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1863 0
2005-03-17

中国经济快车遭遇金融体制束缚

  ●李焰(《华盛顿观察》周刊 第9期 20050309)

  "中国的经济腾飞靠的并不是自身大规模银行体系的支持,而是香港金融体系的保驾,而港资直到今天还在外资的范畴之内。"美国麻省理工大学(MIT)的华裔经济学家黄亚声(音译)说,"可以说,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扶了中国低效率的金融体系一把。"

  研究中国经济的美国学者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并非盲目乐观。虽然他们看到中国经济过去20多年的发展"巧妙"绕过了拘束的体制,发展得蓬勃有力,但同时也在提醒:低效率投资已经在延缓中国经济发展的脚步了。

  拿海外出生证的中国民营企业

  "自从打开国门以来,中国的金融体系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它的起点实在很低。"以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例,黄亚声分析说,"中国的金融体系几乎和联想这样的企业奇迹毫无关系。"

  刚刚以12.5亿美元收购美国IBM公司电脑业务的联想公司是中国数字部落走向世界的先锋,这次收购创举也让中国的本土企业倍感振奋。但谁能想到,联想当初组建时却受到中国金融体系的重重阻碍。

  "80年代的中国,电脑业是非传统产业,中国电子部根本不允许私营企业进入电脑行业。"黄亚声说,"你不得不先到香港注册,然后再回到内地投资。于是,联想公司变为由中国科学研究院和香港公司合资的内地企业。注册地点在香港,但是总部却在北京。"

  在黄亚声眼中,中国金融改革初期的这个小小的"空子"反而误打误撞地变成"允许人力和资本流动"的成就。无论体制上的限制如何多,聪明的中国企业家还可以出国拿一张出生证,然后再回国孵化企业。而这一点往往会被人们所忽视。

  比起创业之初的艰难,中国民营企业如今的生存空间是舒展多了。黄亚声例数中国金融体制的改变,"国内投资者得到了更多的尊重,私有财产得到了更多的保障。以进出口为例,98年之前,民营企业不能直接出口,要通过国有外贸机构出口,97、98年后,中国政府软化了这一配额限制。私企待遇也在2002年之后逐渐赶上外企。民营企业现在可以和国企、外企平起平坐了。它们的投资触角甚至延伸到以往被国有企业垄断的项目中。现在,很多民营企业家还加入了人大、政协。"

  "中国金融体系的低效率并没有影响民营企业的竞争力,但是却阻碍了它们的成长。"黄亚声总结说,虽然束缚在减少,但并不代表体制已经完美。

  金融"软肋"不太软?

  "中国金融体系的确已成为经济巨人的软肋。"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富兰克林·艾伦(Franklin Allen)在美国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中国经济研讨会上说。

  在自己的研究中,艾伦为中国金融体系诊断出两大顽疾:"首先,中国的银行体系投入过多,贷款项目被坏帐、呆帐充斥。其次,中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大。上海和深圳两大证交所加起来规模也只不过是全世界第十一大,无法比纽约、香港并肩。"

  然而,吸引艾伦注意的是,为什么带着这些弊病,中国经济的车轮还能疾驰向前呢?他的目光锁定在中国市场上生气勃勃的另一股力量:外资、私营、乡镇企业正以每年14%~15%的速度推动经济车轮。

  "它们对中国贸易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它们之间的竞争已经展开,这对一个健康的经济环境很重要。"艾伦于是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传统的金融、银行体系的确有问题,但这条'软肋'还没有软到托跨经济快速成长的地步。因此,中国经济继续腾飞是毫无疑问的。"

  经济发展的最大绊脚石――投资的低回报

  与艾伦的乐观预测一样,美国匹兹堡大学经济系教授罗斯基(Thomas G Rawski)看好中国经济的未来。"中国一些官员的确是腐败,但是他们并非不干实事。他们的工作努力,是有效率的。"

  在关于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测中,罗斯基认为,如果说将来会有什么阻碍中国经济发展的话,那就是"投资的低回报。"

  他在北京考察时,亲自用相机拍到市中心一处尚未完工即被搁置的建筑。举着这张照片,罗斯基在研讨会上说,"中国急需建立一套有系统的投资体系,将所有工程在固定的预算内完成。"

  其实,中国领导人已经注意到了,朱鎔基任总理时,就曾多次提到,减少重复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

  "中国官方已经全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 罗斯基对《华盛顿观察》周刊说,"当我发现这个问题时,我的中国同行们也已经意识到了。交流中我们的观点完全一致。看看中国的报纸,每天都在说,要避免重复建设,重复投入。"

  艾伦拿出的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在政府监控下的贷款体系压力也会小。而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无效益贷款于2002年达到15%后,至今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他表示,对中国最终搬走这一绊脚石持乐观态度。

  "中国官员们实在试图解决问题。所以,我对中国今后的经济高速增长充满信心。但由于问题本身太慢解决,因此他们面前的挑战也很大。"罗斯基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