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年米贵孰之过,垄断寻租是祸根
11月份以来,全国各地面粉市场零售价格普遍上涨,北京、天津、广东、上海、杭州、成都、乌鲁木齐等大城市面粉上调幅度均在7—10%左右,部分城市超过20%,甚至出现了小范围的抢购现象。同时,食用油价格也大幅攀升,据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监测,11月下旬全国食用油平均零售价格较10月份上涨了6.04%,沿海地区一级豆油报价6000元/吨,成交价在5860—5980元/吨,而12月份迅速上升到7600—7850元/吨。为何在粮食连续三年增产、今年年产创亿吨纪录的“大丰年”,却出现粮油价格快速攀升的反常局面?
一、粮油价格波动原因的环境及背景
导致丰年粮油价格大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储粮“托市”导致市场机制扭曲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几次粮价上涨都是从粮食主销区开始,而今年却是从河南、山东、安徽等粮食主产区开始,逐步波及其他地区。这说明,本轮粮油价格上涨并非供给因素所致,而很可能是流通环节的问题。
今年5月中旬,在“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季节性下跌”的前提下,为“保持小麦市场价格的基本稳定”,防止“谷贱伤农”,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发布《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要求自2006年6月1日至9月30日止,对河南、河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六个小麦主产区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最低收购价为每市斤0.69元、0.72元。据国家粮食局统计,今年中储粮公司及地方储备粮公司以“最低收购价”收购小麦815亿斤,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40%以上,占小麦商品总量的60%以上;部分地区粮仓爆满以至于露天存放。不可否认,最低价收购政策对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有着重要意义。但粮食购销体制“逆市场”运作,产生如下后果:
1、市场定价机制扭曲。今年执行最低收购价的主体为“中储粮总公司及其有关分公司”及上述六省主产区和北京等七个主销区的“省级地方储备粮公司”,中储粮“享受”中央财政扶持和存储补贴及农发行贷款支持,成为市场“巨无霸”,导致“最低收购价”代替了市场价格,扭曲了市场机制,扰乱了市场格局。
2、市场粮源过度集中。由于“最低收购价”高出当时的市场粮价,农民售粮积极性高涨,甚至把往年的陈粮也卖了;另一方面,由于不再执行最低价收购总量限制,而是“敞开收购”,导致中储粮垄断了全国市场大部分粮源,导致其他市场主体特别是民营粮食流通企业“无粮可购”,市场价格应声而涨。
3、收购主体寻租牟利。据《2006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最低收购价执行主体为中储粮公司及其分公司。同时,农发行不再对准粮食流通部门贷款,而是对中储粮系统发放,由中储粮公司委托各地国有粮食流通企业代收代储;收购资金中由中央财政负担的“份额”以及存储补贴,也均由中储粮公司掌握并统一支配。每收购一斤小麦可以有2.5分钱的费用补贴及4分钱的临时存储保管费。一方面,进一步刺激了中储粮及其分公司多购多储动机;另一方面,各地具有收购资格的粮食流通企业这些往年的“收购主体”今年转而争相为中储粮“打工”,以求分得“一杯羹”。据业内人士估计,今年的815亿斤最低价小麦,绝大多数还是由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收购的。值得注意的是,几次“开仓放粮”的拍卖价均高于其最低收购价,所谓粮食市场调控倒成了垄断部门的利润增长点。
综上,粮食流通体制不完善造成市场垄断,并进一步导致垄断部门超常规收购的寻租行为,是粮油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二)国际粮食价格大幅上涨
在国内流通环节梗阻导致丰年市场吃紧的同时,受干旱少雨等不利气候条件的影响,除中国外的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大国如美国、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和阿根廷等粮食都不同程度减产,导致世界粮食减产1.6%,其中谷物产量减产2.1%,小麦减产5.2%,粗粮减产1.1%。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美国世界农业展望委员会报告预计,2006年度世界谷物产需缺口大约为0.75亿吨。粮食供求关系偏紧,导致国际市场粮食价格大幅上扬。