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全国各大高校的应届毕业生们又进入了求职、申请出国的冲刺阶段。在海外名校博士资格竞争愈加激烈、全球金融市场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第二届毕业生无论是在出国深造还是在求职就业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大多数同学已经成功获得国外一流高校的博士录取通知或顶级金融机构、ZF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以及知名外资企业的就业机会。
经济学理论基础扎实、金融量化分析技能娴熟、兼具国际视野和本土情怀——正如汉青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著名金融学家黄达教授所说“能够在中西方两个平台上自由往来”的人才——这是汉青研究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所在,也是中国人民大学探索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创新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汉青研究院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学术培养,严格的训练体系、和对学术兴趣的积极引导让潜心科研的学生如鱼得水,实现了学术研究能力质的提升。
汉青学生的优秀和潜质更是得到了国外著名高校的充分认可。今年共有7名汉青研究院毕业生申请出国深造。截至目前,部分同学已收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杜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欧洲工商管理学院等国际知名学府的录取通知。同时,汉青学子在耶鲁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康奈尔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印第安纳大学、多伦多大学、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际知名学府的申请考核中也已进入最后一轮。目前,尚有超过半数的海外高校未做出最终的录取决定,随着录取工作的不断推进,可以预见汉青学子将在出国申请中取得更多的成果。
全球顶级商学院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金融系Hong Zhang教授说出了汉青学生受到海外著名高校如此青睐的重要原因。他说,今年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系在全球范围内通过层层选拔仅录取了四名学生。而其中之一便来自汉青研究院。汉青学生扎实的学术基本功、出色的英语水平和浓厚的学术兴趣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选择汉青学生的关键原因。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汉青研究院始终坚持学术型和实务型人才兼容并包、协同发展的培养理念,拒绝浮躁与短视,以“做人、做事、做学问”为院训,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教育事业的核心目标,开创了“三年制、三学期、国际化”的人才创新培养模式,严格教学过程,搭建国际化平台,让汉青学子兼具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健全的人格品质,从而脱颖而出,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
平心而论,对于求职的广大毕业生而言,由于欧美出现经济衰退、国际金融市场不断动荡,今年的就业市场寒风凛冽,形势极其严峻。但汉青的学生们团结互助,沉着应对,仍然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能力征服了众多著名企业。所有求职的同学均已落实了意向单位,更有许多同学收获了两三个甚至更多著名企业的offer。截至目前为止,同学们已收到录用意向的就业单位包括中金公司、中银国际、摩根士丹利华鑫、瑞信方正、德意志银行、中信证券等著名的内外资投行,工行总行、中行总行、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一流银行,以及国家外汇管理局、外汇交易中心、中国建筑等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从整体上看,今年的就业形势进一步呈现出特点多元化、层次高端化的喜人特征,既是对汉青学子专业能力、人格素养的充分肯定,也体现了汉青研究院“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巨大成功。
值得一提的是,中金公司已经连续两年录取多位汉青学生,该公司的一名高管指出,汉青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都可圈可点,令人印象深刻。瑞银证券研究部主管黄燕铭先生则认为,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才能培养出经济学与金融学的高端人才。汉青研究院是他接触的众多著名高校中能够把两者关系处理得很好的院校之一。多位曾在汉青授课的海外著名教授也对汉青的学生培养工作表示充分肯定,认为汉青培养的学生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最优秀的学生。清华大学杨之曙教授曾为三届汉青研究院学生授课,他不止一次地说到,汉青对人才的培养是中国金融学教育最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
回首过去,风正帆悬破浪行,展望未来,海阔潮平再起航。在中国人民大学“十年腾飞”战略规划的指引下,汉青研究院以紧迫的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和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致力于打造一个高水平的金融和经济学科的教学、研究和国际交流平台,培养更多能够“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栋梁之材,充实中国经济学与金融学高层次人才的后备力量,大力提升学校学术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为把中国人民大学建设成“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做出应有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