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旧历新年和春节
我国各种传统历法(夏历、殷历、周历)的正月初一就是新年,在古代被称为“新正”、“元旦”、“正旦”、 “元日”、“上日”、“岁首”、“新年”,即一年的开端。
辛亥革命之后的1912年,为了打破封建正朔观念,并与国际接轨,在公务活动中改用公历。同时,为了便于农业生产和民众生活,仍保留夏历。于是,公历1月1日取代夏历正月初一而称为“元旦”。正月初一改称“春节”。而在中国古代,“春节”一词是指立春。不过,立春和夏历新年在时间上比较接近,现代中国的春节风俗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古代的立春和新年的内容。所以,现在用“春节”指代新年还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
中国传统历法对于新年时间点的设置曾经有过变化。从《史记·历书》可知,汉代人普遍认为夏代历法建寅——以寅月作为正月,“寅月”相当于现在农历正月;而商代历法建丑——以丑月作为正月,“丑月”相当于现在农历十二月;周代建子——以子月作为正月,“子月”相当于现在农历十一月;秦王朝建亥——以亥月作为正月,“亥月”相当于现在农历十月。汉代初年沿袭秦制,直到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实施太初历,才恢复夏历建寅。太初历的这一规定一直延续至今。从此,正月一直在春季。
一天十二个时辰,24个小时,究竟以哪一个时刻为新旧交替的时刻?新年到来的具体时刻在历史上也存在变化。夏代以平旦(实指黎明的寅时,3点至5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商代以鸡鸣时(实指丑时,1点至3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周代以夜半(实指子时,23,点至1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此后主要沿用周代人的日始概念,以子时为准。新年来临被称为“交子时”,所以,古人是把除夕夜的子时刚刚到来的子初(23点)时刻作为新年的开始时刻。不过,也有人把子正(0点)时刻当做新年开始时刻。
现代实行公历以后,我们以零点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人们通常在半夜开始放鞭炮庆祝新年的到来。
二、春节是自然性质的非宗教节日
春节是一个自然性质的节日,主要反映大自然的节律。我国旧历属于阴阳合历,同时兼顾太阳和月亮的“视运动”规律。所以,春节是一个反映太阳月亮运动规律的自然节日。
世界上每一个拥有自己历法制度的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新年,即各自历法的1月1日。世界历法主要分为三种:太阳历(阳历)、太阴历(阴历)和阴阳合历。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开始实施、并一直沿用至今的格里高利历(即所谓“公历”)是一种太阳历。由于该历法不考虑月相,所以公历新年那天的月亮形状每年不同。伊斯兰教的宗教性历法是一种太阴历,它的新年即回历1月1日。而古代世界广泛流行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兼顾太阳和月亮视运动周期的历法。像古希腊历、古巴比伦历、印度历、中国夏历(农历)都是阴阳合历。
中国旧历全面反映了日、月、天、地的运动节律,旧历新年是一个反映大自然节律的节日。春季是大地上万物复苏的季节,所以夏历把正月设置在早春时节,最能体现出正月作为第一个月的意义。正月确定在春天,正月初一就叫“新年”、“春节”。初一是朔日,月亮运行在太阳和地球之间,地面上看不见月亮。因此,夏历正月初一是月亮从“无”(看不见)到 “有”(能看见)的一个新周期的开端,它也大致是太阳从南回归线向我们回归的开端,而且此时正好大地回春(春节总设在立春前后),大地正处于新的四季循环的开端。所以,不论从日(阳)、月(阴)两方面讲,还是从天(阳)、地(阴)两方面讲,春节都是最为名副其实的开端。
旧历春节的设置充分展示了中国人对于大自然规律的认识,是一个自然节日。它不属于宗教纪念性节日,例如基督教世界最大节日圣诞节、伊斯兰教最大节日宰牲节和开斋节等等。对于春节这样一个纯粹自然性质的节日如此重视,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大自然规律的无比关注。
1928年5月7日,南京政府内政部决定“实行废除旧历,普用国历”,①企图改变1912年以来公历、农历并存的制度。1930年4月1日,南京政府又强令把贺年、团拜、祀祖、春宴、观灯、扎彩、贴春联等习俗“一律移置国历新年前后举行”。②但是,这种不顾民族文化传统和人民希望的行为最终都遭失败。
三、春节是中国第一大节
春节不仅是汉族第一大节,也是我国的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
春节是汉族第一大节日,其间的活动既包括严肃的国家礼仪,大臣在春节向皇帝贺正,皇帝赐宴,大臣之间团拜,同时也包括大量的民间风俗。它在古代是全体国民共同的盛大节日。
