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6717 12
2012-05-31
创业故事:北大高材生海南种菜,附近一人大毕业生养蚂蝗

工人们走进齐胸高的萱草田,拇指和食指捏住花蕾基部的关节,轻轻一掐,啪的一声
脆响,就摘下了花。海南岛阳光炽烈,人们戴草帽或斗笠,裸露的皮肤晒得黝黑。

    萱草花完全绽放时,绿海被染成黄色,香味弥漫。萱草花也叫黄花菜,是可以吃的。

    忘忧岛农场的黄花菜比别处早上市两个月,是全国最早的一家。从北方来的菜贩子,
把新鲜的黄花菜运到全国各地,价格比平常季节贵了近10倍,却仍然供不应求。

    主人为经营这片农场费了很多心思。他叫刘国琪。他是北京大学的毕业生。来这里快
3年了。

    在北大生物系读了本科,又在哲学系念完硕士。北大毕业生里有不少创业者,去种地
的绝无仅有。

    “这下北大除了卖猪肉的,又有了种菜的。”刘国琪自嘲说,“从小到大,我可能是
比较另类的。经常做出让周围人出其不意的决定。”

    在自己的农场里,刘国琪经常穿着球衣和拖鞋,就像在校园里一样。他瘦而结实,因
为喜欢户外活动,看起来精力充沛,脸上总挂着笑容。

    3年前,刘国琪告诉他北大的同学:“我要去海南种菜了。”大家的第一反应是琢磨
这个玩笑的含义。所有人都以为他会去柏林洪堡大学读博士——他拿到了德国的全额奖学
金,联系好了导师。

    但刘国琪放弃了留学的机会。他租了30亩地,安心种菜。在海南乡下,他不提自己的
学历。“人家不看你是谁,就看你能给他带来什么。”他说。

    刘国琪给农场起名“忘忧岛”;他在这里守着遍野的花朵,心满意足。

    理想主义者

    在熟悉刘国琪的人看来,他的最大特点是“有想法”。

    2000年,刘国琪靠着全国生物奥赛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进了北大生物系。那是生命科
学最火的年头。在北大的第一节课的讲座标题就是“二十一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

    “当时我们都觉得,以后做生物学家是首选。”刘国琪回忆说。

    刘国琪是湖南人,前一年全国生物奥林匹克竞赛的优胜者,长项是植物学。他一直保
留着对植物和野外的兴趣。他参加了山鹰社——有名的北大登山社团,经常在集体爬山之
余采集植物标本。他还组织了一个小社团,在校园里辨认植物,跟同学整理《北大校园植
物志》。

    刘国琪跟着老师去广西的自然保护区,在清晨录下各种鸟叫。他在四川研究“大熊猫
的通讯行为”——走遍保护区的山头,寻找生殖期母熊猫蹭在树上的气味。学生们踏过齐
膝深的雪穿过竹林,在夜里扛步枪抓偷猎者。

    野外考察让刘国琪兴致勃勃,他想做一个保护区植物数据库,于是带着相机每天独自
上山,转悠了一个月。这里是雪山的边缘,四下寂静,他休息时读《达尔文文集》。

    去美国深造,在实验室里从早忙到晚,是生物系学生最稳妥的出路。但刘国琪却越来
越远离了主干道。

    实验室工作是枯燥的。“做DNA克隆,跑电泳。实验室环境很闷。”刘国琪说,“几
个月之后我就改变想法,不再继续干了。”

    刘国琪是个爱玩的人。他精于下棋、打乒乓,是个出色的足球边后卫。他最喜欢的,
则是独自穿行在山林之间。在实验室穿白大褂的生活对他缺乏吸引力。

    在周围人的眼里,刘国琪敢想敢做,采集机会就像采集标本一样利落。他被生物系的
同学称作理想主义者。他喜欢去听人文课程,还组织“地下活动”——拉了一帮学生找艺
术史老师搞读书沙龙。

    他去听哲学系的吴国盛教授的课。吴国盛一直提倡“博物学”,也就是继承从亚里士
多德到达尔文的“博闻多识”的学术传统。刘国琪喜欢的采集植物标本并分门别类,也属
于博物学的范围。

