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1174 0
2012-06-28

2889.试分析日本福岛核事故背后的秘密

2012.6.28

日本福岛核事故已经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突然想起这个问题是因为其中可能隐藏一些核裂变的秘密。

我们知道核材料虽然很多,可以产生连续裂变,从而可以用来发电和制造核武器的核材料却非常有限,公开介绍的目前只有铀235、钚239两种。

铀235、钚239中的数字都是化学元素的原子量,其实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列为第92、94位化学元素,也就是说各有92和94个质子,而中子与质子的质量只有一个核外电子的差别,可以忽略不计,原子量减去化学元素的序号即质子数,就是中子数,铀235有147个中子,钚239有145个中子。

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为放射性碘和放射性铯,在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上分列为53、55号化学元素,二者的质子数相加达108,可见其裂变前的物质既不是铀235,也不是钚239。如果再加上简单核裂变必然产生的阿尔法射线(放射性寿命极短)氦元素的质子数2,三者的质子数高达110,查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为原子量为269的第110号化学元素Uun269。

Uun269据说是地球环境(也有说宇宙环境)中难以自然产生的人工核素,日本是如何获得并用于发电的?如果Uun269可以用来发电,也必然可以用来制造原子弹,威力想来要比铀235、钚239大一些。

原子弹产生的核裂变可能是相对彻底的核裂变,不会裂变到发电所产生的三种化学元素就停止了。当然,也要看技术水平能不能产生连续核裂变、裂变到什么程度。不过铀235、钚239、Uun269的共同点是质子数为偶数、中子数为奇数,可能是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可以实现连续核裂变的必要因素吧?

联想到连续核聚变的条件,现代物理关于恒星的认识与恒星没有成为氢弹存在巨大的矛盾,而地球上的化学元素在恒星上可能是连续核聚变的中间过程,不会是恒星毁灭后的遗留。

相互保密是保持技术优势的条件,也是阻碍人类科技进步的障碍。人类核技术水平已经达到了什么程度,可能只有少数人知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