春节不仅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其他38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按照高占祥主编的《中国民族节日大全》的材料逐一统计,目前春节已经成为我国包括汉族在内的39个民族的共同节日。其中,31个民族普遍过春节,而另外8个民族中也有部分群众过春节。可见,春节是中国最为普遍的传统节日。
春节不仅是最普遍的节日,常常也是许多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裕固族、锡伯族、羌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仡佬族、壮族、京族、黎族都把春节作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来过。
从世界范围看,由于历史影响,春节也是朝鲜、韩国和日本等国家的重要节日。海外华人更是一直把春节视为民族文化的代表。
春节,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华民族分布如此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得益于春节民俗的存在。这一点对于我们建立现代国家制度也是有益的。
四、春节民俗的起源和历史演变
春节的各项民俗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年。与春节相关的国家礼仪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其间的各种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做新年的一部分。换言之,广义的 “春节”概念可以包括从腊八直到元宵节。不过,为避免烦琐,本文只简略评述除夕和正月初一的节庆活动。
1.起源
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春节的具体起源时间不详。学术界关于春节起源的几种假说(例如“源于腊祭或蜡祭”说、“源于巫术”说、“源于鬼节”说等),证据尚不充分。①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 “夏日岁、商日祀、周日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2.春联、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古代驱鬼辟邪习俗,但是现代都发展为表达喜庆吉祥意愿的民间艺术。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荼、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荆楚岁时记》记载:“岁旦,绘二神,披甲执钺,贴于户之左右,谓之门神。”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敦煌卷子S0610号记录了开元十一年(732年)的一些春联。例如:“三阳始布,四序初开”、“年年多庆,月月无灾”等等。②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3.团圆的年夜饭和除夕守岁
除夕夜的晚饭,俗称年夜饭,或团圆饭。它非常丰盛,要求全体家庭成员都在场,即团圆。团圆是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求:人人平安健康。
团圆饭之后,人们开始守岁,也就是等待新旧年交接时刻的到来。汉代以后,中国人都把夜半子时视为一天的开始时刻。所以,守岁要一直守到夜半之后,甚至天亮。
守岁民俗的起源很早,南北朝时代已经流行。守岁时,全家欢聚,饮花椒酒、屠苏酒,吃五辛盘。目的是驱邪、除病、保健。皇帝也守岁,并和臣子们一起赋诗助兴。唐太宗李世民召侍臣赐宴守岁,并有4首守岁诗流传下来。
守岁习俗显示出人们对于新旧更替时刻的担忧。按南北朝时代的说法,除夕会有山臊恶鬼,近代民间传说有所谓“年兽”吃人,都突出表现了人们对这重要时刻的恐惧。于是,彻夜不眠,以保持警惕。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守岁也包含着人们对于美好未来的强烈期待。希望即将到来的新年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开端。
4.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籸盆”、“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国家礼仪中很早就有在元日“庭燎”的规定。《后汉书·礼仪志中》刘昭注引用蔡质《汉仪》云:“正月旦,天子幸德阳殿,临轩,公卿大夫百官各陪朝贺。蛮、貊、胡、羌朝贡毕,皆陛觐,庭燎。”《隋书·礼仪志四》云:“梁元会之礼,未明,庭燎设,文物充庭。”
