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的背景下,抗凝血药物作为治疗和预防血栓相关疾病的核心品类,市场需求保持稳定增长。肝素原料药作为经典抗凝血剂(血液稀释剂),凭借其显著的抗血栓效果,在临床治疗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地位。这类原料药能有效抑制血液凝固过程,防止血栓形成,主要用于治疗和预防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及肺部血栓,同时在外科手术前常规用于降低围手术期血栓风险,是心血管疾病治疗体系中的基础药物原料。
根据市场研究数据显示,全球肝素原料药市场呈现稳健增长态势,预计 2025 年市场规模将达到 14.7 亿美元,到 2031 年有望进一步增长至 23 亿美元,2025-2031 年期间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为 7.77%。这一增长趋势既反映了全球血栓相关疾病患者数量的增加,也体现了肝素原料药在临床应用中的不可替代性,使其成为医药原料药领域中增长确定性较强的细分赛道。
一、产品类型:两种主流形态的临床定位
目前全球市场上的肝素原料药主要以两种化学形态存在,即肝素钠原料药和肝素钙原料药,两者虽核心药理作用一致,但在临床应用场景和适用人群上存在差异化定位。肝素钠原料药是最传统的肝素制剂原料,具有起效快、作用强的特点,临床中广泛用于静脉注射给药,适用于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如肺栓塞)、体外循环(如心脏手术)等需要快速起效的场景,同时也是血液透析过程中必备的抗凝剂,在急重症治疗中应用频率最高。
肝素钙原料药则具有作用更温和、出血风险相对较低的优势,更适合皮下注射给药,主要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如长期卧床患者的静脉血栓预防、外科手术后的血栓风险控制等慢性预防场景。此外,肝素钙原料药在稳定性上略优于肝素钠,储存和运输条件相对宽松,在基层医疗和长期护理场景中应用更为便捷。两种形态的肝素原料药通过差异化的临床定位,共同覆盖了从急性治疗到慢性预防的全场景抗凝需求,形成了互补的产品矩阵,支撑了整体市场的稳定需求。
二、市场规模与发展现状
全球肝素原料药市场的增长建立在明确的临床需求基础上,2025 年 14.7 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已体现出其作为成熟原料药品类的稳定体量,而 7.77% 的复合年增长率则高于医药原料药行业平均增速(约 5%),反映出该品类的增长韧性。从市场结构来看,肝素钠原料药因临床应用场景更广泛,占据主导地位,2024 年市场占比超过 70%;肝素钙原料药则随着预防医学的重视,市场占比逐年提升,增速高于肝素钠,成为拉动整体市场增长的重要补充力量。
从产业链格局来看,肝素原料药的生产具有较强的资源依赖性,其原料主要来源于猪小肠黏膜(全球 90% 以上的肝素原料来自于此),因此原料供应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市场供给。目前全球肝素原料药的生产集中在少数具备完整产业链的地区,中国凭借丰富的生猪养殖资源和成熟的提取纯化技术,成为全球最大的肝素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占全球产能的 60% 以上;欧洲和北美则以高端制剂生产和市场消费为主,是肝素原料药的主要需求区域,形成了 “中国生产、全球消费” 的产业链格局。
三、临床价值:不可替代的抗凝基石
肝素原料药的核心临床价值在于其独特的抗凝机制和广泛的适应症覆盖,使其成为医药史上应用最悠久、最成熟的抗凝血药物之一。在治疗领域,肝素原料药是急性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线治疗药物,能快速抑制血栓扩大,降低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如心肌梗死)患者,肝素联合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防止冠脉内血栓形成,为血管再通治疗(如支架植入)争取时间,是急诊救治中的关键药物。
在预防领域,肝素原料药是外科手术(尤其是骨科、妇科大手术)后血栓预防的标准用药,可使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 60% 以上;对于长期卧床、恶性肿瘤、妊娠等高血栓风险人群,低剂量肝素(由肝素原料药制成)的预防性使用能显著降低血栓发生概率,且安全性良好。此外,在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等医疗操作中,肝素原料药是维持体外血液不凝固的必备条件,没有替代药物可完全取代其作用,这种不可替代性是支撑市场长期稳定增长的核心逻辑。
