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Monitor
很多同学对Monitor很陌生,这也不奇怪,因为Monitor2001年才正式进入中国市场,目前业务发展得很好,其实monitor在世界范围来看是一家非常好的咨询公司,排名也很高,能进去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我在Monitor的面试一共见了5个面试官,做了一个case,关于gold-mining的。Monitor跟其他的consulting firm不太一样,它的case更少,公司更加看重你个人的性格和举止是否professional,同时也要求candidates具有很好的maturity。这家公司给人的感觉人性化的,我当时跟面试官谈的也很愉快,但是非常可惜又一次跟offer擦肩而过。Monitor给我打了3个电话安慰我并且鼓励我继续努力,所以尽管没有拿到这家公司的offer,我对它的印象是很不错的。Monitor是我最后一个面试的公司,也是仅有的2家给我有用的feedback的公司。总结一下有几个方面可以供大家注意:
第一,无论是面试还是dinner, (monitor当时在final面完之后邀请了很多candidates吃饭,)都要表现自己的maturity,不要失态,因为每个细节面试官都会看的很清楚;
第二,谈吐很重要,要注意分寸,尤其在case interview的时候,注意自己是否cover所有的points, 是否可以对case 涉及的行业做一个big-picture的分析,等等,这些无疑都会增加你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印象分
第三,在case中,不要主观臆断,要勇于提问,consultant的工作经常都需要去提出关键的问题,这时候问题提的是否有水平就很能体现candidates的素质了。
Bain是我回国面试的第一家公司,Bain的招聘流程很紧凑,我回国后的第一天,也就是周一早上面第一轮,面了两个面试官,做了4个case,然后下午通知我周三下午面第二轮,周三下午我面完Bain的第二轮的时候,晚上去Morgan Stanley面final,在MS的office等候的时候接到Bain的电话,通知我第二天早上(周四)去面最后一轮面试,整个面试过程持续4天,我一共做了6个case,见了四个面试官,尽管到目前为止我还在等待Bain的消息,大概还要1、2个星期,坦率的说Bain的consultant非常优秀而且人都很nice。所遇到的6个case分别为,第一轮四个,第二轮、第三轮各一个。第一轮主要都是在用market size来考察candidates的problem-solving的能力,比如,中国一年消费多少根香烟?如何计算外资香烟生产商的市场份额?中国手机市场的market size?北京有多少个gas station (加油站)?第二轮、第三轮的时候遇到的case就更加随意了,比如,外资pc manufacturer想要进军中国市场,该如何考虑?xxx FMCG生产商要launch一款新的牙膏,如何具体考虑这个问题?(中间夹杂中国一年消费多少牙膏的market size问题)。个人感觉面试Bain运气不错,面的比较顺利,Bain是我仅有的两家完完整整面试到最后一轮的咨询公司,遇到的人都很和善,没有被push和challenge的感觉,觉得Bain和MCK,BCG一样非常看中case performance,所以说case一定要做的好才会有希望,经历过不同公司的case interview,我想大家都能够熟能生巧了。Consulting我的面试过程基本上介绍完了,总结一下,各家公司风格迥异,所以说基本上没有人会同时适合MCK, BCG, Bain,Monitor, 对于应聘者来说关键是通过面试去了解不同公司的人和文化,看看自己究竟更加适合哪一家公司,我面完Monitor之后得到的feedback说我更加适合去Mckinsey,可是Mck我面了一轮就failed了,真的很郁闷。应该说作为本科生来讲,没有必要去讨论是不是研究生就比本科生有优势进consulting,因为作为个体的你,你更应该看看你是不是读研之后能力就会达到consulting的要求; 我认识很多非常出色的本科生,北京上海都有,本科就进了Mckinsey, BCG;那些进consulting的研究生很多也是其本科的时候实力就已经达到了进consulting的要求,读研当然给了他们进一步完善自我的机会。
