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淺的感想(這台電腦只有繁體輸入法,讓諸位看著別扭了)
1,是呀,給定一個date我之能夠對其產生評價也是要首先換算成delay。實驗做成這樣像是把人弄的(看的)太傻了。
2,1到2個月disimilar,12到13個月similar,这不是可以用等待作爲一種負經濟物品的邊際效用遞減來解釋嗎
3,按照他的結論,“我9月2日收到100塊錢"比"我一天以後收到100塊錢"聽起來要好,可是覺得對於有些物品,比如錢,給我的心理感受是相反的。他的那個圖説date時的貼現率不變,delay時貼現率隨著interval的增加而變小。Granted that 他說的兩種表述的差異沒錯,我訴諸自己猜想在interval很短時,是會顯得similar的,隨著interval的加長,會顯得disimilar,然後再變得similar,即可能隨著interval的加長,貼現率先變大再變小,而非單調變小。他的那個圖也會變。
4,我覺得隨著物品的不同,同樣的人對於不同物品(或許即使效用相同的不同物品?)的vivid(用Akerlof的詞)程度也不同,做實驗時是否也應該考慮這點,比如是用錢還是電影還是別的什麽。
5,一霎春說得太significant是什麽意思?
剛才,行走在美麗的校園里,廣播里放著歌,感到生活如此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