四、市场驱动因素:需求刚性与供给优化
(一)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攀升
全球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持续攀升是推动肝素原料药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要致死原因,每年导致约 1790 万人死亡,其中血栓相关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肺栓塞)占比超过 40%。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肥胖率上升及不良生活习惯的普及,全球血栓相关疾病患者数量以每年 3%-5% 的速度增长,直接拉动了肝素原料药的临床需求,形成了刚性的市场增长基础。
(二)预防医学理念的普及
预防医学理念的普及推动了肝素原料药在 “预防场景” 的需求增长。过去肝素原料药主要用于疾病治疗,而近年来随着对血栓预防重要性的认知提升,临床指南越来越强调高风险人群的预防性抗凝治疗。例如,骨科大手术患者术后常规使用低分子肝素(由肝素原料药衍生制成)预防血栓的比例已从 2015 年的 50% 提升至 2024 年的 85%,基层医疗机构对长期卧床患者的血栓预防干预率也显著提高,这些趋势直接扩大了肝素原料药的需求规模,尤其是更适合预防场景的肝素钙原料药需求增速更快。
(三)产业链供给的持续优化
产业链供给端的优化为市场增长提供了保障。一方面,主要生产国通过技术升级提升了肝素原料药的纯度和质量稳定性,杂质含量(如猪源病毒、蛋白质杂质)大幅降低,产品符合全球主要医药市场(如美国 FDA、欧盟 EMA)的质量标准,推动了高端市场的出口增长;另一方面,原料供应的规模化和规范化降低了成本波动风险,头部企业通过建立自有猪源基地或长期合作供应链,减少了生猪价格波动对原料药成本的影响,保障了市场供给的稳定性和价格的合理性,进一步促进了市场需求的释放。
五、未来趋势:技术升级与场景拓展
(一)低分子肝素原料需求占比提升
未来肝素原料药市场将向 “低分子肝素原料” 方向倾斜。低分子肝素是肝素原料药通过化学或酶解方法制成的衍生物,具有半衰期更长、出血风险更低、可皮下注射等优势,已逐步替代传统普通肝素在诸多场景的应用(如血栓预防、慢性抗凝治疗)。目前低分子肝素制剂占全球肝素类药物市场的 75% 以上,其对高纯度肝素原料药的需求拉动将成为未来市场增长的核心动力,推动肝素原料药向更高纯度、更精细化方向发展。
(二)新兴市场需求快速释放
新兴市场将成为全球肝素原料药市场增长的重要引擎。随着巴西、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医疗体系的完善和医保覆盖范围的扩大,基层医疗机构对肝素类药物的可及性显著提升,这些地区的肝素原料药需求增速已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024 年新兴市场增速达 10%)。同时,新兴市场本土制剂企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对肝素原料药的本地化采购需求,推动全球市场需求格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三)替代原料技术的探索
尽管短期内肝素原料药难以被完全替代,但行业对替代原料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未来可能形成 “传统肝素 + 替代原料” 的互补格局。目前研究方向主要包括重组肝素(通过基因工程技术生产)、合成肝素类似物等,这类替代原料无需依赖猪源,能解决原料供应不稳定和动物源疾病传播风险问题。虽然目前替代原料仍处于临床试验或小规模生产阶段,成本较高(约为传统肝素的 3-5 倍),但随着技术成熟和规模化生产,未来有望在高端市场(如过敏体质患者、动物源疾病高发地区)实现突破,为肝素原料药市场提供新的增长维度。
在临床需求刚性和产业链优化的双重驱动下,全球肝素原料药市场将在 2025-2031 年保持 7.77% 的复合增长率,从 14.7 亿美元稳步增长至 23 亿美元。未来,该市场不仅将受益于全球心血管疾病治疗需求的增长,还将通过技术升级和新兴市场拓展打开新的增长空间,持续作为抗凝血药物领域的核心原料,为全球血栓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