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论坛这两天大肆谈论《南方经济》的命运,我感到很欣慰——这说明岭南学院的几位领导和老师对《南方经济》这几年的哺育,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他们的辛劳没有白费。但是大部分网友对中大岭南学院为何退出主办单位,表示不解。而我也当过几年岭南人,因此与《南》杂志社的几位既在老师非常熟悉,本月碰到其中一位老师,聊及《南》。我本是说,《南》最近发展的很不错,再这么坚持下去,过几年就是国内名刊了。没想该老师语出惊人——岭南学院初步决定,明年起就不参与主办《南》啦!!!
我很不解,问他缘由。这位我非常敬畏的老师说。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学领域很多杂志都在进步。业内真正能被大家所广泛认同的杂志也就寥寥几家。根据南大CSSCI的2012排名,目前《南》排在了四十名左右。即使经过几年的努力,《南》也或许能在二三十名。但是,即使是二三十名,业界也就知道有《南》这个杂志的存在——业内普遍认同的也就前几名的几家而已。所以《南》进入了二三十名,对提升岭南学院的学术声誉也没有太大的帮助。他还说,比如XXXX大学很出名,是前十名的大学,但是它办的XXXX杂志也就二三十来名。人们更认同的是这个大学,而依然不怎么认这个杂志,只知道这个大学有XX杂志存在,仅此而已。所以杂志的发行,并没有提高该大学的学术声誉。既然对提升主办单位的学术声誉没什么帮助,那么花那么大力气去办,也就没必要了。
这就是我了解到的一些信息。不过对于岭南学院今年年内退出《南》的主办单位一事,这位老师也叮嘱我,这件事情还没最后决定,不要外传!但看到大家对《南》的关心,我就按捺不住,还是想把知道的情况说一下。
对于该老师的解释,我个人表示理解。因为该老师在我国经济学界学术声誉很高,自身也对学术研究追求卓越,从不在烂刊上发文章。而且该老师经常教导我,“写一篇差论文花的时间精力基本上与写一篇好论文的时间精力差不多”。所以,“要写论文,就要多钻研再动笔,立志写好论文”。我想,对他而言,办刊也是如此。办一个垃圾刊物很容易,办一个进入二三十名的经济学学术刊物,对岭南学院而言,也不是难事。但这样做,对岭南学院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似乎都没任何帮助。然而,对岭南学院而言,办一个进入前十乃至前五的著名权威期刊,则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一大批岭南人的长期努力——在岭南学院,目前来说,主观和客观方面都很难做到。
简言之,如果一件事情只能做到“中等好”,做不到“最好”。那不如不做。免得浪费资源。这或许,就是岭南学院想离开《南》的真正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南》在近几年转变风格的过程中,或许岭南学院与广大经济学会在办刊方针和办刊目标上有分歧。岭南学院花那么多精力和金钱来办刊,是为提高学术声誉;广东经济学会,为提高学术声誉办刊的动机相对小些,他们或许更在乎广东社科院那一小撮人的物质利益。毕竟,广州与国内其他地方一样,很多学术期刊都市场化了,每期发30-50篇,版面费创收很可观。而广东经济学会把主办权让渡给岭南学院,一没捞到声誉——这几年《南》的成长和进步,其学术声誉和认同感,学界同行们都清一色地给了岭南学院;二没捞到银子——因为岭南学院参与联合主办《南》之后,每期区区发6篇长文章,也不向作者收版面费,还得给匿名审稿人酬金,在物质上是一种净付出。这明显与其他很多社科院近些年办刊疯狂创收的“大势”所不符嘛。
对“理性的”广东经济学会而言,收回去,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想怎么捞银子就怎么捞,多么快活哈。当然,我在此,也无意诋毁广东经济学会,这只是我的个人推断。我个人,也希望广东经济学会收回《南》之后,办的更好,把《南》的品牌擦得更亮!毕竟,国内好的经济学学术期刊,还非常稀缺;国内,能始终如一坚持学术方向、不浮躁、不物质的学术期刊也很稀缺!在岭南学院的努力下,《南》成了稀缺资源中的一员,这很不容易;但是,要想把《南》办成“创收”的垃圾刊物,则非常非常容易!
补充一下,该贴的第二段是《南》领导老师的真实意思,而后面的几段,是我的个人思考和引申,不代表那位老师的真实意思。
我也想说一点。尽管我与《南》的几位负责老师都认识,但我从来没给《南》投过稿。因为我内心很敬畏这个杂志,所以我不想为难他们——写的太好,我自己不甘心发在《南》上,毕竟《南》2012年才进入CSSCI,在我的单位只认C刊及其在C刊的排名情况;写的太差,我就更不投给《南》了,那不是给《南》抹黑吗——毕竟《南》每期才发区区6篇文章,不想耽误其他好文章的面世机会。在此,也向岭南学院《南》编辑部几位师兄师姐致敬!我想说,你们最近几年的持续努力得到了国内同行的广泛认同,我为有你们这样优秀的师兄师姐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你们也是我永远的学习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