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闲人在2004-9-8 16:58:53的发言: 苦心经营总会有结果的。这不是一个相对福利评价,而是一个绝对福利评价,如果经营这块土地能够带来一点粮食,就能给自己增加一点幸福。行为经济学通过这种幸福的测度来说明原先经济学中无法处理的福利评价问题。比如一项政策的福利效应到底多大?过去我们仅仅通过收入分配来进行间接测度,但是行为经济学通过实验和调查的方式来获得当事人的主观心理感受的数据,就能够得知这项政策在老百姓心目中的效果。密西根大学等进行的消费心理调查以及芝加哥大学等进行的社会调查就是由此出发的,这些调查具有很强的政策影响力。相当于民意测验。看起来粗糙,却具有很强的效力
这个主题方向上的文章很好,多谢版主.
这个问题很有现实意义.总说为人民谋幸福,人民幸福不幸福,满意不满意,不光是由收入决定的.在人均收入3000美元以下和以上,答案可能很不同.主观幸福对于3000美元人均收入的国家和地区来说,比收入更能反映幸福的实际情况.而传统福利经济学在这方面有很大偏差.
行为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之所以会在3000美元以上国家和地区的研究中分道扬镳,究其原因,在于微观基础不同,特别在快乐与效用的关系问题上,认知不同.这几篇文章,尤其是后两篇,直接反映了这种路数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