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见水木十大有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是误导人的谎言,后面跟帖数十页,大多是持支持态度,理财不如存定期,2011年大多数人的经历确实如此。作为在银行工作的金融理财师(CFP持证人),有一些感慨,不吐不快。
家庭理财规划师,号称家庭财务医生,诊断问题,对症下药,治病救人。但是,与医生相比,财务医生的难题在于无法合理用药。以药养医,为人所诟病,不同厂家生产的同一类型的药,其药效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医生视其回扣多少决定采用哪家的药,或是一家独大,或是按回扣比例分配销量。财务医生可以做到对手中的十八般兵器了如指掌,只要下一番功夫分析基金、保险、黄金、期货等具体产品的设计方案、产品公告、掌舵人即可,同时考虑到各类产品的手续费收入比例(提成)多少,向客户推荐银行和客户都满意的“药方”。但是,在大的经济形势恶化或是类似大成基金重仓重庆啤酒这样的事件发生时,财务医生手中的药就已经变质,甚至产生了相反的治疗效果,我们无法左右产品的收益率,一切都只能建立在假设的基础上,假设不成立如家常便饭一样正常,达不到预期收益和财务目标的客户,未必会像时下的“医患纠纷”那样反应激烈,但多少会在郁闷的心情下彻底失去了对银行和理财顾问信任,此时,赔上的就是理财规划师的声誉甚至是整个职业生涯。这便是整个环节中最难解开的一道难题。
产品销售经理或许更加适合形容目前的理财师,希望今后在提高“药品”质量的同时,我们的“医疗技术”也能有所精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