本要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3:58:03
估计看定不一样的,要不诺贝尔奖就会在中国出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4:08:34
仅供参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4:54:01
数学教材国内基本上都是国内的书,不过经济学的很多书倒算是接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4:59:08
必须不一样,可怜的美帝同学居然都不学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想想就有社会主义优越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5:13:37
其实教材也就只是一个辅助工具,真正的把经济学学透彻了的,看什么教材都是一个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5:15:55
差距肯定有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5:27:26
食神 发表于 2011-12-19 15:13
看看美国一流大学用什么教材!
什么时候能把这些都看完啊!
这些都是本科生的小儿科  一个学年学完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人家那里是barro,laibson,stock,等大牛和小牛在讲,咱这里是什么人在讲?!

哈佛经济系博士郭凯在哈佛读书时做过本科生中级微观和中级宏观课程的助教,按照他的原话说——哈佛本科生微观宏观经济学的考题拿到中国来考,能使一多半的教授及不了格。

现在教材在全世界基本都是同步的,但教学科研水平永远也同步不了,要不干嘛都哭着喊着去美欧读书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5:40:38
midi51 发表于 2011-12-20 15:27
这些都是本科生的小儿科  一个学年学完应该没有问题。

不过人家那里是barro,laibson,stock,等大牛和小 ...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除了教学科研水平呢?是不是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呢?{:3_4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5:42:07
楼主,那个crurrent 201下载了解压不出来,出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5:51:48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5:54:34
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00:15

中国的经济学教育与国外的距离是非常远的。这种距离不是由学生引起的,主要责任在老师!我曾经在一所高校任教,深有感触!起初接到教学任务我很是认真,非常认真的备课。在授课时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学校指定的教材非常陈旧,很多课程的教材都是90年代初出版的(以后虽有再版但内容基本换汤不换药),甚至是本校本系老师自己编写的教材,所以同样的课程出现不同学校授课内容千差万别。我以前的一些同事曾经把学校花钱购买的网上试题库完全照抄下来编成习题集并明示或暗示学生考试内容就从习题集里面出,这导致学生争相购买他们“编写”的教材。

第二、授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几乎没有任何自由度。教材、授课内容、考核方式都有统一规定,甚至当几个老师上同一门课的时候会指定一个老教师作为课程负责人,而这些人通常并不熟悉学术前沿。他们往往把上这门课当做是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他们的授课教材,讲义是数年甚至十几年不变的,改变教材会令他们增加成本,所以他们会极力阻挠新教材和新内容的选用。对一些明显陈旧甚至错误的内容,年轻的授课教师也没有权力删减或纠正。

第三,高校教师普遍对科研缺乏热情。各高校基本都很重视科研,而对教学的激励强度普遍不够。这其实有其道理,科研的成果是比较好测度的,而教学效果相对不容易测度。所以在科研上实行高强度的显性激励是可行的,也是有成效的。但在教学上则不容易实行。个人觉得教学上更应该采用的是相对绩效评估,即采用同行竞争的方式。比如同一门课以挂牌的形式在教师中开展竞争,在基本的大纲下每个老师有自己的自主权,自主选择教材和授课内容以及考核方式。学生用脚投票选择走进哪个老师的课堂并接受该老师的授课与考核方式。我曾工作过的学校曾经以重视教学为名反复的进行课程建设,其实授课内容几乎没有任何改进,至少做表面上的文章。有很多课有很多优秀的国外教材,可是就是不采用,反而在所谓的实训、课堂互动、双语教学等形式问题上大做文章。这些所谓的教学项目的立项到头来只是课题参与人分了钱而已,至于学生到底能不能学到真知识他们根本不关心!这导致现在各高校中充斥在教学一线的有两类人:第一类是把教学当成一门手艺的保守者,这些人基本不做科研所以没有能力给学生传授新知识,但他们会用手中的权利极力反对教学改革;第二类是科研做的比较好的人,但他们没有激励搞教学,教课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一些刚刚毕业不久的年轻博士其实是最有条件也最有激励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人,但他们被剥夺了几乎所有的自主权,被很多低质量的课压的喘不过气,久而久之也就随波逐流了。我曾经在的反复思考,现在有些所谓教学好的人难道真的是让学生学到了东西么?在有些人那里教学经验往往是懂得如何取悦和迎合学生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03:49
看看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13:35
lz 帮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18:33
kanka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18:40
kanka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21:27
食神 发表于 2011-12-20 15:40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除了教学科研水平呢?是不是也有我们自己的原因呢?
原因当然有不少。官本位的大学教育制度、僵化的大学生选拨制度、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这些都够要命的。

