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782 1
2007-03-06
2006-2007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主要问题与政策建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
上传时间:2007-1-9 9:22:00

  一、2006年前三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与全年展望

  进入今年以来,经济形势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的总体水平较上年提高,运行轨迹呈现先升后降;高位趋稳态势。投资增长高位回落,表现出先升后降、高位回落的特点。消费进一步活跃,增幅表现出持续提高的态势。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比较活跃。外贸顺差持续扩大,1-8月份为94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5%。物价涨幅较低,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加,效益提高。

  在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的交互作用下,当前经济运行处于大体稳定状态,年内继续明显回落或反弹的可能性都不大。主要根据是:第一,支持经济较快增长的需求因素比较强劲,特别是消费更趋活跃,为住、行等终端产业以及众多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拉动;外贸顺差持续扩大,对国内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带动增强。第二,价格涨幅走低的趋势表明,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市场引导的生产投资活动有较强的约束。第三,企业对竞争环境的适应性提高,自主发展能力增强。今年以来,一些前期被认为产能过剩的行业,经过结构调整,取得新的发展,效益明显提高。1-8月份,水泥产量同比增长21%,粗钢产量同比增长18.6%,电解铝产量同比增长18.2%。与此同时,1-8月份水泥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35%;铝冶炼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43.7%。第四,行政主导的投资热得到初步抑制。今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地方党政领导集中换届的一年,行政主导的投资热有所抬头。针对这一情况,今年以来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特别是控制新开工项目和中长期贷款投放,加强对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的控制,严格对土地供应、土地批租收入的管理等。从投资增幅回落的情况看,这些措施收到了初步成效。根据计量分析模型预测结果和我们对各类因素作用的定性估计,预计全年GDP增长率在10.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2%以内。

  二、需要关注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外汇储备规模偏大,增长偏快

  近年来,我国的外汇储备增长很快,今年以来,增长进一步加快。2002年末,我国外?正储备为2864亿美元,2005年末增加到8189亿美元,年均增加1775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1222亿美元。外汇储备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2年的46.14%提高到2005年的57.6%。外汇储备的持续快速增长,反映了国际收支不平衡矛盾的发展,既不利于稳定汇率和外贸、外资环境,也导致结汇渠道大量的货币投放。外汇储备规模偏大、增长偏快的情况,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影响宏观经济平衡的突出问题。

  外汇储备增长主要受两方面因素推动,一是对外贸易顺差扩大;二是国外向我国的投资大于我国向国外的投资。未来这两方面的推动作用还会保持一段时间,但力度趋于减弱。

  从外贸情况看,我国劳动力资源优势仍有很大潜力,加工贸易发展的空间仍然较大,出口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同时,受国内市场激烈竞争,以及进口产品结构变化的影响(资源性产品、高技术产品进口增加,一般技术产品进口减少),进口增速提高的空间不大。因此,外贸顺差的格局还将保持一段时间。但是需要指出,抑制出口增长、刺激进口增长的因素正在逐步增强。主要是:第一,未来国际市场需求将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研究表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欧元区15国、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地区),的进口增速存在波长为5年的周期性波动现象,2004年12月份以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已进入周期性收缩阶段,增速持续回落,从2004年12月的18.2%持续下降到2006年7月份的13.88%,预计2006年全年增速只有13.45%,2007年全年进一步下降到11.29%。第二,人民币持续升值会抑制出口、刺激进口。与2005年6月份相比,2006年9月份人民币对美元名义汇率升值4.56%,未来人民币汇率继续升值会导致出口增幅放缓。第三,取消高耗能产品出口退税等政策性因素,抑制了部分产品出口增长。第四,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使部分产品出口增速回落。第五,原材料进口数量增加、价格大幅度上升,使进口金额提高。如2005年铁矿砂及精矿进口数量增长32.3%,平均单价提高9.4%,进口金额增长44.7%;原油和成品油进口数量增速较低、甚至减少(3.3%和-17%),但平均单价分别提高36.3%和36.1%,进口金额分别增长40.7%和12.9%。

  从利用外资情况看,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投资环境不断改善等,会继续吸引外商来华投资;同时,受人民币升值和利用外资政策逐步调整、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外商投资规模预计将趋于稳定。据外资快报统计,今年1-8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6227家,同比下降7.6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371.92亿美元,同比下降2.11%。8月份当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455家,同比下降7.6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4.86亿美元,同比下降8.49%。

  综合以上两方面情况,未来一段时间内,外汇储备仍会继续增长,但速度会逐步减慢。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预计还会比较尖锐,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在此背景下,既要采取稳定宏观经济的短期政策措施,也要抓紧制定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矛盾的中长期策略。