民间庭燎习俗在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记载。关于庭燎的目的,一说是驱邪避灾。宋代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四十《烧骨骨出》引《四时纂要》云:“除夜积柴于庭,燎火避灾。”另一说是祭祀祖先和神灵,见明代周汝成《熙朝乐事》:“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籸盆。烟焰烛天,烂若霞布。”清代也有用炭火盆代替的。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①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所以,不是为了取暖),应该也是一种庭燎,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5.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以其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目的是驱鬼怪。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隋代杜公瞻注解上述引文时说:“俗人以为爆竹燃草起于庭燎。”就是说,民众认为春节点火习俗和爆竹都是起源于古代的庭燎礼仪,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庭燎是烧柴,而南方多竹,如果用竹子代替柴,一定会爆响。宋代袁文《瓮牖闲评》卷三云:“岁旦燎竹于庭。所谓燎竹者,爆竹也。”袁文的说法证实了杜公瞻的记载。旺火加巨响驱鬼在当时人看来比原来的庭燎效果好得多。于是,放爆竹驱鬼怪的习俗受到人们广泛热爱。
根据可靠史料,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民国时代《呼兰县志》、《北镇县志》都记载民众放爆竹的目的是“迎神”。
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极好的“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即使完全的无神论者也都喜爱放爆竹。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不过,爆竹有危险性。民国政府曾经以不利于社会治安为由禁放。但是,即使在控制严密的京兆地区禁放也失败了。“燃放爆竹本为官厅所禁止,自民国九年始,警厅忽取放任主义,于是家家户户,每至年底,争先购置,当子正初交时,乒乓之声不绝于耳”。②
爆竹的危险性应该通过细致的管理加以控制:从设计、生产、运输,一直到销售、燃放,全程管理。虽然复杂,但是一定会得到民众支持。1993年以来,各地常见的直接禁止烟花爆竹的做法却在重复民国时期的老做法。直接禁放看似容易,但是许多人不支持,其最终结果恐怕不容乐观。
6.年糕、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公元6世纪的食谱《食次》记载了当时年糕——“白茧糖”的制作。现代北方吃年糕比较少,南方依然兴盛。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唐代的饺子形状的食物于1968年在新疆吐鲁番出土。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谚语“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饺子这种普通食物被人民创造为文化象征符号,体现了人民群众不断的文化创造力。
7.祭祖
家庭是社会的基础,祭祖加强了家庭成员、家族成员的情感联系。中国社会里宗族力量一直强大,与之相应的作为宗族思想直接体现的祖灵崇拜也一直兴盛。加上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的政治影响,祭祖成为十分重要的民俗活动。
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孔安国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是: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春节祭祖是一年里最大规模的祭祖活动。节前要把宗祠里全部祖先画像或牌位整理好。春节前,或初一,摆上祭品,集体祭祀全体祖先。《古今图书集成·历象汇编·岁功典》卷二十二引《富平县志》云: “每族溯宗祖数世者,共为图像,名日神轴。元日,子孙会拜。”回家还要分别祭祀自家的直系祖先。祭祖的目的是感谢祖先功德(所谓“慎终追远”),并祈求祖灵在新的一年里保佑全家幸福。当然也有团结家族力量、加强家庭关系的作用。
8.祭神
在辞旧迎新的时刻,重申人和神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春节各种民俗仪式中经常看到祭神的内容。腊日祭祀百神,二十四祭祀灶神。新年燃放爆竹,民间解释为迎接灶神、财神等等。天明早饭前,人们面对神像祭祀天地全神。港、台等地还有新年抢烧第一炷香的习俗,据说成功者可以得到保佑。
生活中总有个人无法应付的困难,他们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所以,人们希望在新年到来时拜祭诸神,以获得精神支持。