4、Investment banking – Morgan Stanley, Deutsche Bank, UBS Warburg
很多人都说我应该从事投资银行业,做一个banker,我自己对于investment banking和consulting倒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偏好。不过,这两个行业作为职业起点将来的发展截然不同,能有机会在高盛实习,让我亲身经历了投资银行业务,想来觉得很幸运。投资银行一般分为IBD(investment banking division [or department],投资银行部),equity research, fixed income, debt,等等,我自己对IBD最感兴趣,所以投的每家投行都是IBD为第一志愿。今年来学校招人的投资银行很少(国外的投行),就只有MS,DB, UBS三家,所以机会少得多,我投了简历之后三家银行都给了我面试,MS面完了Final, DB我面了四轮,UBS给了我offer,基本情况是这样。另外,这三家招聘的职位也有所不同,MS招的是research analyst, 是专门为大陆学生设计的program,职位比analyst低一个level;DB招的是analyst,今年有三个部门招人,Global Corporate Finance (GCF), Global Market (GM), Global Equities, 我认识的一个清华的金融本本拿到了GM的offer,去做trader;UBS我报的也是Corporate Finance(有的公司用corporate finance,其实就是IBD的意思)。
1. Morgan Stanley
Morgan Stanley在我申请summer analyst的时候拒了我,所以当我申请的时候还有些惴惴不安,怕自己当时的表现会影响自己在面试官心中的看法,但是后来跟在MS工作的朋友聊天,她的话解除了我的顾虑,因此我还是满怀信心的投了简历。在美国就接到了MS的phone interview,当时根据电话号码判断是从纽约打过来的,跟一个很shy的面试官聊天,聊得十分愉快,因此大概一个星期之后就接到了interview的通知,是MS澳大利亚的HR电话通知的。这当中还有个插曲,HR后来给我的email中说,因为我在美国,所以安排我下个星期作video conference, 可是受到他email的那个星期刚好是我在美国的最后一个星期,因此,我不可能在美国作video conference,于是打电话到澳大利亚,hr说回国之后再安排,于是也出现了上文中提到的面试完Bain之后,急匆匆的跑到MS office的情况。MS的面试我没有遇到什么专业的问题,这让我很意外,自己会计的强项也发挥不出来,后来听别人说其实research analyst需要从事相当多的translation的工作,不问专业的问题也在情理之中。关于MS我个人没什么可说的,因为今年跟我申请实习的时候一样,北京的最后一轮面试分两天,北大一天,清华一天,据说加在一起有30多个candidates,而只要一个,所以竞争很激烈,问过好几个参加完最后一轮面试的同学,他们都感觉十分不错。而且我个人很看好的几个candidates,也都没有拿到最后的offer,很奇怪。
2. Deutsche Bank
DB是十月份来北大做招聘会的,也是我申请的重中之重,因为早在我上新东方的TOEFL班的时候,就听说这家投行有多牛,当然后来实习的时候对这家投行有了一些新的认识。DB也是online application,当时在美国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死活也不能完成正常的申请,只好打电话给DB HK Office求助,HR很热情,直接打电话到Menlo的computer lab实时指导我一步一步的操作,我感激涕零。完成申请的三四个星期之后接到了第一轮的电话面试,好家伙,完全不像摩根那种攀谈似的的面试,明显多了很多专业问题,还好面试官非常慈祥,问我的都是一些会计问题,什么Minority Interest该在哪张financial statement去找,还问了诸如IRR等问题,现在已经记不得了。我面完没多久,eltonsky就接到电话了,大家可能早已在他的大作《都是暴人》(其实一班人马中就觉得他比较暴,不知为何这厮取名为都是暴人)中看到他的详细记述了。