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基金与课题申请
2012-5-22 22:54:23
好的idea-创新性是关键,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可行性是前提,丰硕的科研成果/优秀的研究团队是保证项目成功的基础,还有清晰的排版/精美的图片/规范的文献格式/简练的语言等等这些都能够给评审专家赏心悦目的感觉,都是能够给申请书加分的因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6 07:43:27
此文给第一次评审国基留个纪念,也许以后就没有写的冲动了。具体哪个学部就不说了,你懂的。一共收到14份,从题目看有2份不熟悉,当即退了回去。剩下的地方1,面上2,青年9。结果1优(青),4资助(1面3青),7拒。下面谈谈体会。
    刚开始收到邀请还是很兴奋,不知大家的第一次是否都这样,这里我还建议版主可以搞个“第一次评国基的感受” 征文,哈哈,跑题了。不过很快就觉得这是一点都不好玩的事情,因为从拿到申请书到提交就20天左右,这期间我到欧洲开学术会一周,结果除开会时间,其它时间基本都在看申请书,加上一直时差没倒过来,整天昏沉沉,效率特低,整个国外之旅就这样被基金毁了。
    自我感觉还是很认真,平均一个申请书粗看加细看有2-4遍,不懂的地方还要上网科普。很老实地按基金委要求,特别是被拒的申请书都写了400字以上的意见,指出其不足和修改建议,资助的申请书有的也提了点建议。我认为好的申请书在立项依据部分采用以问题为导向,层层递进,最终凝练出课题的科学问题。在研究内容部分最好能体现出有一定难度,而你已有了解决的方案。另外格式统一,申请人简介事实求实。有的申请爱拉一个名教授,然后大势吹捧,这样反而印象不好。另一个体会是有些中国名校(排名前3)的本子反而没写好,开始看感觉还不错,毕竟有过正规训练,表达上符合科研“八股文”形式,但细看则对问题的分析不深入,研究方案太粗略,像是拍脑袋出来的。这样的人要么是打酱油,要么是应付上级要求,反而有些2本学校的青年人写得还不错,所以这次2个名校申请都写了拒的意见。但总体上名校培养出来的科研素养还是要高一些,包括一些2本学校工作,也是名校毕业去的,说明国内高校对博士培养的水平还是有较大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6 10:26:33
今天看了同事评阅的30份面上标书,越来越有信心,说实在话,写得好的只有4份,但如果按照30%的资助率的话要通过9份,有些不上不上的标书还是比较幸运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6 11:10:19
每年都要评,麻烦。
     今年,我评了15份青年基金。
    一开始,把我吓一跳,前面5份都写得好,但国家自然,要求中标率是30%左右,所以要花大力气找别人的缺点。
    而且,心里在盘算:我今年惨了,遇到高手了。
   结果后面10份,都一般,甚至差得不象样。心情稍微好了点:这样可以很容易选择出不中标的,而且理由充分;当然,和我的标书比,这些人也好不了哪里去。
    15份,我资助了6份,超过了30%,因为大家写自科都不容易,能多资助就多资助。
    说实话:往年,我的感觉是“没有中标的并不比中标的差多少,关键是名额有限,没有法,替他们惋惜,因为他们被 选在强人的一组,自己歇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9 09:40:52
写本子与做研究是两回事!说白了,中国现在这种将基金获取提到如此高度的科研评价体制是极度扭曲了科研的本意!写个好的基金申报的本子与写一篇好论文,何者更难?前者说白了,没有任何的门槛,任何人,只要花了时间、精力,无需什么样的科研水准,都能写出一个好的本子,但论文则不然,好的论文是需要很高的进入门槛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技术水平及写作的技巧没有达到一定水平,要想发几篇真正高水平的论文,那是痴人说梦,但基金申报则完全不同!只要你有一定的文笔、会写综述、敢胡说八道,就能写好一篇基金申报书!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一些人完全没有基本的科研水平,但同样可拿到国家自科与社科基金的原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29 10:00:01
从天下为荀的经验就可看出,国家自科不匿名是一个大问题。否则,评审专家怎么会知道哪一个是牛人或名校写的?如果说要查前期成果,那实际很简单:只要写期刊名及作者的排序或是否是通讯作者就知道了。如果有人说,那已有的成果与研究方向不一致怎么办?毕竟,论文名称可体现研究方向。这个很容易解决:要求你填的成果必须是与基金申请研究很相关的,或至少是同一领域的。你要是乱填,那可以通过基金委初审时随机抽查,或对通讯通过的随机抽查来解决。如果发现哪一个乱填前期成果,那不仅拒绝他这一次的申报,还限制他后三年的申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0 16:13:32
今年一共评了十份青年基金,主要的评审原则是:公平公正,不局限于通过率,完全按照申请书的质量,不过于强调申请人前期的研究基础;通信评议是国基公平性的主要体现,对于质量不过关的申请书绝不手软,防止这类申请通过其他方式上会,保证对其他申请书的公平。主要结果如下:
建议资助3项
1A
2B
7C
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通过率对青年项目来说有点低,实际上主要原因是,今年送过来的申请书的质量实在是难以令人满意,本想再降低点通过率的,但是考虑到申请人都努力一年不容易,还是按照基金委给的最低的比例30%来办了。给C的项目基本每个都有重大的缺陷,每个都给了5-7个建议,还算认真完成任务吧。总结来说,建议资助的申请书主要有一下几个特点:
1)研究的问题有创新
2)国内外现状结合拟研究的问题,分析比较到位
3)研究内容和关键问题提炼恰当
4)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比较详细具体