9.朝正、团拜与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问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左传·文公四年》记载:“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国内也举行类似活动。《论语·乡党》云: “吉月,必朝服而朝。”杨伯峻《论语译注》翻译为:“正月初一,一定穿着上朝的礼服去朝贺。” 汉代朝正之礼依然。《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 “每岁首正月,为大朝,(天子)受贺……百官受赐,宴飨,大作乐。”其中各级官员依次向皇帝献新年礼物,皇帝安排娱乐活动,并赏赐臣子。在地方政府中也组织官员新年庆贺。
清代朝正之礼提前到腊月三十日进行。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除夕》记载:“京师谓除夕为三十晚上。是日清晨,皇上升殿受贺,庶僚叩谒本管,谓之拜官年。”
朝正之礼可以强化上下尊卑的关系,这对于加强君臣关系、加强中央与地方关系都有作用。
“团拜”一词最早大约出现于宋代。《朱子语类》卷九十一《杂仪》云:“团拜须打圈拜,若分行相对,则有拜不着处。”现代政府机关和单位之中的新年团拜活动与古代团拜非常近似。团拜有利于增强和改善同事之间的联系。团拜也在家族之中、朋友之间进行。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现代简化为向长辈鞠躬),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学界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年轻人使用尤多。这对于扩大交际很有益处。
社会变迁巨大,人们的社会交际范围更大,联系方式更多。为避免过分繁琐的拜年活动,近年来,人们开始通过电话拜年、电子邮件拜年。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各种社区性的大小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正确认识春节,发扬光大其中优秀的成分,完全可以成为我们建设现代国家、发展现代文明的基础。
五、春节习俗的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的总结分析
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最高代表。上至皇帝百官,下到黎民百姓,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国家礼仪和民间风俗都有关于春节的规定。所有人都基本遵循着同一个节日行为模式度过这一天。因此,在古代,春节是我们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节日,体现了全社会、全民族的共同文化精神。
我在《论春节民俗的文化象征意义》①中详细分析了春节民俗活动的各种象征意义,此处只作简述,不再论证。春节的时间选择体现了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阴阳调和的哲学观念。新年第一件事是放鞭炮,所以,放鞭炮象征着新时间的开始。春节是人类文化生活开端的象征。春节祭神、拜祖、拜年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即对于人类作为一个文化存在的确证。春节是人生新希望的象征。春节的“铺张浪费”行为是一种文化象征,象征着未来的生活就像现在一样丰盛。
总之,我们的祖先根据自己独有的“阴阳和谐”观念发现了早春时节一个原本普普通通的、看不见月亮的日子的价值意义——开端,于是把它确定为自己历法制度中一年的开端,这就是春节。此后,人们陆陆续续创造了神话和种种仪式行为来标志这个开端,说明这个开端。不同的社会阶层按照自己的理解,赋予春节不同的文化意义。但是,春节的全部传
统意义都是围绕着“开端”而存在的:宇宙的诞生、万物的起源、文化的建立、新生活的开端……
六、关于节日政策的建议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经济、政治、军事、科研、文化等等方面。随着其他方面的推进,中国文化现代化问题日益突显出来。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种常见的文化现代化策略是否定传统文化,在西方现代文化基础上创立新文化。体现在节日文化建设方面就是用公历新年取代农历新年,把农历新年变成“春节”。但是,这种脱离实际的文化变革没有得到全体国民的响应,公历新年迄今未能深入民众生活形成真正的民俗节日,基本只是一个法定假日而已;而农历新年这个事实上依然是中华民族最大的节日却遭到一定的贬斥——我们的民族文化于是遭到损害。我们的新年节日呈现出一种上下分离的不利局面——公务活动和理论上元旦是新年,可是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却以春节为新年。这种局面不利于统一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
