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32 9
2012-04-06
(希望每一个看到的人,静下心来读一下,思考一下,路还是要年轻人来开的)
      我的休假即将结束,我又得回到我原来的生活当中去,这是我坐在老家的小院里写的第三篇博文,也是最后一篇,我是个书呆子,读PhD时是,做PI后也一样,我宁愿花大部分时间静静的和学生和同事讨论问题,或者一个人随便看本什么书,也绝不愿意加入到群情亢奋的争论中去,这时争论会沦落为纯粹的输赢的战争,而不是希望搞清楚某件事情,让我们共同面对的问题更加美好,之前的那美好的初衷,终将成为泡影。
     今早我的一位老友发给我一封email,是曹广福博主写的一篇博文,名字叫 中国教授未见得比外国教授品行更差 。他发了一句话:嘿嘿,还得瑟吗?挨批了吧!我回复:我与曹先生英雄所见略同。
      其实我跟曹先生肯定有分歧,他觉得家丑不可外扬,我原来觉得我该把我的调查发给nature的编辑,后来被我的一位老友阻拦了。我觉得这个国家的学术圈某些人病了,不能捂着,得见空气,见阳光,否则非得捂成大疮,化脓腐烂直到病死。我会跟我的同事谈及此事,我不认为家丑不可外扬。我身在异国十几年,但我深爱着这片土地,否则我不会说这些冒犯国内同仁的“大逆不道”的话。
      关于人性,我和曹先生的观点是一致的,我们这些被称为科学家的人们并不一定比普通人的人性更美好,外国的科学家也并不一定比中国的科学家有更完美的人格,甚至更差。我不喜欢讨论这个问题,因为讨论他无意义。我关心的是,在人性我们无法改变的前提下,怎样保护那些在导师和研究生的博弈中作为弱势一方的研究生。在北美,在欧洲,都有专门的office来处理这些问题,处理adviser和students关系问题本身是很多program的一部分。研究生也会有自己的自治组织来为自己争取权益。但在中国,没有。中国的研究生联合会是学校党政官僚机构的附属品,在一个研究生和导师发生矛盾时,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一个机构,没有任何路径来维护研究生的权益,只有教育你去道歉,去服从,去忍耐。只能忍气吞声,或者选择退出。以我多年在这个圈里沉浮的经历,我认为这对这些年轻人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这才是我真正关心的问题。
      我为什么关心研究生的问题呢?大家知道,现在中国有钱了,国家花了很多钱请在欧洲和北美工作的的正教授回来工作,花了更多的钱开展了浩浩荡荡的千人百人计划,地方ZF也纷纷效仿。很多原来在北美,在欧洲工作的postdoc和AP更是趋之若鹜投入祖国的怀抱。我个人肯定这些人回来的意义。但更重要的是,诸位看到了吗?越来越多的18-35周岁的年轻人选择在欧洲或北美进行学术研究。总体情况是,四十多岁的老头老太太回来了,二十几岁的小青年都跑了。我个人也四十几岁了,我一直坚信一流的科学工作绝大部分会在18-35周岁的时候做出,作为一个科学家,我已经是个老人了,我很难再做出什么创造性的或开拓性的工作,尽管有时候我不愿承认这一点,但这是事实。而且,在我20岁的时候,我的一切属于科学,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不科学了,越来越political,尽管我极力推托其他事情,尽力多花时间在lab,但我还是不像我30岁以前那样满脑子科学问题了。所以我觉得国家能花大价钱把和我年纪一样大的老人家给抬回来,为什么就不能投入相当的钱来资助18-35周岁的小将们开展相对独立的工作呢?
      而我即使在经济发达的江苏和浙江看到的也是,这两个省很有钱,这两个省大部分的lab也很有钱,甚至比我们资助都好,但这两个省的研究生却得不到温饱,他们不得不向家里请求资助一部分或者做很多的part time job,请注意,他们念的不是商学院,是science。就这样,还有一些老板变着法地克扣军饷。今天有人说研究生的任务没完成,是不是要扣钱呢?尊敬的先生,你是在给他钱让他在这个城市维持基本的生活。科学本身是不确定的,何来任务完成与否,您还是觉得他是您的工人。
      影响中国科学发展的最重要的桎梏就是老人政治。如果千人计划成为常态,年轻的科学家恶劣的生存条件也成为常态,直接的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选择把他们创造力最旺盛的18-35周岁的青春献给欧美,把他们垂老的40-70周岁献给祖国。间接的后果是中国将像文革后一样人才断档,学术界的中央集权将进一步恶化。
      我觉得中国该像开展进口型的千人计划一样开展国产型的青年千人计划(青年科学家指年龄低于35周岁),针对本土的35周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20岁可能他还在读大学,如果他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就可以给他一个别样的发展道路,给他自由去自己组织和开展科学项目,去开展相对独立的研究工作。他们不像那些超级博士后老鸟,他们可能需要别样的关爱和帮助,但请不要控制他们。需要一个adviser,但只是顾问,不要试图给他们限制。不要把33岁的博士后和20岁的小菜鸟放在一个笼子里竞争,这些事业处于不同阶段的先生们要分开去生存竞争。一切都是探索,中国没必要照搬欧美,欧美有什么模式,国内就照搬,欧洲和北美也在自己摸索更好的模式。
      资助20几岁的年轻人无疑比引进40几岁的老年人要节约成本。可能进口一千个的钱能国产5000个。有人说他们太嫩不堪大任,不,你我都知道,很多领域都无需知道太多事实真相就能开展高水平的工作,知道得越多就越蠢。不要让年轻人的等得太久,等得太久,热情等没了,创造力等没了,就剩下**的生存能力。这种能力于他自己有利,对于整个国家而言,是一种伤害。
      在学术界,不要让年轻人附属于老人之下,形成绝对自上而下的权力结构,这是中国人力资源丰富依然科技落后最大的根源。大量一流的智力和梦想消耗在了老人的阴影里。试着资助年轻人开展独立的工作,尽管他需要adviser,但就整体而言,他的整个智力轨迹和战略布局必须是独立,不能让adviser可以以资源分配来约束和支配它。
     当然,资助独立的青年科学家风险也比老人更大,但这是必须的,一流的科学工作的诞生本身伴随的是冒险和大胆的甚至是疯狂的荒诞不羁的尝试。我希望看到中国ZF能花更多的钱在35岁以下的青年身上,不止是资助独立的青年科学家,更重要的让他们中更多的获得更多的学术自由,让他们不把时间浪费在解决吃饭这么愚蠢的问题上,让他们相对独立地去思考科学问题,脱离老人政治的阴影。如果他现在可以进行一流的工作,不要等他大学毕业再资助他。如果他已经展现出天才的光环,不要跟他要博士学位。
      我觉得我又得说句得罪人的话,中国科学能走多远在于多大程度上重视和善待了35岁以下的年轻人,而不是四十岁以上的老人。如果有一天,大部分热爱科学的三十五岁以下的年轻人愿意留在国内从事科学工作,全世界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从世界各地蜂拥而来,中国的科学,可能不好吗?
     我不愿与人结仇,结怨,也不愿就文中细节进行争辩,以上只是我此时此刻,也是旅居海外多年来的想法。共勉!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04605&do=blog&id=555843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6 13:09:28
是啊 买车买房 一掷千金 觉得物有所值
买智力 买智慧 却分外吝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6 13:10:11
这虽说是我转载来的文章,但句句泣血,不亚于《出师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6 13:11:41
支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6 13:15:59
老师您说的对啊,但是更多的人只是为了活着,活得好不好就很难评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6 13:17:27
很同意文章的观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