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572 2
2025-09-06
这是人大陈博导带领下对基础理论的突破,单纯此文,足可以让人们看到人大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



       交换萌芽--产品和交换的经济学推论


交换萌芽,交换双方从零成本产品和归零的产品交换开始。

从蚌壳产生的少量交换的货币萌芽,完成着少量简单的交换,使用蚌壳作工具后,劳动产品增加后的交换扩大中,产生了甚至是体力劳动产品和脑力劳动产品的交换,我在打猎中得到一头山羊或野兽,反正我带走不了,也啃不完,留在哪里的兽肉肯定会腐烂归于零,那我不如就给你一块肉,你给我你正在用来分割兽肉还在手上那块蚌壳,因为我知道这块石质蚌壳可以保存持有,到下一次捕捉到山羊野兽时,我那时还可以用来分割兽肉和兽皮,而让我得到完整的兽皮作为衣服,从蚌身上分出了吃的肉和蚌刀,从蚌刀下分出吃的兽肉和穿的兽皮,个人得到了食物和衣服,人类社会得到了食物和衣服。           

一种会腐烂归零的产品和一种可以零成本得到产品很容易的达成了交换,显然这种交换使得将会腐烂归零的兽肉得到另一个人的共同保存,使另外一个人的生存时间得到保障延长,以这种方式相对是将兽肉通过积聚在人的身上,相对地将兽肉的保存时间延长,这种交换方式使一方个人的体力劳动所得产品得到了保存,另一方将人类的脑力劳动所得产品得到扩大,人类产生了体力劳动产品和脑力劳动产品交换的萌芽。

蚌壳工具在得到了另一个人的需要,得到了另一个人的保存并且得到了新的发现,它的需求量由此更加固定并且增加,每一个狩猎者都希望持有几块蚌壳,使坏了一块再用另一块,在蚌壳上打个孔,串起来随身而带,随时使用,甚至可以用这随身而带的蚌壳,在自己打不到猎物时,去和打到猎物的人交换得到兽肉,贝壳由此完成了二次交换,每一次交换都让双方交换者得到了利益,它开始超越以前易于腐烂归零的具体物和具体物的交换,它在完成了一个交换的闭环而没有损耗,由此还存在第三次第四次交换的可能,它即使不能交换,但蚌壳也可以用它来作为工具永远随身附带,在时间里寻找得到交换的机会,它的工具价值和交换价值并和能长时间保存的性质结合,具备了货币的基础本质,使社会对它的需求扩大。

两种产品,一种是产品从零成本得到并能保存很长时间,又可通过轮回反复交换产生增值。一种是产品从需要付出劳动成本中得到,但如果不能交换,它将会腐烂而归零,以前所付出劳动归零,于是两种产品的交换对于个人是最好的和必然的选择。

由此,一个群体聚在一起交换产品的市场必然会产生的,手工场生产和企业生产由此发展出来,个人利润,企业利润,国家利润,人类利润由此产生,城市也必然会产生,因为人类社会需要交换,以使各自的劳动实现价值,需要交换使各自的劳动所得得到保存,在时间中得到更多的反复使用和交换,去实现其全部价值。

每个人可以认为自已持有的需要付出体力劳动产品更具价值,拒绝和零成本得到的贝壳交换,但零成本得到的贝壳凝聚了人类社会的脑力劳动,它凝聚劳动的功能,它的工具价值,交换价值,保存价值的功能,贝壳从功能具备而来能交换的萌芽一产生,将势不可挡向整个人类社会扩展。

从语言产生交流开始,人类开始懂得不需要更多的理由拒绝交流交换,不需要更多的传统经济学理论中的偶合中介物的解释,人类社会的交换在必然中扩大,货币的本质由此全部显现。

                                                转自网络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5-9-8 19:30:57
百度百科
蚌刀
进入词条全站搜索帮助
百度百科
蚌刀
进入词条