    刘国琪争取到一个保送哲学系的机会,跟随吴国盛做研究。

    “刘国琪放弃生物是个错误。我认为他生物学上的天分极高。”林垚也是从生物系去
哲学系读研的学生,他也认为刘国琪有点另类。

    但刘国琪不这样想,他曾是一个典型的优等生,“考上再说”是他的行动原则,但现
在他却要选择一条别人不走的路,并为此兴奋。

    来到哲学系,刘国琪开始学习拉丁文和希腊文,博览群书,日子简单而惬意。林垚说
,他们俩住同一个宿舍,经常在卧谈会上为刘国琪的奇怪念头争论。“他的一些观点我不
同意,比如‘现代性给人类带来危机’,‘科学前途在于复兴博物学’之类的。”

    “我喜欢研究学问的沉思状态。思有所得的话就更好。”刘国琪说。在生物系老同学
眼里,他从文艺青年变成了思想家。

    “哲学家”做了小商贩

    像周围不少同学一样,刘国琪想过毕业后去国外读博士。在一篇日记里,他这样憧憬
德国的学术环境:“在一个并非很大的圈子里,有一群兴趣相投气质相近的朋友,共同探
讨纯粹精神和思想领域的可能性。”

    刘国琪想象着未来的日子:读书、写诗、踢球、不时去欧洲小国游历,感受不同的生
活世界。

    他申请了奖学金,并且联系了柏林洪堡大学的导师,准备去做亚里士多德研究。如果
一切顺利,他会在若干年后成为一个哲学教授。

    但在毕业后等待奖学金的时间里,刘国琪也考虑了更多现实问题,比如家庭经济条件
的限制、对父母和家庭的责任等等。赴德国读博士,可能此去经年,他犹豫了。

    “毕达哥拉斯把生活比喻成奥运会,有运动员、旁观者和小商贩,他说哲学家应当是
冷静思考的旁观者。”刘国琪自嘲道,“而我这个哲学系学生最终还是选择去做了小商贩
。”

    “家里需要经济上的照顾,应该也对他有影响。去德国读博士时间太长了。”刘国琪
的硕士导师吴国盛说。

    “我自己还是一个喜欢折腾、并非很坐得住的人。”他说,“既然没打算当个书斋里
的学者,就痛痛快快去打拼一番好了。”

    实际上刘国琪也曾经萌生过一些创业的念头,他和几个生物系的同学早就谈论过中国
现代农业的发展。在一次外出旅游的火车上,刘国琪跟一个同学闲聊。这位同学的老家是
黄花菜产区的,他告诉刘国琪,鲜黄花菜季节性很强,前后价格差距10倍。

    “我了解植物,觉得反季节生产黄花菜,技术上肯定有办法。”为了进一步了解黄花
菜,刘国琪把搜索引擎里关于“黄花菜”的所有结果浏览了一遍;他还下载了黄花菜相关
的所有论文;很快他想到了解决办法。

    除此以外,他为了确认市场方面的信息,还去北京最大的批发市场跟菜贩子聊;跟网
上做黄花菜电子商务的人聊;还去几个黄花菜产区访问农户,各方面寻求第一手信息。

    在这种地毯式的信息搜集和行业研究过程中,刘国琪还发现,黄花菜是一个极其特别
的作物物种,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萱草类植物被认为是中国的母亲花、忘忧草
。但这样一个营养和观赏价值都很高的物种的种植水平,在中国2000年来几乎没有进展。
而美国人1940年代从中国引入少数几个野生品种,现在已经培育出3万多个观赏品种并形
成了成熟庭院花卉产业。

    刘国琪为中国的黄花菜产业水平之低而吃惊,也为自己找到一个绝好的现代农业切入
点而欣喜。德国的奖学金批下来时,他已经在海南租了30亩地。

    黄花菜专家

    从最近的镇子,卡车穿过马占树遮阴的公路,一直开到刘国琪承包的田地。农场在海
口以南70公里,位于小山脚下,是一片淡棕色的平原。

    “我的固定员工4个,其余是从村里找的临时工。”刘国琪说,种植的时候需要的人
工多,最多的时候有200来人。

    有很多外来户在海南种反季节蔬菜。但在刘国琪之前,海南没有种黄花菜的。萱草的
寿命长达20多年,每年开花一次;但必须经过寒冷的季节才能开花。而海南没有冬天。

    刘国琪的基本方案是:每年冬天从北方买来种苗,只让萱草长一年。虽然成本高,但
可以靠新鲜黄花菜的高价格来弥补。

    他还需要找到合适的方案,让萱草在二三月份就开花。为了摸索不同的品种、栽培和
管理方法,刘国琪自己下田做实验。“这些事情一般都会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动手,这样
才最放心,得到第一手材料。”