  (二)货币供应总量偏大,增长偏快

  今年以来,中央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控制货币供给的过快增长,但货币供应总量仍然偏大、增长偏快。8月末,M2余额已经达到32.8万亿元人民币,按照1-8月份的增长速度,年底M2余额将达到34.9万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末增加88.6%,年均增长17.1%。2002年-2005年,名义GDP年均增长率为14.85%,比较起来货币供给量增长偏快。受国际收支状况的影响,近年来我国货币供给增长很快。2002年-2006年上半年,外汇储备增加6547亿美元,相应地,结汇渠道投放的人民币约为5.4万亿元,相当于这一时期M2增量的39%。结汇渠道的人民币投放属于基础货币投放,加上货币乘数因素,实际带动的货币供给增量还要大。为回笼货币,人民银行被迫增加债券发行。2006年6月末,央行债券发行余额已经扩大为28643亿元,比2002年末增加了2.7万亿元。而且,到期债券的兑现量也不断增加,目前已成为一个新的货币投放渠道。从信贷结构看,中长期贷款增幅偏大的问题也比较突出。近年来,商业银行从自身效益考虑,倾向于对大项目贷款,与各级政府的投资活动结合比较紧密,而对于短期流动资金贷款的积极性较低。今年1-8月份,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1.5%,而短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5%。

  在国际收支不平衡、外汇储备持续快速增长的格局下,稳定货币供给量的难度增大,未来货币供给增长偏快的问题还会持续一段时间。货币供给偏多加上中长期贷款增幅偏高,会给防止投资过热、抑制投资品价格和房价上涨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巩固宏观调控的成果。虽然目前消费品价格涨幅较低,但若是投资品价格和房价上涨过快或反弹,也将引起宏观经济的不稳定,某些方面,例如房价上涨过快,还会影响社会稳定。

  (三)农民增收仍需重视

  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比较稳定,粮食生产继续呈现恢复性增产态势,粮食种植面积小幅回升。据有关预测,全年粮食产量大约为9700亿斤,比上年略有增加(20亿斤)。今年粮食供求关系处于“紧平衡”状态,主要粮食品种市场价格出现下降趋势。从农产品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看,农民务农收入增长空间不大,增加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随着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和政策支持,农民外出务工的环境有所改善,收入也有所增加,全年增收6%-7%的目标预计可以实现,但与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

  今年棉花大量进口问题值得重视。1-7月,我国累计进口棉花274万吨,进口金额为36.7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46%和171%,棉花进口量已相当于国内产量的50%,接近世界棉花贸易量的50%。到目前为止进口棉花价格仍然低于国内市场,对国内棉花价格造成较大影响。继2004年棉花价格大幅下降以后,2005年棉花价格比较稳定,2006年又出现回落,截止到7月28日,棉花价格为13915元/吨,较2005年末降低1.8%。近年来国内棉花产量提高较快,与十年前比较,单产提高近1/3。预计今年国内棉花生产有望获得较好收成,总产量将超过去年。未来棉花价格有可能进一步下降,对棉农和产棉区经济影响较大。

  (四)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加剧

  上半年,能耗和排污不降反升。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

  我国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对此既要高度重视,抓紧解决;也应充分认识其长期性和艰巨性。国际比较表明,各国工业化加快时期,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都呈增加趋势。1965年-2004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以及美国、日本和印度的能源消费总量,都呈现出稳定上升的态势,表明能源消费与人均GDP水平存在正向联系。我国目前和未来较长时期内,都处于重化工业增长加快、比重提高的工业化时期,对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具有明显影响。我国万元GDP能耗水平从1978年的17.9吨标准煤下降到2004年的5.7吨标准煤,年均下降速度为4.5%;但1998年以后,下降速度大幅放缓,年均只有0.3%,2002年以后连续三年出现了反弹。我国煤炭产量从2001年的13.8亿吨,迅速增加到2005年的21.9亿吨。在我国工业化快速推进时期,如果体制改革不到位,资源利用和排污控制技术没有重大突破,受发展水平和资金能力的制约,要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控制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任务非常艰巨。

三、2007年经济走势分析与政策建议

  明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新的《世界经济展望》预计,世界经济在2007年将增长4.9%,比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综合各主要机构的预测结果,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在3.9%-4.9%之间,仍将处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以来增长最为强劲的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较好。

  从国内情况看,经济发展仍处在潜力较大时期。2005年经济普查表明,我国经济总量增加了2万多亿元,主要是民营经济和第三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这客观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潜力。根据普查后的统计口径分析我国经济增长趋势的合理上限,也会相应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消费政策和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结构升级比较活跃,预计明年消费需求将保持较高增幅,从而将继续带动产业调整升级。随着供给能力的进一步增强,预计价格涨幅仍将处在较低水平。从经济波动周期的角度看,明年我国经济处于中长周期的上升期和短周期的回调期,市场对投资增长的约束增强。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明年的经济增长将呈现高位稳定或略有回调的态势。外贸进出口预计继续较快增长,增幅较今年有所降低,贸易顺差仍会较大,外汇储备将继续增加。外商投资可能平稳下降,但仍会保持较大规模。货币供给量也将继续较快增加。在投资需求受到一定约束的情况下,货币供给量增加导致的主要风险集中在房价和股价等资产价格方面,稳定房市、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仍是明年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任务。此外,资源环境压力仍会加大。根据以上分析,结合计量经济模型的预测结果,预计2007年GDP增长率为10%左右,消费增长率为13%左右,投资增长率为25%左右,进出口增长率均为20%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2%以内。

