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世纪70年代清理与有组织犯罪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香港警队开始,香港反腐败机关——廉政公署(ICAC)就赢得了国际声誉。根据透明国际(Transparency International)发布的一年一度的腐败排名,香港在183个国家和地区中清廉程度排名12。
然而长期以来,廉署却对一个领域避而远之:那就是香港的商业大亨们以及让他们获益颇丰的暧昧土地交易。在过去几年,随着香港房地产价格飞涨,廉署越来越难以继续它的不插手立场。
今年3月,这种立场发生了变化。廉署拘捕了郭氏兄弟——他们控制着香港最大地产企业新鸿基地产(Sun Hung Kai Properties)——并逮捕了香港前政务司司长许仕仁。他们已在同一天获得保释。
然而廉署出手房地产市场,已经让公众对它的关注度骤然升高,超过了过去几十年。
廉署迟迟未能对郭炳江(Thomas Kwok)和郭炳联(Raymond Kwok)兄弟提出正式指控,郭氏兄弟也否认有过任何不当行为,这让一些律师对廉署的冒进做法提出了疑问。新鸿基地产由郭氏家族控制,自拘捕事件发生以来,已损失70亿美元市值。
周一,香港媒体报道,郭氏兄弟和许仕仁在当天上午前往廉署总部报到,三人的保释期限又被延长了一个月。自3月底郭氏兄弟遭拘捕以来,新鸿基地产已经因为披露不足,受到公司治理活动人士的猛烈批评。新鸿基地产一位女发言人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保释期延长,她表示,律师建议公司不要对调查发表评论。
本月早些时候,在有新闻报道称廉署正在调查唐英年(Henry Tang)违规私自建设地下室事件后,唐英年称,廉署无权调查此事,而他正在配合屋宇署的调查。唐英年因未获规划批准便私自建设的2000多呎地下室遭曝光,而在3月举行的香港特首选举中落败。
给廉署造成更严重冲击的是,4月30日,廉署三名高级调查人员因为被拍到教唆证人提供伪证,被判入狱最高30个月。
新鸿基案件凸显出廉署存在争议的运作方式,尤其是高调逮捕后花费数周时间进行调查,之后才起诉嫌犯的做法。一位律师指出:“这与其他国家警察的行为方式完全相反。”
廉署以发起大规模“黎明突袭”闻名,而一些律师认为,鉴于该机构如今大部分调查活动事关白领犯罪,这种做法的杀伤力过重。在2006年,由于公众对廉署监听嫌疑人与其法律顾问之间的通话感到担忧,香港通过了几项规范秘密监视的新法律。香港何敦麦至理鲍富律师行(Haldanes)合伙人克里斯•莫利(Chris Morley)说:“人们觉得,在不受司法监督的情况下,廉署不应窃听任何人的通话。”
但廉署受到批评最多的,是它有时会强迫白领经理人招供,以免于起诉作为交换的做法。一位出庭律师表示,在廉署诉诸法庭的许多案件中,“辩词都是相同的;供词也因为可能是在胁迫下做出的,而在法庭上受到质疑。廉署有一种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胜诉的心态。”
廉署发言人拒绝对此置评。
在4月30日因妨碍司法公正和藉公职作出不当行为而被判刑的三名廉署成员,经法庭证实,在一起涉案金额达1亿港元的欺诈案中,唆使一名证人做伪证。
虽然存在这种不足,但廉署的成功还是多于失败。今年第一季度,廉署提起检控的案件达75起,成功将53人判罪。廉署和立法机构等对可能的官商勾结进行调查,在香港普通民众和媒体当中也获得了强大支持。香港现任行政长官曾荫权(Donald Tsang)被曝曾于今年早些时候乘坐某商界大亨的私人飞机去泰国普吉岛旅游,引发公众愤怒。
在廉署本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廉署专员汤显明(Timothy Tong)警告称,应当防范一种危害更大的“自授权力”的做法,明显是在影射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利益。汤显明承诺“以顽强的决心履行职责;对涉案人员一视同仁,无论其地位或官阶如何。”即便已受到更严厉的审视,香港执法者们也没有露出退缩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