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201 6
2007-02-10

大学“印象最深”的老师为何难寻2007-2-9 9:06:18   光明日报

前不久,苏州大学对该校毕业生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最后一个问题“大学4年中,哪位老师给你的印象最深、影响最大”?大多数学生选择了空白,还有的学生“不符合要求”地填了小学或中学老师的名字。

  南京某高校还有这样一件怪事:在连续几年的优秀教师评选中,全校师生投票选举,竟然没有一位教师的得票数超过半数 。无奈之下,只好由票数排在前几名的教师“轮流坐庄”。

  为什么学生们想不出自己印象深刻的教师?偌大的大学里为何没有一名教师得票超过半数?是什么延缓了老师们教书育人的脚步?

  发表论文成了教师的“头等大事”

  “不发论文的老师不是好老师”,某高校BBS上,学生这样调侃国内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

  长期以来,无论是社会对高校科研水平的评价,还是高校对教师职称的评定,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发表论文的数量,论文数量成了“好老师”的标签,于是完成论文指标成为教师们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争取“先进”的教师还要努力多发几篇,以求在数量上取胜。

  高校里应该教学与科研并重,而教学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理应放在第一位。如今国内的高校却是本末倒置,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上,这就使得老师们想尽各种办法来“生产”论文:有的老师把别人的成果拼拼凑凑,就成了一篇新作;有胆大者干脆抄袭;“聪明者”把一篇论文改头换面,发在其他刊物上,能生出几篇论文来;还有的伪造实验数据,“催生”实验成果以写成论文;更直接的,与期刊编辑拉关系,“走后门”发论文……

  “过分强调论文指标,并不能达到提高科研水平的目的,反而使论文整体水平下降,带坏了学术风气。更重要的是,老师们想尽方法发论文,根本没时间顾及教学,这也给学生起了很不好的示范作用,破坏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和形象。”南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德明告诉记者。

  然而论文对于高校教师就像高考分数对于中学生一样,一直是衡量其是否优秀的标准,这件“头等大事”牵扯了教师们太多的精力,直接受害者就是学生。

  迎接评估、检查,老师们“看上去很忙”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很多高校教师见面寒暄过后的第一句话常常是“你们学校今年要评估,一定很忙吧”?或“某项检查你忙完了吗”?可见,迎接评估和检查也是教师工作中的大事。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告诉记者,她的学校会公布学校的“现阶段重点工作”,比如3月要迎接某某检查,6月要参加某某评估……这些检查和评估就成了本学期的工作重心,全校教师都要配合这些工作。学校会分配给她一些具体的迎接检查的工作,“这些工作占用了备课时间,那段时间上课基本是草草应付了事,更没有时间去关心学生的情况”。

  东南大学孙小菡教授说:“老师也是普通人,每天也只有24小时,这些评估把老师们卷入各种事务的漩涡中,看上去很忙,却忽视了本职工作,自己的研究时间被占用,也少有机会与学生多接触。”

  评估与检查,本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培养学生,可如今出现的“现阶段重点工作”的做法,已经与初衷“南辕北辙”了。

  为生计和名利忙得“团团转”

  “我也想做一名好老师,可是很多条件不允许。我也要养家、糊口,可每月的一点工资连住房贷款也还不上,怎么能安下心来教学呢?在外面找机会赚钱,也是不得已的事。如果待遇提高了,自然就可以把精力放到教学中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师很无奈地说。

  苏州大学党委书记王卓君教授对学校的调查结果很痛心:“可以毫不客气地说,现在很多的大学老师没有好教师的素养,为人师表做得不够,所以出现这样的调查结果也是预料之中的。他们很难静下心来教学生、做科研,有的老师终日奔波在商场上,被人形容为‘越来越像商人’;还有的老师热衷做官、忙于各种会议,根本没有把心思放在校园里,这种现象在一些年轻教师中尤为严重,而学生就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南京大学的卢德馨教授说:“国家从2005年开始,每年公派5000名高校教师出国深造,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将使全国学子受益。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此举也是对高校教师的一种批评,说明我们做得不够好。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反思自己是不是被别的东西牵绊住了,有没有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有什么,能给学生什么?”王卓君教授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2-10 15:18:00

这篇文章是实事求是的,既有教育体制与管理中的弊端,也有高校教师个人没有用心做好本职工作的原因。———全部归咎于前者,有失公允,我国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负担或压力也很重,评职晋级要求条件逐年加大,迎接检查评估时候更多。

所以文章后面的“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主动反思自己是不是被别的东西牵绊住了,有没有用心去做好本职工作” 设问是恰当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0 23:21:00

这年头谁不图个生活呀。教授也是人。所以他们肯定会和常人一样为经济利益所驱使。像我们学校,工资在全市的高校都是最低的。所谓同工同酬,既然学校能给的工资那么低那老师们也只有降低教学质量作为回应了。所以金钱的激励作用是很大的。这也是经济学的现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1 08:59:00
羁绊教师从事教学因素过多。LZ的文章中谈到的论文、迎检与评估、个人生计。但除迎检与评估是额外的负担之外,其它的仿佛并不能成之为理由,那个大学教师不是科研教学双肩挑,如果是教师,当然是“教”在先,以教学为主(即便是教授)理所当然。这个位置没有摆正,固然有管理因素,但更多的是“教”好与坏,评判不易,况且现在很多学生不太听“教”,这就为“应付”教学找到了最好的托词。而“论文”能立竿见影,忙论文便理所当然了。———于是,大学“印象最深”的老师便难寻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2 09:50:00

客观上还有一个与中小学教师的比较问题。

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在校期间,教师是全天候“陪护”,尤其是班主任。学生从早到晚都有老师相伴,况且每个学生可能接触的老师也只有几个。而到了大学后,“全陪”老师没有了,科目多了,教师也是走马灯式的换动,对”具体“的老师的印象也就淡化了,另外,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多了,学生在比较中,便感觉不到教师的“存在”,这是重要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2-13 08:43:00

楼上说的是原因之一,较之中小学,大学老师与学生平时没有多少接触,这也是产生“隔膜”的原因之一。———但我认为只是问题的表面。

大学教师与学生间“界线”过于分明,这与我们的教学方式相关,据我调查,真正开展“讨论课”的不多,一是这种方式对教师的传统“权威”是一种挑战,教师直面学生质疑怕答不上来,以伤了“颜面”,二是这种讨论课师生平等讨论问题,老师这种角色转换“不适应”。

如果多开展讨论课,师生之间自然融洽,虽短时间可能影响教学进度,但充分地调动了学生思维,教学效率高是无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