古代以贝壳制成的生产工具
蚌刀是以贝壳为原材料制成的古代生产工具,主要应用于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早期 [1-2]。其形态多样,包括长方形、半月形等,通过磨制工艺形成刃部,用于收割农作物穗茎及切割兽肉 [5]。考古发现显示,广西横县西津水库遗址、隆安鲤鱼坡遗址及淮河流域双墩遗址等多地均出土过蚌刀实物 [2-3],印证了其在古代生产活动中的广泛使用。随着金属工具的普及,蚌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2]。
材    质贝壳 [3]
历史分期新石器至青铜时代早期 [2]
典型遗址广西横县西津
主要功能农作物收割工具 [1] [5]
加工工艺磨制技术
文献记载西周称'铚' [5]
目录
1历史沿革
2制作工艺
3功能用途
4考古实证
5区域差异
6技术价值
历史沿革
播报
编辑
考古发现表明,旧石器时代晚期南方地区已出现原始蚌刀,采用简单穿孔工艺制作。至新石器时代,蚌刀制作形成标准化流程:先预制蚌料,再经穿孔、周边磨制等工序,最终形成磨刃结构 [1]。青铜时代早期仍有使用记录,随着金属农具的推广,约在汉代前后完全被替代 [5]。
制作工艺
播报
编辑
蚌刀通常选取三角帆蚌等大型蚌类为原料,加工分为三个阶段:
选材阶段:选取完整蚌壳,沿生长纹路进行粗加工
成型阶段:打磨出匙形或长方形主体,部分带有双肩结构
精细化处理:在柄端磨制圆弧握持部,刃部经二次磨削形成锋利边缘 [2]
功能用途
播报
编辑
作为复合型生产工具,其功能呈现时空差异:
旧石器时代:承担切割兽肉、刮削树皮等多用途功能 [1]
新石器时代:功能专门化为农作物收割工具,尤以收割稻麦穗部为主 [1] [5]
特殊场景:部分遗址出土蚌刀刃部存在使用磨损,推测曾用于加工骨角器 [2]
考古实证
播报
编辑
1966年广西横县西津水库遗址出土6件有肩蚌刀,其特征为匙形结构、双肩设计,柄端圆弧状配弧形刃,经鉴定属新石器时代遗存。2008年广西隆安鲤鱼坡遗址发掘出6000年前蚌刀,与石制研磨器、骨针等工具共存,反映了当时狩猎采集并重的生产方式 [3-4]。淮河双墩遗址出土蚌刀则展现了地域特色,其制作采用"因材施工"理念,与当地丰富的水生资源密切相关 [2]。
区域差异
播报
编辑
南方地区早期使用更为普遍:
长江流域:距今1.2万年的洞穴遗址已发现蚌刀使用痕迹
珠江流域:贝丘遗址出土蚌刀多与渔猎工具伴出
黄河流域:至仰韶文化时期才出现规模化使用这种差异反映了南北经济模式的分化,南方以稳定采集经济促进工具专业化,北方因流动性狩猎导致工具迭代较慢 [1]。
技术价值
播报
编辑
蚌刀工艺演变揭示了工具制造史上的关键变革:
旧石器时代工艺:原蚌直接加工,保留自然形态
新石器时代突破:标准化预制技术出现,磨刃技术提升工具效率 [1]工艺进步推动农业收割效率提升,为早期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5]。实验考古证实,专业制作的蚌刀收割稻穗效率可达每小时20平方米 [1]。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5-9-21 19:43:39
今天的人类到现在不知道文字为什么会进化出今天的文字,甚至更不理解一个偶然写出的文字都可能是一个天人合一的信息,只知道今天的文字能更多更具体的解释世界和现象,所以使用着今天的文字,
人类到今天也不知道第一代货币的贝壳是从什么物品发展出来,不知道 上币珍珠是从什么发展出来,不知道金属的刀形币和铲形币是从何进化得来,不知道银元和黄金是从何进化而来,更不知道纸币的低成本和无制作成本数字货币的历史进化过程,只知道今天在熟视无睹地使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