  针对现阶段我国经济内部和外部不平衡的突出矛盾,建议明年在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把理顺要素价格和重要经济参数作为重要任务,在深入研究、论证的基础上,推出若干改革和政策调整措施。

  (一)巩固宏观调控成果,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保持宏观经济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巩固今年以来宏观调控取得的积极成果。明年宏观调控应在维护总量平衡的前提下,着重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鼓励自主创新,控制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同时,继续协调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投资体制、财税体制和土地管理体制等关键领域的改革,完善统计考核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落实宏观经济政策,引导各地各部门防止新一轮行政主导的投资热。

  (二)继续执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宜在减少建设国债和控制赤字的前提下,继续优化支出结构。加快完善公共财政体系,控制政府投资性支出,特别是一般性经济建设开支,增加政府用于低收入者和社会公益事业的消费性支出。完善征收国有企业红利和垄断行业特别收益金制度,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改进资源税和加速折旧等财税制度,促进节约资源和自主创新。研究制定能源税和环境税体系,逐步实行“绿色税收转型”,即将征税重点转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相应减轻企业的流转税负担和个人所得税负担,鼓励增长方式转变和扩大就业。

  货币政策的重点宜放在加强本外币政策的协调和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方面。根据货币流动性的变化情况,综合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汇率、利率、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做好预调和微调。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引导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改善盈利结构。注意加强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合理控制中长期贷款,保持短期信贷增幅,优化信贷结构。鼓励和支持扩大消费信贷业务,完善住房贷款定价机制,改进住房金融服务和风险管理,支持合理住房消费。进一步加强对农业、中小企业、助学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

  (三)加快研究制定解决国际收支失衡的战略方针

  国际收支不平衡是我国对外经济关系进入转型期的综合表现,反映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和利用外资结构都进入了调整升级阶段,与我国工业化加速和产业升级密切联系。解决国际收支失衡问题,需要着眼长远,从战略角度通盘考虑,研究完善新时期对外开放的总体战略。近期宜考虑:第一,进一步完善利用外资政策,加强对外资投向的引导,努力创造内外资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效益。第二,坚持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在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的前提下,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浮动区间,增强汇率弹性,逐步释放汇率升值压力。第三,继续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第四,制定鼓励资源性产品进口的措施,在税收、资金、仓储等方面予以必要支持。第五,进一步放宽用汇限制,完善政策,加快企业“走出去”步伐,扩大对国外资源的开发性投资。

  (四)校正市场参数,健全市场准入制度

  加快改革资源价格体系,推进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进一步校正市场参数的扭曲现象,推动对外经济和整个经济结构升级,促进资源节约,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要根据居民、企业、地方的承受能力,加快调整和改革土地、水、石油等各类资源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使价格形成真正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加强对自然垄断业务的监管,促使垄断行业降低成本,改善服务,避免其一味提价。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强化能耗、环保、质量、技术和安全等准入规定,除不可再生资源行业需实行必要的规模控制外,其他行业应淡化规模控制,尤其是对竞争性行业更要减少微观经济指标的审批。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标准,综合运用经济、法律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惩罚和激励力度,控制各类企业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水平。

  (五)努力保持住房需求稳定增长,稳定房价;完善证券市场,稳定股市

  居民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源头性拉动因素,稳定住房需求,对于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和稳定投资至关重要。明年和今后一段时期,既要有效控制投机性购房需求,也要调整住房需求结构,积极发展、规范住房租赁市场,引导住房需求的合理增长。继续贯彻落实国务院已经出台的各项调控措施,完善政策,堵塞漏洞。避免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在此基础上,加快建立健全适合我国特点的住房保障制度,合理界定政府和市场在住房保障体系中的作用,形成住房市场长期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推进金融市场的整体协调发展。加快证券市场改革步伐,完善上市公司管理制度和券商管理制度,健全和严格执行证券市场交易规则,继续推进股权分置改革。通过制度建设,防范股市泡沫。

  (六)继续稳定农业生产

  努力保持近年来粮食供求“紧平衡”格局,注意完善两个基础:第一,重视发展现代农业,主要农作物向优势主产区集中,着重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第二,完善和加强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建设统一高效的市场体系。从近期看,重点是保护粮棉生产恢复性增产的成果,合理运用库存和进出口调节,稳定和提高生产者价格。根据国内市场供求情况,调控好粮棉进口。适当时机,可考虑在棉花方面启动反倾销调查和保护措施。及时、稳步调整储备粮和储备棉的轮入与轮出数量及价格,通过市场引导预期,增强粮棉储备的流动性,降低调控成本。结合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实行弹性最低收购价格,逐步改变“一刀切”和试图一步到位的调控方式。在国家优势粮棉主产区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投资和项目建设,稳定增加投入,不断改善生产、加工和流通条件。因地制宜改良品种和生产方式,促进科学种田,避免掠夺式经营和粗放式经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3-6 20:49:00
心太黑了点吧,兄弟。大家都是穷人,打个折扣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