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13644 68
2012-04-14
近来,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吴延兵同志,成了人大经济论坛的网络红人,我一直十分关注这起事件。评论很多,总结起来,有这么三类观点,一类是批评《经济研究》的审稿制度,不针对吴文;二类是批评《经济研究》同时批评吴文;三类是替吴说话,特别还专门发贴,以吴过去的成绩来评价他的现在,多是对吴有所了解之人,不过,其中有一位女士的发贴,仿佛有点过,不但达不到降温的目的,反而对事件发酵起了催化作用。这里,我从另一种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无论该事件是否将继续发展下去,最后都将实现“三赢”:对《经济研究》来讲,将以此为教训,进一步规范审稿制度,尤其是社科院内部人员在该期刊发表论文,难度会加大;对吴本人来讲,今后论文写作将更加严谨,他已经是红人,一旦有所疏漏,势必会进一步被盯上;对我们这些坛友来讲,收获将更大,不但通过讨论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对论文写作将进一步严谨。所以,本人建议,希望坛友们对《经济研究》上的其他论文进一步挖掘,发现有类似论文,拿出来大家质疑、讨论,最后获得收益的是各方。另外,感谢人大经济论坛提供这么好的交流平台!注:引用一位坛友的观点,我之所以匿名,害怕跨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4-14 22:02:43
跨省大概i不会因为这个原因来找你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4 22:03:22
我还是喜欢你说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4 22:06:12
看到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
很悲观地说,尽管也许吴同志是个好人,这次被盯上也完全是个意外,但他的学术生涯已经毁掉了,弄不好饭碗都会丢的。

因为由此事牵涉到一本权威刊物,还牵涉了社科院,领导和宣传口子的人肯定震怒,弄不好就在找他谈话。否则,以他的研究经历和发文情况看,不至于鲁莽到到这个地步要出来“抨击”网友并作出很不策略的回复。显然是被逼急了,而且不仅因为被人盯上,更因为来自外界的压力。

从此之后,哪个期刊收到他的都要反复审,还得权衡利弊。可以预见,今后他的文章再刊登到《经济研究》势必很多人要去挑错,如果再被挑出明显漏洞——他再怎么解释都很难撇清一些嫌疑。
要给自己正名,恐怕他等发英文的了。。查了一下,很不幸,他似乎没有,除了一篇工作论文。那篇论文题目叫“R&D,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Productivity Growth: Evidence from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2009)。ReSTAT上有2005年有一篇Hu et al."R&D and Technology Transfer: Firm-level Evidence from Chinese Industry"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两篇文章看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4-14 22:19:36
关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