申请书未建议资助的,普遍存在的问题是:

1)基础创新不多,大多数都是将什么什么方法应用到一个工业领域,没有突出项目的新问题、新方法
2)研究内容太多,好几份研究内容就要6-7个,而且很分散,彼此之间没有关联或者关联性不大
3)关键问题把握不到位,好多都选择一些人所尽知的open problems.
4)不少写作不规范,如引用他人论述不标注,在课题组基础中列入非课题组成员的大量工作等学术不规范的行为
5)对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不重视,好几份都十行不到,极不认真

真心的,对于前期研究基础和申请人的出身没有过多关注。

对了,还有一个问题,虽然没有对这个提出问题,但是值得注意:今年基金委增加了英文摘要部分,但是没有人重视,都胡乱一些。要知道,申请人大多都是博士,没想到会写的这么差!

总之,提高申请书质量,提炼问题,别整虚的,才是申请成功的不二法宝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2 19:41:59
在刚过去的一段时间,感觉累的心力憔悴。因为除了日常工作,先后参加和完成了青年千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计划(组织部)、长江学者(教育部)、化学部和医学科学部国家基金(基金委)的评审,本着对申请人的辛苦努力和纳税人的钱的负责态度,自己认真审阅和查看相关资料,眼睛都看花了。前天把自然基金评审材料交了上去,终于可以舒了口气。但是,在评审中的体会和一些想法,留在了脑海中,谨记录如下:



注:青年拔尖人才计划,其实是中组部为了平衡国内和国际人才,就千人计划、青年千人计划开展之后,针对国内科技人才设立的第三个选才计划。(越搞越复杂了。)



1.         在拔尖人才计划评审中,感觉最困扰的是,不同于青年千人计划,在前文中我说过青年千人计划其本质相当于美国高校的TENURE TRACK的ASSISTANT PROFESSOR应聘和考核,来申请者几乎全是在国际著名研究机构完成博士和博士后,最多已经是国外大学ASSISTANT PROFESSOR背景,他们都是要申请刚开始在国内开展独立研究。而拔尖人才申请中的有些人,少年得志,早已经是统帅三军,有的是研究所长,有的甚至是正在进行的国家973首席科学家,其本身已经比拔尖千人计划更加的成功了。让人纠结的是:这个计划是该给,还是不该给?

