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式语法理论框架下“能”的多义研究
本文以Goldberg的构式语法理论为基础,对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多义现象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本文通过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对现代作家王朔作品约294万字中1892个“S+能+VP”的用例,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从语言生成的角度,通过证明汉语情态动词“能”所处的“S+能+VP”结构作为构式存在,探讨其拥有的构式语义和句法特征,理论上阐明该构式和它所具有的语义之间的关系,找寻该构式多义现象和一系列句法特征的真正动因,赋予其构式中句法构成机制在汉语语法体系中的地位。
首先,本文证明了“S+能+VP”结构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其意义不能从这个结构中的其它部分推导出来,是一个句法语义匹配体。研究发现,语料中VP的类型为强调“结果性”成分的使成式,而S则具有原型施事的使因性特征。
由此我们找出了其意义和句法特征的相容性,说明“S能VP”是追究行为结果使因的构式,其构式义是“S具备条件实现VP”。其次,本文详细分析了“S能VP”构式的基本语义如何通过一系列隐喻和转喻机制进行引申得出各义项。
“S能VP”构式的基本语义“S具备条件实现VP”通过认知框架 ...                                        
                                    
附件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