    黄花菜品种有几十个,有的品质好、产量高,有的开花早,有的抗病,刘国琪试图杂
交出一个全能品种。

    他小心地挑开花苞、去掉雄蕊、人工授粉。干这些细活,手部不能抖动,太阳晒出的
汗不能随便擦。为了多做一些样本,他独自干了一个月。

    “第一年就遭遇了海南冬天反常的阴雨天气,实验用的黄花菜感染了真菌,病害非常
严重。”他回忆说,农场的水浸田在那种气候下过于潮湿,一年算下来亏了不少。

    第二年,刘国琪总结了经验,重新设计了种植流程,还搭建了简易塑料大棚。这一年
成果不错,黄花菜比别处早两个月顺利上市,每亩地赚了15000元。

    更好的消息是,当地ZF为了发展现代农业,给农场一笔不小的大棚补贴,还帮助批
了一笔贷款。

    刘国琪又在附近新承包了几十亩地,建起了温室。高大的槟榔和椰子围着周边。他挑
选这里,是因为这里开垦已久,以前种过甘蔗,是块排水顺畅的坡地,而且土质不错。

    在这里,刘国琪设置了滴灌系统;还有遮阳网,这样海南的太阳就不至于把花朵晒黄
——绿色的黄花菜卖相更好,更受欢迎。他筹钱建了一个冷库,这样可以尽量保证黄花菜
的新鲜。

    黄花菜一年可以种几茬,而到了海南有台风的夏天,就不能种了。草长到齐腰高或齐
胸高时,吐出条状的花苞。花的狭缝裂开时,就好像黄色颜料甩在浓绿的画布上。

    “黄花菜有个别名叫忘忧草。”刘国琪说,“因为含有水仙碱,有抗忧郁症的作用。
”他给自己的农场起名叫“忘忧岛”。

    今年,刘国琪种植的黄花菜又提早一个月开花,在2月底就采摘上市。这在黄花菜种
植历史上还从未有过。等他的黄花菜卖完了,大陆产区的黄花菜才刚上市。就这样,刘国
琪占据了价格高地,每亩收益3万多元。

    “忘忧岛”农场的新鲜黄花菜,除了运到北方的饭桌上外,也会运到海南本地的高级
饭店,作为特产蔬菜供应。“或许以后它能够成为一种旅游产品。”刘国琪说。

    现在,刘国琪在做育种和栽培实验,试图让萱草不过冬也能开花(这样就不需要年年
买种苗了),而且能一年开两次。他凭自己的植物学知识知道,这在理论上是有可能的。

    “或许今年出成果,或许三五年。谁也说不来。”刘国琪说,“科研就是这样。关键
是以前没人做过。假如有人做过,我们现在已经享受到成果了。”

    另类的创业者

    在农村创业的高学历人士不多。在一个著名的北大毕业生的创业交流会上,记者发现
,或大或小的创业项目,四分之三属于IT类,农业项目一个也找不到。

    “我附近有一个人民大学毕业的,跟我岁数差不多,在养殖蚂蝗。”刘国琪说,除此
以外,他没听说周边有名牌大学毕业生务农。“很多从十几年前就来到海南种菜的人,以
前大多是蔬菜经销商,把生意做到了上游。也有一些本地农村的能人。”

    懂拉丁文的菜农,在海南的农场主里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了。

    如今刘国琪忙得顾不上看书。不过还是喜欢思考和写作,大多与农业有关。他去年一
直在研究气候问题。“我认为气候会变冷,这个观点比较小众。”他说,“天气变冷对海
南种植业有利。”

    书架上还摆着去年出版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在村庄里读这本书的人大概为数不
多。

    “在做生意的能力上,我跟周围的同行相比,没什么优势。”刘国琪说,“如果说我
有什么优势,可能是信息接触多,视野宽一点,想得远一点。”

    “我们希望把黄花菜在海南大面积推广,”刘国琪说,“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黄花菜
的观赏价值,发展观光农业。”

    萱草有1万多种,开花五颜六色。美国的园艺家培育了不少种花色,有漂亮的萱草园
。台湾东海岸有一个观光产业区,卖的是黄花风景。刘国琪希望能在海南或者某个合适的
地点做一个类似的观光区。

