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500 0
2025-03-28

129   文本 学习是意象力实践



孔子说:“学而知之”。一般来说有两种方式,一是肢体操作学习,二是言语学习。前者可以纳入“行”的范畴,是感性实践活动。后者历来就被排斥在“行”之外,毛泽东《实践论》认为它们是“间接经验”,实践则是直接经验。

文字的诞生,给人类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带来了质的巨大飞跃。通过文字间接地认识世界事物,是人的认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人们不限于通过五官直接感知世界事物,还通过文字间接地认识它们。这样,减少了大量的重复性认识活动,极大地提高了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人们通过感知固定在媒介体上的文本意指的对象信息,使记忆思维中形成词语意象思维转换成物象思维来认识世界事物。这就开辟了与直观认识世界事物相反的第二条认识世界事物的道路。

文字是把语音这种听觉的物理状态的瞬间即逝的知识信息,变成为固定在媒介物上视觉状态的长期保有知识信息,即把知识以固定的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有了文字后,意识记忆中贮存的物象知识,便从说完即逝的状态,走上了固定有形的意象知识形态。当一个文字或单词在群体中流行的时候,她们的思维认识能力就达到了由物象知识到声音意象知识和文字意象知识转换的阶段。这个阶段在人类思维认识能力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人类思维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其意义在于,人们通过文字形式知识而间接地认识世界事物,从而实现了由直观认识世界事物的局限性的突破,即我们能够超越时空而获得对于世界事物的认识。这样,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事物的效率和间接把握实物的能力。

感性实践观进一步强化了“言语学习”是“知”的观念。这样,基本上就是将“知”与言语等同了。

言语对象作为实践对象,把听读说写等学习活动纳入实践范畴,丰富了实践内涵。所谓言语对象就是言语表述的事物物象的世界。就是指以语音文本表述形式的前人的知识,就是毛泽东所说的“间接经验”。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听读方式的学习实践认识活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学”概念外延较宽泛。人们往往也把物理性实践认识的获知方式也叫做“学”。这不仅表现在普通人日常生活语言中,也有的学者、哲学家没有做出这种区分。比如,哲学家方克立先生在研究解释王夫之“盖天下之事,固因豫立,而亦无知完了方才去行之理。”这句话时说:“就是说,天下的事情往往不是先学好了再做,而是做起来再学,在做中学”(8)方先生这里把“做”与“行”看成同义的概念,它们与“实践”同义。但是“在做中”的“学”,就不是以言语对象间接认识事物的学习实践中的“学习”了,而是物理性实践中认识对象的思维活动。因此,为了在学理上区分“在做中学”与学习实践中的“学习”,我们把后者叫做意象获知。学习实践认识活动,就是通过语言意象获得知识的活动。根据物象理论,语言表述的内容,就是言语对象即事物物象的世界,就是所谓的“做”的对象。

毛泽东在《实践论》指出:(9)“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毛泽东这里讲的就是一个读书学习获得知识的问题。

所谓意象获知原理,就是通过听读语言意象而获得对于世界事物认识的原理。这是一个关于通过听读语音文本达到对于世界事物认识的问题,简言之,意象获知原理就是一个“学”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们认为,知有多个不同的路径。比如,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颜元认为格物就是实践。他说“此格字乃手格猛兽之格;格物谓犯手实做其事。”(《言行录》)因此 “致知在格物”是说认识事物要直接与事物相接触,是认识或知识来源于实践的意思。又如,孔子说人有“生而知之者”和“ 学而知之者”(《 论语·季氏)》。再三,王充(2797年)说“知物由学,学之乃知。” 还有, 程颐说:“学为易,知之为难;知之非难也,体而得之为难。”(《遗书》第二十五)这里的“学为易,知之为难”表明,程颐把“学”获得知识与“格物”获得知识区分开了。这里“知之非难也,体而得之为难。”  是说“格物”致知比“学”而获知要困难。