世界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芝加哥期货市场(CBOT)上主要粮食品种期货价格大幅攀升,小麦和玉米价格创2002年以来的新高,稻谷价格大幅回升。11月小麦和玉米期货合约(12月到期)均价同比分别上涨了30.2%和52.5%,稻谷均价上涨了16.1%,达到近十年来最高水平。同时,据美国农业部统计,全球大米期末库存已从2001/2002年度的1.4亿吨,降至2004/2005年度的7460万吨,预计2006/2007年度将继续降至6195万吨,达近20年来最低水平;库消比降至14.64%,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18%的警戒线。国际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推动了国内粮油价格上扬。如目前我国大豆进口量已占消费量的2/3,价格已基本“受制于人”,国际大豆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势必对国内市场产生冲击,并导致食用油价格水涨船高。
(三)制造业对农产品的需求明显扩大
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制造业尤其是加工业迅速发展,造成粮食消耗量明显增加。如玉米在最低收购价之列,但价格也出现明显上涨。主要原因是近两年在“向玉米要能源”、“向加工要效益”口号推动下,以玉米为原料的生化制品,燃料乙醇、麦芽糖、柠檬酸、赖氨酸等生产不断扩大,项目大规模上马,导致玉米市场供不应求,价格自然一路走高。另外,海外资金也大举进入中国生化能源市场,导致农产品原料需求迅速扩大。如奥地利碧路公司在中国大规模间兴建生物柴油工厂,目前已投资1.2亿欧元的生物柴油工厂,预计在2007年建成,每年可加工油菜籽70万吨,提炼柴油26.5万吨。
二、粮油涨价短期内将加剧通货膨胀压力
食品类价格在CPI中的权重超过30%,粮油价格上涨对CPI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但对本轮粮油价格上涨是否会触发通货膨胀,各方说法不一。我们认为,当前形势下部分农产品价格上涨虽不会直接体现为通货膨胀率明显上升,但在房价居高不下、水电油气等生活必需品价格轮涨的背景下,粮油涨价与其他经济金融因素互动,对潜在通货膨胀压力的影响却不能低估。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历史表明粮价上涨往往是通货膨胀的前兆
从改革开放以来经验看,粮价上涨往往是通货膨胀的“领头羊”。1985年、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都是由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上涨引起的。而且,伴随着粮价及价格总水平明显攀升,货币供应量也都在上年或当年出现了大幅增长。今年,这两种情况再度同时出现。有鉴于此,这一轮粮价上涨也有可能成为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前兆,中央银行及有关职能部门应高度关注,未雨绸缪,加强预调,防患于未然。
(二)近期内物价上行风险仍大于下行风险
表现在:一是投资需求仍偏大。虽然全国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随着明年地方政府换届高峰及年初信贷投放旺季来临,投资反弹压力仍然存在,引起制造业对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扩张。同时,原材料价格也可能进一步上涨,导致农资价格上扬,进一步提高农业成本。二是外贸需求仍有增长动力。虽然人民币持续升值,但贸易顺差仍继续攀升,利润空间压缩反而助长了部分企业通过“跑量”维持利润存量的冲动,导致被动性、粗放式的生产扩大,形成产能扩大——利润下降——产能再扩大的恶性循环。三是能源原材料价格仍处高位。生活成本的提高,很可能推动价格总水平进一步上涨。四是医、食、住以及子女教育的经济压力导致老百姓对基本生活资料价格越来越敏感。生活必需品价格的轮涨尤其粮油价格上涨,可能对居民物价预期产生无法预料的影响。
(三)本轮粮油涨价后劲和影响面可能超过以往
可见,本轮粮油价格上涨,既有外部国际农产品涨价因素,也有国内加工业农产品原料需求扩大的因素,原因较以往更为复杂,尤其是粮食购销流通体制不完善,是粮油价格大幅上涨的背景和根源。虽然国家采取了回吐储粮稳定价格的措施,但引发粮价上涨的基本因素并未消除。因此,这次粮油价格上涨的持续性可能要超过以往因季节因素导致的粮油涨价,其影响面也更广。特别是在粮食购销体制及公共服务价格改革时期,居民对体制性原因导致的价格变动要格外敏感,这一点我们在80年代末是有深刻教训的。
三、丰年米贵,百姓奈何?
很多人都注意到,对这一波粮油价格波动,官方的说法是“恢复性上涨”!言下之意,涨价是必然的、合理的、天公地道的。然而,打着防止“谷贱伤农”的幌子推出的粮食购销新体制,是否真的让农民得到了实惠?结果是不言而喻的,但却只能是心照不宣的。粮价“恢复性上涨”是“最低价收购”几个月后的事情了,那么“恢复性上涨”的好处到了谁的腰包?中储粮通过最低价收购和拍卖得到了多少利润呢?
天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