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的三大缺陷·下篇
下篇目录
(一)有ZF管控的国内市场经济闭环运行
1、家庭、企业、政府基于人性的理性行为
2、市场机制与政治机制的结合: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相握
3、工资、利润、税收:“大三权”均衡价格形成
4、ZF失灵的纠错机制:QL在左右摇摆中蜿蜒前行
(二)没有世界政府的全球市场经济
1、“国家行为公司化”与“国际公共产品”的产生机制
2、美元霸权及其内在矛盾
3、美元潮汐与美元铸币税
4、美国国债的“隐形之锚”
5、全球化、“供应链革命”与美国债务危机
6、中美贸易战:美国国内矛盾外溢,谁抢了美国工人饭碗?
7、美债危机的要害:美国社会矛盾的证券化
8、美国制度的症结:兴亦自由主义,衰亦自由主义
(三)和合主义:多极化世界的普世价值
1、自由主义与放任自流的市场经济
2、社会主义与ZF管制的计划经济
3、和合主义:整合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东方智慧
4、和合主义:超越丛林法则的文明选择
主要参考文献与AI工具
无政府全球市场经济中的垄断问题
——“国际公共产品”的形成机制及其正负效应
当代世界,存在两类经济模式:一类是有ZF管控的市场经济;一类是无ZF管控的市场经济。
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都实行ZF管控下的市场经济。差别在于,有的ZF干预市场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尽管不少国家号称是小政府,个别国家如阿根廷,正在实验最少管制的市场经济[1],但也不是绝对无政府。与此同时,还有个别国家仍在实行ZF全面管治的计划经济或类计划经济。
然而,从全球来看,人类还没有建立起一个有效的世界政府,因而在全球层面上,实际是无政府管控的市场经济。也就是说,世界经济是在一个庞大无比的市场无形之手引导下运行的。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主要讨论了市场经济的运行逻辑,对政府行为关注不足,这削弱了他的理论对市场经济的解释力。但他还论述了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垄断、垄断竞争、寡头等经济现象,对于我们理解无政府管控的世界市场经济,具有启发意义。
(一)有ZF管控的国内市场经济
ZF管控下的市场经济,并非ZF可以随心所欲、支配一切。恰恰相反,ZF被关进了“大三Q分立与制衡”的笼子里,并且必须履行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的职能,否则必然会失去Q力。
所谓大三Q,是指家庭权利、企业权利、政府Q力,三者的组织属性和职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塑了现代社会最重要的三大社会关系:劳资关系、政企关系、官民关系,构建起了“大三Q分立与制衡制度机制”,这是一个国家内最高级别的制度和机制安排。
“大三Q”分立与制衡,超越立法行政司法“小三Q”分立与制衡,目标是合理配置家庭权利、企业权利、政府Q力,界定三方行为边界、确保履行各自职能。政府职能,是生产和供给公共产品,维护三种生产的良性循环。Q力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这是经济学规范分析的应然状态。
为了阐明大三权分立与制衡制度机制的运行机理,笔者原创了《合三为一政治经济学》,这里摘编要点如下:
1、家庭、企业、政府基于人性的理性行为
人的天性是趋利避害、追求以最小成本获取最大收益,人人如此。但置身于家庭、企业、政府不同组织制度中,相同的人性,表现方式却大不相同。
市场经济下,家庭追求基于工资收入的幸福最大化;企业追求基于资本投入的利润最大化;ZF追求基于税收的QL最大化。
家庭、企业、政府的三个最大化动机和行为,相互激励又相互约束,互为成本-收益来源。这种相互激励、相互约束关系,使“最大化”转换成“理性化”,给最大化行为划出了理性边界。
从图2-1“三种生产与货币流通的宏观经济模型”可以清晰看到,家庭、企业、政府的三个最大化行为,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企业提供工作岗位和工资,是对家庭生活和生命力的激励;家庭消费力、劳动力、人力资本,潜藏着“利润之基”,是对企业投资和生产行为的激励;家庭和企业创造税收,是对政府生产公共产品的激励。
激励过度或激励不足、约束过度或约束不足,都不是好事。人类理性行为的终极目标,是找到能使三者达到平衡的制度机制安排。
[1]哈维尔·米莱(JavierMilei)自2023年12月任阿根廷总统后,推行了一系列激进自由主义政策,旨在减少政府干预、放开市场管制,但其核心仍是“有限政府”而非“无政府”。改革能否成功,不仅关乎阿根廷命运,也将成为全球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极端案例教材。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