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小学二十多年的变化
乡村小学二十多年的变化,主要不是人,而是一种精神.
我的父母都是老师,母亲还一度是乡村教师,父亲是公办教师,在另外一个县教书,对县城中学的变化我不了解,但乡村小学的变化真是令我感概很多.有时我不禁想说,比之于现在的农村小孩,我真的可以自称是幸运的一代.
乡村小学的体制是村办小学,业务由乡镇联校管理,联合校长对全乡的学校进行业务管理,学校的校长不是由村里指派的,而是由联合学校指定,所以联合校长的权力是很大的,但是,如果村里认为校长不适合,一般而言这个校长也就呆不下去了.
村学校的其他老师,来源多种多样,多数是本村人,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就是所谓的民办教师,后来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多了,村里的正规学校毕业生也多了起来,但毕竟一般这样的学生不愿意回到村里,所以,乡村小学的民办老师其实仍然是由一些有一定学历的人担任,比如,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回家务农的人等等,此外,代教现像也比较普遍,代教一般是正式教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实际教学,就请一个差不多的人,比如没有公职的大专生或其他人替其本人上课,工资二人分,基本是一份工资两个人挣.
我所说的,上述并不是重点,关键讲的是一种精神,二十多年前的乡村小学,也许是由于十年文革期间知识中断的反弹,人们的求知欲是非常强的,在学校里,做得来难题的老师是最受人尊敬的.我可以举两个例子:
一,1977年,市里传下来一道初中几何难题,向各学校征询解答意见,于是一时间各学校的数学科老师们开始日夜不停地想尽各种方法解题,但时间过去了两天,仍然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某中学数学教师是早年大学数学专业本科生,正休息在家,听说了这个事后,也参加到解题中来,经过大约一天多的思考,才终于找到一种解法,于是就到学校里与众人谈论,很受到众人的尊敬.
二,又某年,联合学校转下来市里面从外省通考中发现的一道数学难题,要求全市教师通力解决,某位老师甚至发动全年级的学生群策群力解决,师生们满头大汗地在30多度的高温里解着数学题,这种情景想来都让人感动.最后,某位老师求得了一种解法,而校长又先知道了,二人关系很好,于是二人说好,由校长公布答案,于是此校长就挨着办公室向老师们解这道题,整整一个上午其他行政事务全停了下来,教学也中断,老师们在得到解法后迅速向学生传达.
三 老校长的听课.某李姓老校长,业务能力极强,对老师态度诚恳,他听课从来不会只听一节,也不会事先告诉某人说要来听课了.往往事,他事先说,今年我要听听几几几年级的课,然后某天一位老师就突然发现老校长一丝不苟一个人地坐在最后,以后凡是这名老师的课,他都要听,时间长的能听二十多节,短得也要听十多节,连安排的自已课他也一样认真坐在后面陪着,听完才下结论,说你的课有什么优点,有什么不足等等.
四 考老师是最常见的方法,为了保证乡村学校老师的基本素质,对老师和学生经常进行突击考查,方式就是考试.这种考试事前没有任何人会知道,上午考试,乡联校的老师带着题早早出发,赶到目的地学校,通知学校要考某些老师,或者考某个年级.然后就空出四五十分钟来考试.这种考法的好处是能够真正检测出老师的水平和学生的教学质量,因为按照一定的教学进度表,学生到了某个时侯就应当掌握某种知识,那么这次考试就针对这种知识而来.
现在的农村学校,一是学生已经少了很多,这主要是计划生育的结果,人口外迁也是个因素,再有就是学校老师的质量比之二十多年前也的确下降了,这个可以简单地比较出来,二十年前的老师,即便是一个没有考上大学的高中生,他也算得上是当时的好学生了,因为当时上大学的比例非常之低,上高中的比例也不高.而今天的教师,有的可能有职称和学历,但那不过是后来扩招之后收进来的一些本来就没什么水平的人,这句话也许绝对,但大致如此.我的一个远房侄子,年纪比我小六七岁左右,我上大学时,他正上初中,他妈妈把他送到我家让我教他写作文.我发现他居然处在背作文的水平上,只好用最原始的方法开始教他,我顺手找来一只小鸡, 让他一个暑假的时间记录小鸡每天的相关生活.一开始写外表,再后来写姿态,再后来写鸡的心理,最后一直写到鸡不幸死去.大约也就是三十来天时间,他的作文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如愿考上了中专..所以我坚持认为,不是农村的孩子智力有问题,而是开发他们智力的老师有问题.
不解决乡村学校老师质量问题,就对不起十亿农民.这便是今天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