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回帖的时候有些犹豫,担心又被人说是上财的炒作。人大经济论坛比上财的校内BBS(名字是经世济国,但是里面装载的基本上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多学生建议改名。不是大家不愿意讨论,而是上海这个地域不允许讨论)强得多,那个BBS不欢迎时政贴、没有交流资料的地方,所以大家都挤到这边来了。不过让人高兴的是,几乎没看到上财自己人说本校不好的,这点比较让人欣慰。
我是从外校考入上财金融学院、也是理工科专业转过来、同时已经工作了几年,自己感觉自己的思考对楼主有所帮助。我主要说一下上财对学习和研究提供的条件。
1、上财研究生补贴比较少,上海物价较高,最好是工作后有些积蓄的来考;
2、上财的课堂基本上是开放的,经济学院的课程因为比较新、海龟授课较多,所以很受欢迎。田国强、艾春荣、周亚红这些人开课的时候,都要提前去占位,否则很可能会站在教室后或者挤到教室外;金融学院的课程则起色不大,黄明待了一年就走了,潘军、吴国俊这些被黄明请来的美国教授能不能继续授课还是个未知数;会计学院和香港科大联系很紧密,不过课程相对封闭,其他学院很难知晓课程安排;
3、上财和复旦一街之隔,我们经常去复旦听讲座、旁听课程等。毕竟综合院校实力强大,能请来众多知名教授和专家,上财在这一块是短板,大家毕业后都忙着赚钱。所以要是校友捐赠一般都收获颇丰,但是能回来做个讲座、或者为上财的长远发展献计献策的,就很少。上财出来的做的最大的官好像是财政部的一个厅级干部,前几年落马了;
4、上财是国内很少院校很少能真正把科研院校的政策落实到位的,比如上财的经费很少拿来修建建筑,教师办公条件是非常差的,有的院系8个老师一个很小的办公室,教学楼和图书馆等都是原来的旧楼改造的。不过在图书馆建设、聘请师资上确实不吝巨资,外文书刊阅览室据说是华东地区藏书最多的大学图书馆(学生荐书基本上都会订购,除了异常昂贵的以外)、书籍可以借阅3个月、可以容纳所有研究生同时阅览(前年上财学生对教职工评价中,对图书馆的评价最高,满意度达到90%以上。我自己提过两次建议,都是在一个星期内解决问题);聘请海龟上,2006年一年就引进了30个左右(后来有所流失,不过基本上是去了国内高校,如普林斯顿大学过来的郑旭后来去了上海交大);2008年因为部分同学申请出国没有被国家留基委批准,上财决定本校自行资助这些落选的研究生出国留学。我感觉国内能这样做的学校应该不多。
5、上财考试、复试的公平程度,也是吸引大家报考的一个重要条件。这一点,考上的认可,考不上的也认可,的确难能可贵。我在报考前在复旦待了一段时间,复旦的学生把我考复旦的计划打消了。历史悠久的大学名声大,但是盘根错节的关系也多,特别是老人多,反而在新时代到来的时候迈不开步子。上财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对外联系很广泛,凭借经济学创新平台,硬是从985高校才有的研究生出国留学名额中争取到每年50个,加上海龟众多,前两年基本上想出来的都出来了;综合性院校每年即使名额翻番,概率也没有上财的学生大,毕竟上财的本科生加上研究生也只有1万人左右,是一个较小的高校。真正想做学术的,这一点应该很有帮助;
6、就业方面,复旦上财金融学院很难分出伯仲,录取分数也基本上是交叉高低。复旦的名声比较大,有的国外投行只招中国前四所大学(北大、清华、上交大、复旦)的毕业生,这个时候上财只能陪坐;不过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前几年雷曼兄弟、野村证券、上投摩根等也在招聘上财的研究生。上财金融的优势是起步早,上海本地的金融职位很多都被上财以往的毕业生占据了,有人说上财是上海金融业界的黄埔军校(很多金融机构的中层来自上财)可能是言过其实,不过上财的学生所受的欢迎的确是真实的。我以前也不知道,去年申请实习的时候才有感觉(金融学院其他经常交流的同学也是这个感觉),上财金融的牌子基本上可以保证金融机构给你面试的机会,加上上财考证书成风,可以看作是得风气之先;
7、当然,真要是想做学术的,还可以每年参加各个高校的经济学夏令营。一个月的学习对能力的提高并不大,但是认识很多同学,交流一下心得,回来后对自己究竟要做什么就有了更深的了解。上财的学生比较受到各个高校的欢迎,申请成功的概率也比较大。我参加过南开大学的夏令营,后来和当时认识的同学合作写过两篇文章,相信以后也会有更大的交流空间。
如果让我现在重新选择高校,我也同样会选择“上财+复旦”这样优秀的高校群。经济学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感兴趣的话可以到处去旁听(我最远去上海交大旁听过博弈论和公司金融;有位出身经济学的MM为了补习数学,从头到尾旁听了复旦数学系硕士生的全部相关课程),复旦的“复旦-汇丰经济学讲堂”每年也有不少前沿课程;不感兴趣的话,再好的条件也没什么帮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5-26 7:14:40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