2.         申请者中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比较顺遂的,已经拿到了百人计划,教育部重点,基金委重点项目等,经费有数百万,科研项目正在进行中。也在申报之中,给,还是不给?只有少部分刚开始独立研究成绩不错非常需要支持的年轻的副教授。在我看来,这些其实都是在拷问青年拔尖人才计划:你到底是一个荣誉?还是一个支持年轻学者开始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基金?

3.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自然是锁定在一个成功的科学家身上了。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当一个学者已经走过百人计划、国家杰青、百千万人才等路途,目前担负着许多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在成功之后,锦上添花,从国家的角度,到底是要达到什么目标?为何不直接资助正要开始创业的青年学子?我当然不会挡人之路,对申报人的成绩会予以肯定,但我的担心是:现实中会不会是增加了一个学霸型的人物?

4.         自然科学基金申请中同样存在大鱼和小鱼的问题,前几天钟伟老师在其博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审后感”中已经就这个问题详细地讨论了,这里我不再累叙。(引用钟伟语如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该向年轻人、向普通科研工作者倾斜。现在面上项目的资助强度有了很大提高,但相对于动辄几千万的973、863等大项目来说,还算是“小钱”。面上项目应该适当向没有任何头衔、头上没有任何光环的普通教授、副教授和讲师倾斜。他们中有很多人有很好的创新思想,他们更需要基金委在他们最困难的时候扶持他们一下。相反,对于那些“杰青”、“长江”、“千人”等“牛人”撰写的项目申请书,应该用更“牛”的标准来衡量,更严格的标准来评判。建议那些已经掌控着大量资源的“牛人”,应该把目光瞄准千万级的大项目。不可否认,“马太效应”、“锦上添花”普遍存在,而我觉得面上项目更应该为广大的一线科技工作者“雪中送炭)。

5.         作为评委,我感到纠结的是,因为,这不仅仅是评审对方研究工作基础和成绩,可是,想想,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虽然我们往往强调马太效应,但是如果以先前比较顺利的成绩和现在的一些科研设想,去拿各种计划各路资金,要么做的是一套东西重复投资,要么工作蜻蜓点水四面开花,对一个科学人才的发展真的有益吗?

6.         在我看来,有些选人计划本身是对当前体制的嘲弄。中国早就实行岗位制了,要求各高校按岗位求英才是最简单最直白最科学最具执行力的制度了!设一个科研岗位就应该全球公开招募一个英才,这么日常简单运转的事情何须中央ZF的大力运作?!又何来这些个引进人才计划?!肯定是正常的体制运转不了,就用非常规的措施来帮忙!而正常的体制出了问题,不去修理,又用非常规的措施来冲击,日后必留下更多的大碍!

7.         如果是作为科研基金,则应该按照科研项目资助来申请,并且要防范好重复申请资助的问题。国家投入基金的总数目是有限的。还有很多刚读完博士、刚开始独立研究工作;或者已经艰难开展工作多年、已经有些苗头、但并没有拿到国家这个计划那个计划、因而看起来并不那么优秀的人们。但这些人也有很多不错的工作设想,也迫切地需要获得支持。如何平衡好这些关系,能调动全社会的力量,不浪费辛苦成长大的每一个社会人才,而不仅仅是培育了几个成功的典型,需要科技管理决策者高超的水平和艺术性。这其实是一个科技管理顶层设计的问题。

8.         作为反思,我提出如下问题:这些年我们的科技政策,是否太注重树立典型和关注培植那少数极优秀的人了,这么多的计划项目重复地聚焦在这很小的一部分人身上,这让一些人的成功来得太容易了,想不优秀都难啊。是否只需要这小部分人的工作,我国的科技水平就能一流了?我曾经在博文中说过,错误导致复杂,正确产生简单。我们要注意的是,是否事情一开始我们就错了?