    “我们甚至可以只看花不摘菜,打造一片花海景观,不同颜色、不同花形、不同花期
的品种,每一种都能开两个多月。”刘国琪说。

    刘国琪期望,在规模化种植以后,金针菜干菜、花卉汁饮料、盆栽等等都能纳入规划


    (转下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2-5-31 20:07:22
刘国琪说,黄花菜生命力强;林下屋后都可种植。最近他忙着把附近的更大一片荒地
包下来。那是片很厚的沙土,贫瘠干旱,适合生长的经济作物很少。种黄花菜很合适,农
民可以增收。他也在争取当地ZF立项,在那片地的周边改造水利。

    这位北大毕业生还没学会本地方言,但农民们挺喜欢他,住在附近的雇工常邀请他去
家里做客。

    “农民诉求很简单,容易相处。我还没有碰到过蛮横的。”刘国琪说,“跟生意人打
交道就复杂一些。”

    他碰到诚信差的生意人,也会吃亏。尽管他努力显得老练一些,但跟江湖上的人比起
来,他还是过于文雅——甚至从来不讲粗话。

    刘国琪经常在全国出差,买入种苗。有一次他跟物流公司约定,专车把种苗运到海南
。但因为没有随车监督,货被转包走了。种苗耽搁了时间,损失很大。“太容易相信人,
也说明还没有完全适应现实规则。”他笑道,从这件事看出,自己还有点嫩。

    第二年,刘国琪睡在卡车里看守种苗,听着外面冬风呼啸。

    今年他跑遍全国的黄花菜产区,准备在海南岛外设立一个种苗基地,给自己供苗。

    选择自由

    刘国琪把农场叫“基地”。基地里一位湖南大姐炒菜不错,而山东来的工人隔几天包
一次饺子。基地的一角种了各色蔬菜,足够所有人吃;还养了十只土鸡用来下蛋。卧室窗
前是一颗老荔枝树,爬着松鼠和变色龙。

    “农村以自然生命为主体,自然生态一股脑就是一个整体,有着整体合乎韵律的孕育
生长。”刘国琪很享受田野里的节奏。

    刘国琪刚毕业时,导师吴国盛曾给他找了一份工作,是隶属北京市ZF的一个事业单
位,清闲稳定,但刘国琪没去。

    对于这位另类的学生,吴国盛说:“他是个自由的人,有能力自由选择。他是那种能
照顾好自己的人。”

    在大学毕业生中,“自由人”似乎不是主流。一家教育数据公司的调查显示,中国2
008年—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 1.1%。而在一些创业繁荣的发达国家,这
个数字高达20%。

    2009年一份调查表明,中国的高校毕业生中,选择创业的比例最低;国家机关、国有
企业、科研单位和学校则是毕业生最青睐的去向。

    但另一方面,中国人的创业热情并不低。按照“环球创业观察”组织2011年的报告,
2010年中国的早期创业活动指数在59个主要国家中位列第15位,属于较高水平。

    这份报告说:中国创业企业的主要驱动力正从“基于生存”变为“基于机会”,这反
映了中国整体经济环境为创业者提供了更多机会。

    有时,刘国琪会反思来到海南乡下是否值得,他说:“当时看起来,机会成本很高;
但现在越来越认可当时的选择了。每个人都要主动或被动地选择生活。越坚决,就越坚实
。”

    在一则日记里,刘国琪写道:“我觉得只有鼓励创新、促进正当竞争、有利于个人发
挥才智潜力的社会,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成熟的社会、一个有出息的社会。”

    他继续写道:“中国的转变,肯定需要一个过程,谁都不要焦虑。我们需要守护和培
育。”

    不忙的时候,刘国琪待在农场里,看着天际的绯红色慢慢退散,道路也静寂下来。他
上网、看书、洗脚、睡觉。

    乡下空气极好,满天星斗透彻,但刘国琪心不在焉。他想着生意入睡,偶尔会想起旧
时的游历。记得有一次在渭河边,他骑着摩托驰过大堤,黄花开满河岸,风擦过颧骨,他
听到了自己的心跳。(记者 高博)

    《科技日报》(2012-05-27)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1 20:16:18
他真是一个金子 到哪都能发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1 20:17:40
这种人不随波逐流,干啥都能成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1 20:18:14
奇葩! 看好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2-5-31 20:25:13
有想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