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ccggqq在2007-5-1 20:28:00的发言: 如果有人批判或者爪过贪官,我们依次推理他肯定不是贪官,可能法官不会接受。很多人都以马克思批判过“谁创造就归谁”来说明马克思肯定没有坚持这种基本逻辑,这是不可接受的。我还是那句话,请你拿出马克思的基本逻辑,如果拿不出来,那么暂时接受我说的“谁创造就归谁”不失明智。
卫兴华没有对马克思的基本逻辑是什么表过态,但是对马克思理论的中剥削部分的理解与大多数人一致是肯定的。所以我感肯定他不会接受孟捷的理解。卫兴华近几年突然认为价值分配与价值创造没有必然联系,但是他没有对此没有作出深层的讨论,最多只是引用了《资本论》三卷中的价值转形来说明这也是马克思的观点。问题《资本论》一二卷并不涉及价值转形,而卫兴华对《资本论》一二卷也是坚信不疑的。
你说他有这个观点,我说他没有;首先应当出示证据的不应是我,而是你。你觉得呢?
当然你在出示证据之前反问了:如果没有“谁创造就归谁”的逻辑,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批判又从何而来呢?我回答这个反问,但是,这并不表示你可以不出示你的证据,如果你的证据仅仅是你个人认为,马克思如果不坚持“谁创造就归谁”,就无法批判资本主义制度,那么,这只能是你在替马克思担心,是你依据自己的担心加给马克思的结论。
现在回答你的疑问:没有“谁创造就归谁”的观点,马克思是怎么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不是绝对真理,有其失误之处,至少不能解释资本主义制度至今不灭亡的现实。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不是指责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是多大的不公平的错误,他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
资本成为整个社会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主导,剩余价值归资本家,资本家的行为完全服从于资本的扩张和增殖(即所谓资本的人格化);生产的扩张形成生产的社会化,而各资本的扩张和增殖是分散的,处于无政府状态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最终会导致这一制度的混乱和衰亡,其表现之一就是各资本生产扩张的同时,工人的消费不能相应的增长就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所以马克思最早预见了经济危机。
这一逻辑会遇到这样的挑战,如果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治理分散资本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的衰亡还会出现吗?如果建立高福利社会,使工人的消费与资本的扩张和增殖相协调还会出现经济危机吗?事实上,西方社会也正是通过推进上述措施,推动了二战后资本主义的制度新的辉煌的出现。
对此,马克思不可能解答,其理论逻辑中是否存在可能解答上述疑问的思想,一时也说不清楚:但是现在的马克思主义者必然面对的挑战是非常明确的:资本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
孟捷的那篇文章其价值在于正面这一问题,并回答:创新是一个重要原因,而这一点在马克思的理论体系中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所以需要进一步改进。
下载一个AdobeReader看看全文吧,只在论坛上看文章,有时候接触不到需要了解的东西。
另,马克思的资本论一二卷与第三卷不是分离的是一个整体的计划,在一二卷中,他把分配问题留给了第三卷--这样不好,导致了极大的误解:在第一卷中通过对生产问题的讨论,他指出资本家“无偿占有”了“剩余价值”;这一思想出版后被做为了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依据,他对非常失望,甚至宣布“那么,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在他有生之年,第二卷和第三卷都未能如期出版,这与他过于追求理论的全面,一再推迟出版有关,不能说马克思没有责任。但是,以谁创造就归谁为依据来得出结论的确不是他的思想。
最后,卫兴华的思想没有什么突然转变,他一直没有用“谁创造就归谁”,也明确反对用这一逻辑得出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合理。他从未表达过对孟捷这一思想的批评,当然孟捷和邱海平以及张宇认为马克思的利润率下降规律有误,他和胡均不赞同他们的理解--这只是两代学者的学术分析了,有兴趣你可以看看。至于对第一二卷是否坚信不疑,这一点我相信你没问过他吧?我只知道他本人是极其反对教材主义的,当然可悲的是,他的教材在课堂上极容易变成政治经济学老师的教条。
我回答了,也解释了,有不明白的还是可以问,但你也应该回答,你把所谓“谁创造就归谁”的逻辑加到马克思头上,是真的从马克思的表达中直接得出的结论?还是与资本论第一卷刚出版时,某些人形成的误解一样:想当然的认为:马克思必然会有这样的理念,没有这样的理念他如何批判资本主义呢?
如果是前者,你能找出依据,那么的确是个创举,值得我们注意和深入下去;如果是后者,承认自己有误解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丢弃误解继续前进就是了,你说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1 21:42:2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