9.  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体制,是两个重要的范畴。管理重在体制规则建立和执行,科研重在有多多的高水平运动员。也许我们并不真正需要那种既当运动员又做运动场管理的那种奇怪职业的人。实现真正国际化,建立公平公正的管理体制和规则,鼓励更多的运动员入场,决胜于国际战场,岂不更加美好?!

[ Last edited by wfytxh on 2012-6-2 at 11:04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2 23:12:26
天下为荀 发表于 2012-5-26 11:10
每年都要评,麻烦。
     今年,我评了15份青年基金。
    一开始,把我吓一跳,前面5份都写得好,但国家 ...
项目申请人貌似不能参与项目评审的吧 。。。 。。。不想麻烦可以直接拒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2 23:45:31
zshen 发表于 2012-6-2 23:12
项目申请人貌似不能参与项目评审的吧 。。。 。。。不想麻烦可以直接拒评
不同领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5 10:36:32
学习了,学习了,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6 16:15:56
各位自然评审专家,你们看前期成果主要看第一申请人的前期成果还是主要看整个课题组的前期成果?我前期成果不多,是不是意味着歇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6-24 20:16:55
北京市基金函评结束后,对自己将来写标书提点醒

自从8月16日接到北京市基金委邀请参与其自然基金各类项目的评审之后,便进入了一个全面认真的学习状态。经过仔细的品评,直到今天全部24个项目评审完毕。对于让自己眼前一亮的项目钦佩不已;对于可资助和不资助的项目,自己也很纠结;而对于有些感觉一般的项目就是想办法找出更多合理的理由毙掉它。所以结合自己申请基金曾多次被毙,和偶尔中标的经历,在此写上一点感想,虽然本身可能并没有许多的新意,只不过是让自己加强记忆罢了,也提醒将来别再犯类似的错误。
通常来说,被枪毙的理由可能是:
语句多有不顺,而且不止一次看到错字、别字,尤其是错误的学术专用名词(把可能最不重要的东西放至最前面,可能最易引起评审反感的也是它);
研究目标没有明确在具体某一点上,研究都要依据前期的筛选结果,比如需要各类芯片、组学的筛选、差异表达的确定等等,通常会被认为工作基础欠缺;
研究内容太过庞杂,越是求多,越是容易造成杂乱,力求一点而不是一面,需要按非常严密的逻辑,而又非常简洁地呈现出来;
申请者的简历,是衡量能否完成项目的重要依据,也可能与项目创新性有某种想当然、藕断丝连、看不见的关系。所以简历的合理包装是需要的,但通常不能出现让人反感的自我过度评价和过多的头衔,只要坚持摆“数据”,哪怕不全是事实,突出工作和文章亮点即可,几篇足够!本人比较反感在文章后面标IF值,而中文文章恐怕很难入评审人法眼,当然有总比没有要好;
立项依据恐怕是最需要仔细考虑如何组织文字的了,需要让人感觉你对现有的研究情况了如指掌,对目前情况分析深浅自如,谈及你将研究的内容时要象剥洋葱一样,片片剥开,慢慢展现,让它尽可能的与该方面目前最新、最重要的研究成果相关联,突出最严密的逻辑归纳。然后谈及工作的重要性、唯一性、以及其意义。因此,从最初步的常识介绍,到最深入的研究前沿,要有亮点数据支撑,逐渐地、层层地、慢慢地揭开,最精彩处提及你的工作、亮点。达成让人眼前一亮,茅塞顿开,或者彻底把评审人诱导、旋绕进去。
创新点。只要将立项依据中谈及最新、最重要研究前沿和慢慢导入你研究内容时,把的这部分内容高度概括一下就可。创新点不要太多,突出一个足够。太多创新点就不新了。
工作基础恐怕是当评审人被你绕进去,想给你资助的时候,你必须让他明白你已经在为此项目做了很多的工作了。只泛泛地、不痛不痒地谈及其它与此项目并不直接相关的技术啊、文章啊,准备的材料啊等等,大概会让评审人突然醒悟:不能资助你,你还没有准备好接受资助。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不能只有文字,没有图表,尤其是不能缺简明的流程图;但仅有流程图尚显单薄,还必须配有文字和示意图加以详细说明;
项目摘要不应有太长的常识内容介绍,要将最重要的进展高度概括,存在问题说明清楚,多讲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工作基础,然后清晰地提出项目设想,如何解决问题,最后提及工作意义。
再说说项目组成员和分工吧,除非你是知名教授,否则项目中不该有太多的教授和高级职称人员,否则项目申请人似乎由他们来当更合适,有一个作为咨询和指导已经足够了!分工还是应该具体到内容,成员老中青最好都有,5-6人最合适,当然重点和重大、多单位联合除外。呵呵。
至于年度计划、考核指标大概是基金委工作的同志们比较关心的,而对评审人来说,时间真的很宝贵。
按如此顺序排列这些内容,可能跟大家接受的、被教育要注意的事项似乎相反,由于评审人看标书并不都按照标书的顺序来评阅的,但往往最后被枪毙掉的理由恰恰是按上面顺序逐渐引起评审人反感升级,最后呜呼的吧。
立此贴,仅为让自己铭记。