关于我的电话面试还有一点插曲,在我填完在线申请的不久,从BBS上得知北京这边就已经开始面试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简直超级郁闷,心里颇不宁静,自己在高盛实习的经历居然没有拿到面试资格,着实应该好好总结。后来才知道北京这边面试的都是Global Market这个部门,而不是我申请的Global Corporate Finance。北京上海一共七八个人进入香港的最后一轮面试,Global Market的最后一轮是整个亚洲区统一的选拔,最后这些人中,只有一个清华的本本拿到了offer,后来偶然间认得此人,并成为铁哥们。还有一件小事,面试官给我打电话要做面试,却没有找到我,然后给我留了voice mail,是一个英文非常好的gentleman,但从其说话语气就能看出来是一个比较tough的banker。他叫我给他打回去,我当然只好打回去,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他说不方便讲话,因为正在开会,叫我等他电话,当时是美国西部时间凌晨一点,从那时起我就开始了漫长的等待,结果等到第二天早上也没有等到,由于时差的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自己也在投行作过,我知道有的会议会开的很长,而明明banker叫我等电话,我再贸然打回去是非常不礼貌的。所以,我就只好彻夜未眠,等到早上六点,实在撑不住了,倒头便睡,结果第二天早上的English Composition的quiz也错过了。第二天晚上,我又打给面试官,不巧又碰到他在开会,当时我郁闷的不行了,因为几个小时之后就要去Las Vegas了,如果当天不能做面试,就要等到三天之后了,所以我电话中就跟面试官讲明了紧迫性,gentleman还很nice,告诉我两个小时以后会给我电话,结果就是我在去Las Vegas之前的两个小时结束了我DB的第一轮面试,可是没完,面试官给我留了一个homework,一道复杂的合并报表问题,我从Vegas回来解决了这个问题。一个星期后,我接到香港的电话,通知我第一轮面试,当然eltonsky也顺利进入面试,DB实是一个考虑非常周到的公司,知道我们在美国,所以安排了Video Conference, 我可从来没有做过可视电话面试,管不了那么多,于是恶补了一点点会计术语就去了,因为来美国几个月原来的知识已经遗忘了很多。面完感觉第二个面试官非常喜欢我,而第一个就是给我做电话面试的gentleman, 果真是比较tough, 问了我一大堆会计和金融的问题,搞得我晕的不得了,还有管理层收购这种我只懂得皮毛的问题。面完之后我跟eltonsky就感觉极其不爽。大概两周后我们就回到了中国,不过之前就接到了成功进入下一轮面试的通知,我跟eltonsky同时接到,高兴之余,也确实觉得进入这家投行的机会不大。回国之后,我记得十分清楚,是12月18日,我们回国的第三天,我和eltonsky去DB北京office作了第二轮面试,见一个Director,很nice的一个人,问我的问题都是很general的。面试后没多久,我接到香港的电话通知我进入所谓的最后一轮面试,北京一共剩下三个人,另外两个,一个是清华的金融硕士,另一个是CCER的MBA,当时香港的HR还鼓励说我是Corporate Finance部门这几年进入最后一轮面试的第一个本科生,让我继续努力,争取拿到那唯一的一个offer。这轮的面试官是北京的首席代表,一个和蔼可亲的女士,可惜这一轮我没有通过,HR给我的反馈是说我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确实,从大三下学期到找工作,没有多少时间是在看专业知识,难怪我的基础有些薄弱,不过外加上我的对手一个是金融硕士,一个是MBA,金融知识都比我强,所以自然就败下阵来。最后这个MBA拿到了offer。总结一下,我个人觉得DB的申请过程中有下面几个特点,
第一,公司比较看重candidates的专业背景,这确实让我很意外,因为我也面过不少投行了,在entry level上这么强调专业知识的竟然只有DB;9A j%Aj)`&{#W y h8y V G
第二,DB的招聘有些乱,譬如之前的面试安排,以及后来通知我最后一轮面试,但其实却不是最后一轮;
第三,DB的HR很nice,是我面试这么多公司中唯一的每一轮面试下来都给我相应反馈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