“学”这个问题涉及到知与行的关系。中国哲学史上的知行观念,始于先秦时期,直到毛泽东《实践论》,都是关于“知先行后”或“行先知后”或“知行合一”等不同观点的争论。这些不同的知行观念,有一个核心问题,就是“知”从何而来?由于历代哲学家没有提及“知”的存在形式及其存在何处的问题,就使得知与行关系更是纠缠不清。我们在第46节阐明了“知”即知识是贮存于心灵意识中的事物物象。在这一前提下,我们基本上确立了行先知后的秩序。但是,根据中国历代哲学家对于知行关系中“行”的解释或规定看,在知行关系中的“行”并未包括“学”。换句话说,在认识论理论上,“学”并不属于实践范畴。例如,毛泽东著《实践论》是为了反对共产党内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他没有将通过听读语音文本达到认识世界事物获得知识的“学”,当成作为一种社会实践的活动。毛泽东主张一切知识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从知识的起源上讲,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对于个人来说,获得知识并不一定都要亲自参加生产、科研、政治、文化等实践活动。通过听读语音文本接受前人的知识,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每一个人都要“事必躬亲”的实践才能认识世界事物,才能获得知识,就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如浪费人生宝贵时光,效益低下,忽视前人已获的知识等。可以说,中国“文革”十年期间,使全国所有的学校停课这种轻视教育的事件,不能说与这种片面强调“实践出真知”而忽略“学”获得知识的知行观念有直接的关系。

“学”是个人认识世界事物的途径之一。但是,“学”有多种方式。比如有看和做的“学”,学绘画是看和做即动手练习绘画,还有学工艺品制作等,都是看和做。所谓意象获知原理,就是通过听读语音文本达到认识世界事物的“学” 的基本道理。为什么听读语音文本能够达到认识世界事物呢?人类通过感官、理智和直觉直接接触世界事物的实践活动,获得对于世界事物的直观的和非直观的物象知识。对于心灵意识中的物象知识,人们既可以贮存在记忆思维之中,也可以转换成语音文本的意象形式表达出来,还可用肢体动作呈现。这是人类认识世界事物的第一条途径,就是所谓的格物致知,也是唯物主义主张的实践论。一般来说,这是人类知识的唯一源泉。但是,对于个人来说,直接与世界事物接触的实践活动,并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源泉。个人可以通过听讲或读书学习前人在第一条认识途径中获得的知识,而使自己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比如人类社会广泛采取多种形式办学校教育,就是使学生通过听读语音文本获得知识的活动。学校教育主要是运用语言传授知识,学生通过听读接受语言意象而感受、想象和体验事物,实现间接地认识世界事物,获得知识。

根据语言意象性质看,人类通过第一条认识途径获得认识世界事物的物象知识,由于有了语言意象的表述,将它们记录贮存于媒介物上,如竹简、兽皮、丝布、纸、光盘、贮存器等。它为人类开辟了通过听读语音文本意象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事物的道路,即使人类有了第二条认识世界事物的途径。第二条认识途径的显著特征是,由语音文本意象知识向物象知识的转换,依靠物象与事物的同一性原理而实现认识世界事物。

全世界有数千种语言,数百种文字,而且在不同的语言文字之间能够进行相互翻译。这说明对于同一种事物、实体就有数千种音节代表它。老师手里没有拿着原子、电子、分子等物体,学生坐于教室也没有看到它们,学生是怎样认识、记忆这些物体呢?难道只是记忆这些名词吗?也即语词的信息是怎么样表示事物的,我们是如何能够通语词而记忆事物的。人们可以不须看到实物、也不须记忆事物本身,也不需要记忆事物的物象,而只需记忆代表它的音符——语词(名称)即可。

根据物象理论,人们不论是通过感官认识、还是通过理智或直觉认识所获得的关于直观或非直观的事物的物象知识,心灵意识可以将它们用语言表达出来。反之,我们通过听读方式从语音文本意指信息里获得事物的直观的或非直观的物象。它既不是事物本身,也不是所谓的概念、思想等这些观念性的东西。语言给予我们的心灵意识的东西,显然不仅仅是语音符形,而是语音所代表的事物即意指信息所形成的事物物象。它们虽然既不是事物本身,也不是事物直观的图片,但是通过物象却能够获得对于事物的过程、状态、性质、作用、性能的理解和掌握。尤其是在用语言指导行动的过程中,心灵意识是把语言转换成事物物象后才能进行操作的。由此可见,语言通过音符意指给予心灵意识带来事物的物象。一般来说,事物物象就是概念的内涵,思想的内容。人们通过语言意象即语言所意指事物的物象,而获得对于该事物同一性的感受和体验。这就在总体上构成了语言是一种意象的特征。