二O一一年九月二日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7 10:41:13
自己顶自己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基金和课题申请专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1&from^^uid=247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17 16:43:41
自己顶自己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基金和课题申请专版 版,详细出处参考: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 ... =1&from^^uid=2478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7-18 08:30:39
本人09年申请到了一个面上,10年又成功一个,11年由于报错了领域没有进入评审环节;今年,运气又很好,赶在明年超项规则为2以前又中一个。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希望对各位虫友有点帮助吧。
   (1)基金项目的立意必须有很大的新意,这不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如果你的工作只是不断重复别人的内容,中的几率几乎为0。我今年评了22个项目,凡事重复前人工作的项目,我都没有让他通过。
   新意怎么来?
   首先,我几乎每天都会在国际同行的一些网站里溜达,重点看他们学术报告的题目(内容是很难看到的)就可估摸出他们开展的研究重点是什么,然后结合自己的研究,寻找新的结合点。在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实际上是他们早一年、甚至更早的研究成果,当你模仿他们开展研究时,别人已经超出你至少2年以上的研究。如果你只是根据公开刊物来确定你的基金立意,实际上你的立意已经很落后了。
   其次,要学会嫁接,也就是所为的交叉。将另一个领域的技术,应用到你自己的研究中,便可形成自己的研究新思路,这不仅只是为了申报基金,其实,对自己研究的深入开展意义更大,今年的项目就是按这个思路写的。当然,在写申报材料前,最好不是凭空“嫁接”,最好做一些摸索试验,只要有可行的苗头,你再照着“嫁接”的思路写,那么成功的机会将会大于60%。要做好“嫁接”,就必须多看与你研究领域相关的资料,否则,谈嫁接就是空中楼阁。
   (2)写作时,务必要有条理,一定要把专家可能会提的问题写出来,并且要写出应对的措施,千万不能有“蒙混过关”的思维。
   (3)如果你的想法很新,你又做了大量的工作,千万不要把你所做的工作都写到基金里去,否则,专家会说“你既然都做完了,还申请基金干嘛?”。我今年就枪毙了一个这样的项目。
   (4)前期的基础务必扎实,特别是面上项目。对青年基金而言,有个好的idea,再加上有预研验证可行性,那么专家至少会给你B。
   (5)不应有想走“歪门邪道”的思维。我们是做科研的,是用事实说话的研究工作者。只有心态放好,在失败后多总结,多学习,你才会在科研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6)要有屡败屡战的斗志,很少有人一击中地的。我连续曾经申请4年不中,这4年中,我上会1次。但我从来不怪与会专家的所谓“平衡”,我想的是如果有5个A,谁敢刷我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