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和一同事开车去约定的地方吃饭,可是,约我们的朋友的短信却是这样的的:D在A区B的旁边。这条简短的信息却让我们在去的短短几分钟的路上跑了近20分钟,且电话沟通了5-6次,在B点停车问了路人一次。结果,还是我同事记忆起C点从前的印象再加上朋友在路上等着才找到。这件事情反映出了沟通中的几个常见问题,当然,这也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第一,发出信息的人常常用自以为对方理解而对方其实不懂的用语去注解对方不懂的事情,老师如果用生词去注解生词,讲课肯定会失败;例如,上例中D和B都是我们不熟悉的地方,但对方却用B去介绍D,显然沟通不成功。
第二,发出信息的人可能自己也不熟悉和不理解,只是转发别人的信息,转发信息的时候却忽视了接受信息的人的背景知识,因此,造成信息源头与信息最终接受者的距离拉大后的更大的沟通困难;老师的功能之一是将过去时空的语言承载的信息用今天时空的语言来表达,如果不这么干,教学一定失败;例如,上例中,朋友的朋友发给他的那个短信对他起作用,但转发过来却给我们带来了困惑,朋友没有做转译工作。
第三,沟通要有明确的目的,教学要明确解决的问题。上例中我们沟通的目的是找到吃饭的地方,因此,没达到目的,我们不会中断沟通。但是,我们的教学常常是目的不明确,老师的这堂课、这一席话常常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学生事后也不会来与你沟通,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你要讲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所以,讲课前先就课程的目的在师生间达成共识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的培养方案、课程大纲、教案讲稿基本上只有内容,而缺乏一个总目标分目标具体目的等层次分明而关系合理的目标体系---这是我们教学中的大问题。
第四,要解决问题必须及时反复地沟通,并具有两种以上的沟通渠道。上例中,在这么小的城区找吃饭的地方这样简单的事情,我们都费了那么大劲:用了短信、电话以及问路,我们甚至还用上了手机导航(因为店名没上网而没成功),如果有地图肯定也会用上,等等。而在比这个复杂多了的教学沟通中,我们的教学管理却没有给及时沟通留下太多的机会、工具和时间,缺乏“路人”---非正式的辅导老师,缺乏地图---甚至没有教材或者没有合适的教材、没有导航系统---网络指导,不知道怎样找老师,等等。当然,形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与教学内容庞杂、教学目的糊涂是有很大关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