其实中国一些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学生质量是不错的,比如北清复交等等,单论学习成绩和基础训练可能真不比西方名校差甚至有的专业还略好,但我们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比欧美名校差距还是很明显的。在美国哈佛、普林斯顿等名校甚至是一般学校,不少有学术兴趣的学生已经跟着教授在做一些科研了,虽然说这个阶段一般不太可能做出多大的研究成果,但可以使其熟悉科研流程、什么是重要的问题等等,这个在中国太缺乏了,别说一般高校就是名校做的也不好。

前几天我转越南数学家吴宝珠那篇报道,法国在中学阶段就重视科研训练了,我们这里基本上就是培养考试机器。

当然还有文化的因素,中国很少教师鼓励学生课堂上问问题和讨论,学生有主动发言要求的也不多,因此很多思考和问问题的好习惯从小就被扼杀了。听说芝加哥经济系一位名教授这样评价一位中国女博士生“a good classroom student” 这话其实相当难听了,说的就是上课认真,考试成绩很好,但在科研上没有主见或者自己的什么创新。这个没办法,因为我们的教育从小学开始基本就是杀人的毁人不倦的教育,有思考能力的也给扼杀的差不多了。


  当然还有现在整体社会制度下的大学制度,有多少认真做科研的教师(当然一方面认真做科研可能就吃不饱饭了;另一方面有些有能力的人就不以此为业了)。

  还有我们一些教育观念都是错误的,比如博士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学术精英教育,人数不可能搞的太多,耶鲁经济系每年录取的博士研究生都在20名左右。而且我们这里如果选课人数少,很多课都有被取消或者老师因此拿的津贴就少,而在国外正规的学术性大学,选课人数一般没有下限,但有上限,博士课程课堂很少有多于30名学生的,专业课10几个人甚至不足十人也是常事,因为你是培养专家的,搞那么多人干什么?!

还有我们存在一种所谓旁听课程“自由”的观念,这可能来自某种文人传统,比如北大啊、清华啊如果自由允许旁听生进入就被被贴上宽容或者自由的标签,如果有所限制就被在网上破口大骂。

给你看看国外怎么做的,我就举博士课程吧。比如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高级宏观或者金融经济学课程—— 注册要求:只允许本系博士生选课,高年级本科生选课需要征求授课老师的同意以确定该学生是否有能力跟上该课程,课堂不对外系学生开放(别说是外校了!)这样教室中就是10几名至多20多名学生,授课老师可以很好的和学生互动,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听说某年mit的acemoglu开一门高级宏观专题课程(博士生一年级之后的课程),选课的MIT 哈佛加起来不到10个人,照讲不误,每节课都写上百页的讲义,学术家就是这样培养的。中国某些研究生课程动辄课堂里坐着几百人,那不是搞笑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22:4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32:31
怎么没有博士的教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49:50
midi51 发表于 2011-12-20 16:21
原因当然有不少。官本位的大学教育制度、僵化的大学生选拨制度、教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这些都够要命 ...
看来差距是很大啊!有机会一定出国走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6:58:08
topcjj2006 发表于 2011-12-20 16:32
怎么没有博士的教材
美国经济系博士用的教材

大部分大陆都翻译出版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7:10:20
全都看不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7:19:24
静静的飘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7:21:41
国内  现在基本用的也是国外的教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7:22:31
有些是中文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20 17:23:21
名校 还是用原版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