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家庭小汽车在我国逐渐普及,随之而来的是汽车“尾贴文化”的兴起。“尾贴文化”目前没有规范的定义,一般认为,置于汽车尾部,以语言、图形等各种形式对汽车的性能、特征、车主的性格、职业等情况以及交通、安全和人文等各种情况的反映,多以幽默、诙谐、警示等方式呈现。目前相关现象的报道也逐渐见诸报端,但对其进行专门和深入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而“尾贴文化”作为汽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对车主有重要影响,对其家庭、同事以及路人等有着不同的影响,其发展和影响力不容忽视,故研究和引导其发展也成为教育研究的一项新的课题和任务。
1资料与方法
1.1 地点:江苏省南京市两个公用停车场和两个居民小区。
1.2 对象:私人蓝色牌照车辆为研究对象。
1.3 时间:取2010年3月1日和2011年3月1日两个截点。
1.4 研究方法: 采用调查分析法,统计分析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统计工作应用SPSS/PC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汽车尾贴数的结果与分析
汽车尾贴数调查结果(表一):
表一 汽车尾贴数(有尾贴数/调查总数)
停车场所 2010年 3月1日 2011年 3月1日
停车场1 17/ 105 28/110
停车场2 30/197 60/205
居民小区1 50/310 110/323
居民小区2 49/248 108/255
总计 146/860 306/893
汽车尾贴数结果分析:
2010年四个样本的尾贴数相互比较无差异(P>0.05),2011年四个样本的尾贴数比较停车场1、停车场2与居民小区2比较差异显著(P<0.01),其它组之间比较无差异(P>0.05)。
停车场1汽车尾贴数2011年虽然比2010年有所增加,但经统计处理,结果无差异(P>0.05)。
停车场2、居民小区1、居民小区2的汽车尾贴数2011年均比2010年明显增加,经统计处理,差异显著(P<0.01)。
2011年与2010年比较,无论是公用停车场汽车尾贴数,还是居民小区汽车尾贴数,均有明显增加,差异显著(P<0.01)。
四个地点调查的总体比较,2011年总的尾贴数比2010年明显增加,经统计处理,差异显著(P<0.01)。
2.2 汽车尾贴种类、构成与分析
2.2.1汽车尾贴种类与构成:
警示安全类:“新手上路,擅长急刹”;“别吻我,我怕修”;“不要对哥放电!嫂子有来电提醒!”;“我全保呀,我怕谁”;“别看我看路”;“再不好好开车送你去国家队踢球”;“新手,近视眼,没带眼镜”;“此车欠修 欢迎来撞”;“我的驾照是找人办滴!!!”;“你就当我是红灯!”
彰显个性类:“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传说”;“不要迷恋姐 。姐就是块铁!!”;“我是一个徘徊在牛A与牛C之间的人”;“通往成功的路 总是在施工中!”;“上班的心情和和上坟一样沉重”;“哥不是流氓,哥只是寂寞”;“女司机+磨合+头一次=女魔头。”;“追我者格杀勿论”
其它类:“买手机,找阿贵!好用又实惠!”;“买保险,找平安”
2.2.2汽车尾贴种类与构成分析(表二):
2010年 3月1日 2011年 3月1日
警示安全类 61/860 99/893
彰显个性类 82/860 203/893
其它类 3/860 4/893
总计 146/860 306/893
统计显示:2011年与2010年比较,警示安全类、彰显个性类增加显著(P<0.01);其它类变化无差异性(P>0.05)。三类中尤以彰显个性类增加显著。
2.3 车主对尾贴的看法与分析
车主对尾贴的看法(表三):
表四 车主对尾贴的看法(人数)
停车场所 2010年 2011年
有益
安全 否 认可为一种文化 否 有益
安全 否 认可为一种文化 否
停车场1 80 19 45 54 79 20 50 49
停车场2 112 43 75 80 121 65 100 86
居民小区1 180 80 128 132 182 72 185 69
居民小区2 129 73 86 116 128 90 143 75
注:因各种原因部分车主未接受调查。
车主对尾贴的看法分析:在有益安全方面,2011年与2010年比较,停车场1、停车场2、居民小区1、居民小区2车主看法变化无差异(P>0.05);而在文化认同方面,2011年与2010年比较,停车场1、停车场2、居民小区1、居民小区2车主看法变化无差异(P>0.05),居民小区1、居民小区2车主看法变化则明显差异(P<0.01),认为尾贴是一种文化的比例显著增加。
3 讨论
3.1 汽车“尾贴文化”的定义与属性 关于尾贴文化的定义,目前尚没有权威的表述和定义,本文根据调查,在文首给出一个基本的定义。但随着尾贴文化的发展,其表达方式等的不断变化,其定义也将不断演变。但如果将其归为文化范畴,应该具有文化的基本内涵在里面。在《社会契约论》中,卢梭认为文化是风俗、习惯,特别是舆论。从本研究看,各种汽车尾贴基本符合这样的内涵,故“尾贴文化”应具有文化属性。
3.2汽车“尾贴文化”发展趋势 从本研究看,汽车尾贴从无到有,逐渐增多是目前发展之趋势。特别是具体类别上,已从警示安全等内容为主逐渐向彰显个性,内容丰富多样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众多车主不仅仅从安全和交通上看待“尾贴文化”,更是逐渐认可其为一种文化。在这样的基础上,“尾贴文化”必将更进一步发展,进一步影响日常生活。
3.3对交通和社会的影响 汽车“尾贴文化”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增强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作为一种兴起的现象,它也影响着人们的文化思维,特别是在道路文化和汽车文化方面开拓了新的文化领域,对其进行积极引导,符合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将会促进交通安全和道路文化、汽车文化的发展,否则任其发展,出现违背大众审美和公共道德的尾贴则会产生负面影响[1]。
参考文献:
1 朱艳玲.浅谈车贴现象.科技创新,2011,(4):253.
[2]����.何胜晓 汽车“尾贴文化”之调查研究.�й�ְ���ڿ�ѧ��;
http://www.jiaoyu58.com/zhuji/html/?21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