例如:当我们读到司马迁(公元前190130?)《史记》记载;(10

“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

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

轩辕之时,神农氏世衰,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

是轩辕乃习用干弋,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而蚩尤最为暴,莫能伐。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

万民,度四方 ,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

然后得其志。


这是司马迁在二千一百多年前记述距离他二千二百年前的历史事件。虽然我们无法亲知它们,但人们对于《史记》所记述的历史有着很高的信誉度。我们通过这段文本来感受、想象和体验着五千年前发生的人物、事件等,获得了中国远古社会的历史知识。又如:

H2O

这是水的分子结构,它表示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虽然,绝大多数读者没有看到水分子是什么样子的东西,更难见到氢原子和氧原子。但这是理智认识来把握的抽象物象。所谓原子的抽象物象,它是比分子还要小的某种东西。

通过语言意象认识世界事物而获得知识,它与第一条认识途径的不同之处在于:1、它是在第一条认识途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2、它与第一条认识途径的方向正好是相反的。3、这是一种间接认识世界事物的道路,是心灵意识将语音文本意象知识转换到物象知识达到认识世界事物。4、它是理智理解视听感官提供的语音文本的符号意象的认识活动,嗅觉、味觉和触觉(除盲文外)以及直觉能力都不起作用。

通过听读接受语言意象,是个人获得知识和认识世界最普遍的主要的途径。虽然这种方式不能给予人类知识宝库增加新的知识。但是,语言学不能诠释我们为什么可以通过阅读或听讲认识世界事物。然而,语言意象理论则可以圆满地给出一个答案。听读是通过语言形式的知识反思回归到实体物象,从而间接地认识世界事物。换句话说,我们通过学习语言文字形式的知识,达到认识世界事物,是意象认识活动。

语言意象是社区意指形成的由语言符号所代表事物的结构、性质、形状、状态、关系、性能、作用等物象知识的语音呈现。文字使它增添了翅膀更加超越时空远离实体事物而存在。语言意象是一种精神现象。心灵意识将贮存于记忆思维中的事物物象与声音和字形等物理信号相联为载体,向他人传递事物信息。当被懂得语言文字意指的人的视觉或听觉所感知即听读时,就能激活记忆思维中的事物物象。由于物象是心灵意识中的联结实体事物的内在中介,它具有与实体事物的同一性。这样,人们可以通过语言意象间接地认识世界事物。这是人类认识能力和认识方式巨大的飞跃。对于个人来说,可以学习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不必重复前人获得知识所付出的艰辛实验和探索。人们通过语言意象间接地认识世界事物,从而突破了直观认识世界事物的局限性,即我们能够超越时空而获得对于世界事物的认识。因此,通过语言意象认识事物的方式比起直接感知(格物)或理智发现的实践的方式,能够在相对短的时期内获得更多的知识。这是开办学校的作用和意义。学生在小学、中学、大学读书学习,就是不断地通过语言意象知识间接地认识世界事物。听读的思维认识活动,就是将语言意象感受、想象和体验世界事物,从而获得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这样,大大提高了人们认识世界事物的效率和间接把握事物的能力。

通过语言意象认识世界事物的过程,是从语音听觉物象和意象Æ文字视觉物象和意象Æ事物物象Æ物象思维Æ感受、想象和体验实体事物的认识过程。我们知道,物象就是认识的对象即实体在记忆思维中的样态。语言表达的内容不过是对意识记忆思维中的物象知识的表述,因此,物象知识就是语言形式知识的内容。

关于通过语音文本“学”这种“行”的性质是什么?它是不是一种实践活动。这个问题将在第117节讨论。

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的物象知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