新的节日文化建设必须尊重既有的节日文化传统,这样才能得到人民最大限度的支持和响应。新年节日文化的重建也必须尊重原有的新年文化传统,并创造性地加以转换,使之全面适应现代国家制度,适应现代生活方式。
古老的春节民俗传统随着历史的脚步伴随我们民族走过了几千年。其间,它的名称、内容发生过多次演变,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生活。我们相信,春节民俗经过转换,在当代社会依然可以发挥良好的社会功能。
我们总结春节文化的主要社会功能是:一年一度,我们民族文化的各个层面在此得到全面展示,从饮食、服装,到文学艺术、价值观念,再到娱乐游戏。全国人民,尽管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族别,都在这个时间段自觉自愿地共同欢度节日。春节作为最普遍的超越政治、超越阶级、甚至超越国界的民俗节日,可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全民族的认同感。而且,春节是一笔现成的文化财富,利用它可以更加顺利地进入大众生活,有利于建设新的全民族各阶层共同享有的节日文化。
基于以上认识,我认为未来的春节文化政策必须考虑以下几点。
1.维持公历和农历并存的历法制度 辛亥革命以来的公历和农历并存的历法制度基本是成功的,它既保证了我们在公务方面与世界的同步,同时也保存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而1928年废除农历的做法显然是失败的,这个教训值得汲取。
政府应该重申:公历和农历并存是现政府的历法制度。近年来,一些包含日历的印刷品只有公历,没有写明相应的农历,更没有农历节日,这是不对的。应该对之加以限制。
不过,公历和农历并存,也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比如,一年之中出现两个“新年”容易使人迷惑。那些不了解传统历法精神和春节民俗意义的人会觉得春节“没有意思”,甚至想用元旦代替春节。这方面应该推动整个学术界加强对于民俗学的研究,并加强民俗学在全社会的影响力来加以解决。
2.春节假期应该从腊月三十开始
春节是最大节日,为了过好它,必须提前准备。而且除夕要全家团圆、要守岁,如果不放假,这些活动势必受到直接影响。所以,春节假期应该从腊月三十就开始,不能等到初一才开始放假。
3.禁放烟花爆竹的政策应该改变
重新认识烟花爆竹的文化功能,总结民国年间和近年来禁放的经验教训,我认为简单禁放所付出的“文化代价”是巨大的,而且难以成功。
加强科研,开发危险性较小、少污染乃至无污染的新品种。
加强生产、运输和销售环节的安全管理。
加强燃放安全教育,严厉打击燃放中的故意伤害行为。
4.增加春节贺词和春节团拜
为了加强全体国民的民族认同,缩小政府与民众的距离,应该在春节的时候请相关的领导人发表贺词。现在,国家领导在元旦发表新年贺词,与世界同步是应该的。可是,人民最重视的春节却没有贺词,实际上我们就失去了一个亲民的机会。现在,外国一些领导人为了加强对于华人的吸引力在春节特意发表贺词,向华人祝贺。在感谢之余,多少也令人感到遗憾。
各个地方单位的团拜活动安排在元旦是不妥当
的.应该改在春节进行。
5.限制春节联欢晚会
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电视春节联欢晚会为守岁的人们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娱乐节目,体现了政府对于百姓春节守岁习俗的尊重,因而也得到人民的喜爱。但是,近年来,人们对它的批评越来越多。原因何在?守岁的一家人同看一个节目,实际上就要求节目能够满足所有成员的兴趣,而这是难以实现的。中央台针对不同观众安排了戏曲、舞蹈专场,企图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但是,它又使得一家人争电视机,或者各自分别看,结果又损害了家人团聚和交流。另外,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目前已经成为一个商业性极强的节目,商业广告、明星广告泛滥。为了广告效益,晚会节目越来越多,质量也就无法保证,结果年年遭到人们批评。
从民俗学角度看,电视春节联欢晚会毕竟是一个视觉艺术节目,大众只能坐着看,不能参与,没有交流,因此,它无法成为一项独立的民俗活动,只是一个娱乐节目而已。它是不能代替守岁的。
其播放时间从20点一直延续到24点以后,挤占了守岁的人们本应亲身参与的一些民俗活动——包饺子、彼此交谈、话团圆等等,影响了除夕团圆在家庭亲情交流方面的功能。
基于以上理由,建议减少电视春节联欢晚会的节目,缩短其节目时间,大致以两个小时为宜。
6.加强民俗学研究,保护优良的春节民俗
组织学术界加强对于全国各族人民春节民俗的全面调查和深入研究,总结春节民俗在民族认同、价值观培养和美学方面的意义。
对于春节民俗中公认的优良传统应该予以宣传、保护,加强引导;反对把春节活动恶俗化。例如,同事之间的拜年活动本来是借新年之机增进友情的,但是有人把它变成拉关系、拍马屁的机会,甚至于假借给领导的子女压岁钱而公然行贿。按照传统,压岁钱数额很小,的确是给孩子用的。现在由于子女少、父母溺爱,加上某些人变相行贿,最终使得压岁
钱数额猛增。既是长辈的负担,又是对孩子的不良诱惑。应该宣传压岁钱的本来意义是表示长辈的慈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