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微观经济学
3449 3
2005-03-13
Marshall需求曲线和Marshall的需求曲线 leeleel
如果猜得不错,顶楼看到的那种“Marshall需求曲线中只考虑了替代效应而没有考虑到收入效应”的说法,应该是混淆了Marshall需求曲线和基数效用论所推导的需求曲线的关系,而且认识上有些混乱。 基数效用论虽然是Jevons等人提出来的,但是后来的经济学家都把Marshall看成是基数效用论的集大成者,尤其Hicks的“Value and Capital”使这种观点广为流传。在Hicks的论述中,谈到基数效用论的时候,常常会说那是Marshall的理论。这本书的影响实在太大,而不仔细的读者有可能把Marshall需求曲线和这里谈的问题混为一谈。 但是Marshall需求曲线并不要从基数效用论中推导。在十八讲中,Marshall需求曲线就直接从序数效用论中推导出来了--用到无差异曲线。Marshall需求曲线中包含着替代效用和收入效应。要把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分解,要么用Slusky的方法,要么用Hicks的方法,用后一种方法就派生出Hicks需求函数。 而在Marshll描述的基数效用论中,收入效用和替代效用都很难进行分析。原因在于,在Marshall的理论中,重要的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这个规律是假设“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不变”,或者假设“其他商品的消费量不会对这一商品的效用产生影响”--其实这是Jevons最早作出的商品间的交叉导数等于零的通俗说法。既然这样,就不存在商品之间的替代问题了。--助教说“mu2不变,不能说明x2不变,因为mu2可能还是x1的函数”,不适应于用用“MU1/P1=MU2/P2=入”推导需求曲线,因为这一推导不是序数效用论的,而是基数效用论的。 不仅如此,Marshall假定收入的边际效用固定--这是因为他假定每种商品的消费指出在消费者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都很少,因此其价格变动对于总收入的影响很小,因此收入的边际效用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这也给分析带来麻烦。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当初Pareto从Edgeworth那里借用无差异曲线,其初衷并不是要强调效用的叙述性质,而是要分析基数效用论中不能分析的商品之间的替代和互补关系。实际上无差异曲线是从以基数效用为基础的“效用平面”中推导出来的“效用等高线”。后来发现,从基数效用论出发,得到无差异曲线之后,就可以抛弃掉其中的技术性质而不影响需求曲线的推导,序数效用论才得以确立--或者说,在序数效用论中,由于不强调效用的基数性质,而只需要其rank,因此同样的一族无差异曲线可以对应多个效用平面,也就是所谓单调增函数问题。 ============= 附原问题: 1、有教科书提到,marshall需求曲线“只考虑到了替代效应而没有考虑到收入效应”(原文),请师兄解释一下应该怎么理解啊? 2、我在用“MU1/P1=MU2/P2=入”推导marshall需求曲线时发现,如果按照marshall的假设,货币边际效用“入”和商品2价格P2不发生变化,则对于商品2来说MU2是不发生变化的,即商品2的数量X2不发生变化。那么商品2的价格和数量都不发生变化,则用于商品2的总支出I2没有发生变化,如果收入不变化,那么,用于商品1的支出I1也不会变化。所以,MU1和P1是同比变化,MU1/P1=入,P1=MU1/入;而P1和X1是反向变化,即P1*X1=I1(固定),P1=I1/X1,所以有Mu1/入=I1/X1,也就是MU1=(I1*入)/X1。(I1*入)是固定的,那X1的效用函数就只能固定成U(X1)=(I1*入)*ln(x1)+C了,这怎么可能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3-13 20:56:00

实际上,对于需求来说,除了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以外还有其他效应,如地位效应(有钱人不用便宜货),从众心理效应(看别人买了我也买,没人买我也不买),显然后两种效应会导致向上倾斜的需求曲线段,而这时很难用边际效用递减来解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4 11:39:00
我个人认为,向上的需求曲线与边际效用递减率并无矛盾。当对特殊商品的支出占到全部支出的绝大部分时,会出现向上的需求曲线,但是此时消费者对于该商品的消费仍然会是边际效用递减的。我们不能拿此特殊商品与其他商品来比较边际效用的变化,而只能是“自己比自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3-14 13:00:00
由边际效用递减可以推导出需求曲线向下方倾斜,那么向上的需求曲线就可反证边际效用递减不成立。即若A成立则B一定成立,若B不一定成立则A不成立。这是个简单的逻辑问题,用不着太详细去论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