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网 汤梦娟/文 最近写了篇关于“南京酒店开除带剩菜回家的女工”的文章,引来不少HR的关注,对企业如何合理辞退雇员提出了许多意见与建议。特别是如何才能让企业对员工的辞退做得制度化?合法化?人性化?不会引来争议?不会成为社会焦点?不会损害企业声誉?大家关注得多,争议也多。
美国电影《商海通牒》是一部反映美国华尔街金融风暴的影片。其中,有多个情节涉及到开除雇员。对待开除雇员的问题,华尔街已经从公司制度建设层面、管理层面上升到,公司政治与管理艺术的层面。在华尔街,在投行这个智慧精英集聚的行业,合理、合法得开除雇员需要更多的管理智慧。还是资本主义的老姜辣,让我们学习借鉴一下!
《商海通牒》主要讲述一家知名投行在濒临破产前24小时内发生的故事。24个小时内,问题被发现,公司最高层出面解决,直至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这个过程伴随着裁员的开始,又以裁员为结束。我们撇开故事,把影片中3次开除雇员的情节,单独拉出来,看看华尔街怎么让员工离开,并且离开后并不会损害公司声誉。
情节一:普通裁员,用温情与铁腕把人打蒙。
影片伊始,公司委托的第三方顾问公司的代表进驻公司,把裁员名单中的员工逐一找到一间密闭的办公室进行谈判。对于这类情节,看过《在云端》的人一定不陌生,这是美国公司通用的裁员套路:
1、拿出已准备好的辞退方案,包括:赔偿金、医保安排、再就业培训计划、失业求助等等;2、打温情牌,包括:心理援助和安慰,告诉你失去工作并不是自己的错误造成的,不必过于自责,让你look ahead(向前看);3、铁腕踢出公司,包括:关闭公司邮箱及账号,停止使用电脑、手机等公司提供的办公服务,再找个膀大腰圆的保安跟着你,在他的监视下,收拾个人物品立即离开公司,不让你有任何时间在公司内部发牢骚。
所有这一切,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一个人就被自己服务了若干年的公司踢出门外,与公司再无任何关系。这个时间短得让人根本没有时间思考、琢磨、悲伤、生气、愤怒,理性与感性都没有发挥出来的机会,在头脑发蒙的情况下,发现自己已然拿着装有个人物品的纸箱,站在了大街之上。
此时,如果回头,就会发现眼前这座进出了若干年,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大厦,瞬间就与自己再无关联,和周围的其他大厦一样,变成了陌生。
情节二:面对企业危机,找个背黑锅的替罪羊。
公司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并且把这个失误想办法让客户买单了。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受到蒙蔽的客户就会把怒气反弹给公司,使公司承受商誉的损失,这是公司不能接受的。
此时,一定要推出一个替罪羊来承受客户的谩骂。影片中,负责风险管理的首席风险评估分析师,就被安排来承担骂名。虽然,早在一年前,她就曾经提出过公司存在风险的问题,但并未引起决策层的关注。
这样的安排会毁掉一个职业经理人的职业声誉,以后不会再有公司会雇佣她了,但风险评估分析师没有选择,她没有机会向客户说明一切,话语权在公司那里,也就是说,她无法控制自己的职业风险。当然,在承担恶名的同时,公司会给予丰厚的赔偿让她闭嘴。选择抗争,只会失去所有。
情节三:卸磨杀驴,企业利益与效率永远第一。
影片的最后,公司在一个交易日内,利用60名左右的交易人员卖掉了公司存在问题的金融产品,就在交易结束后不到1小时的时间内,忙碌了一天,刚刚替公司做完被人骂8代祖宗的事情的交易员们发现,公司高效的裁员开始了。影片开始时的情境再次出现,办公室里,都是抱着纸箱离开的人们。
交易员们没有抱怨,因为,他们今天的工作,会得到额外的,超过10年收入的奖金。在忙碌的工作和金钱的收买之下,人们没有思想去考虑其他。
值得深思的是:邪恶的开除被接受,而酒店按制度开除却被社会谩骂,这其中的差距很大,中国HR能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