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116 1
2007-05-23
“一家中等规模基金公司,年成本开支在1亿-2亿元,通常由办公设备、办公租金、人力成本、营销费用等4大块构成。”某基金公司老总分析。
  
  成本分4块
  即使股市繁荣,基金公司的日子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风光无限。
  “年初的上海证管办会议上,上海近20多家基金公司2006年实现盈利的只有10家。”某业内人士表示,“一季度以来,基金公司盈利进一步好转。”
  管理规模扩大、基民数量增加,也是基金公司人力成本、营销费用等增加的原因之一。
  “一家中等规模基金公司,年成本开支在1亿-2亿元,通常由办公设备、办公租金、人力成本、营销费用等4大块构成。”某基金公司老总分析。
  一般来说,基金公司成本差异不大,前3大块成本基本固定,变动主要表现在营销费用。各公司营销策略的不同,导致差异较大。
  控制费用支出是基金公司增加利润的法宝。
  比如博时基金各项支出控制在总收入的60%以下,是其净利润表现出色的重要因素。
  大多数基金公司各项费用支出达到总收入的82%,年支出最高的甚至达4.3亿元,可见基金公司费用管控效率差别极大。
  总体上,基金公司成本都呈增长趋势。
  基金对电子商务的投入很大,加上客户急剧增加,对软硬件系统的要求较高,投入也在快速增加。
  即使在熊市,华安基金每年的电子商务投入也有1000多万元,这使其可以应付如今客户剧增的局面。
  办公室租金也是不菲的开支之一。基金办公大都选择核心商务地段,陆家嘴就聚集了近20余家基金,在上海商务租金飚升背景下,基金成本随之上涨。
  以金融机构聚集的金茂大厦为例,每年每层租金在1000万元以上,随着员工增加,一层已不能满足需要。
  人力成本是基金公司最敏感也是最主要的成本开支。
  “一般来说,人员工资通常占到总开支的20%-30%,基金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加奖金在30万-50万元之间,以100人的公司计算,年人员开支约在4000万元。”业内高层人士透露。
  基金业是否实行高工资,存在较多争论。基金公司需要在控制成本和激励机制之间寻找平衡,通常采用工资+奖金的方式。
  “合资公司对品牌宣传、市场营销的投入力度较大,而更多本土公司,所谓营销费用,更多表现为渠道服务,合资公司费用开支要大得多,不过,从长远看,效果可能更好。”业内人士分析。
  
  营收暴增
  应付成本开支,每家基金公司都在寻找各自的解决之道。
  实际上,在前几年基金公司的房产投入已成了重要的资产增值,如国泰基金、华安基金等自主置办家业的基金公司。
  “在基金公司赢利能力增强的背景下,购买办公楼成为很多公司的选择,既解决了租金问题,又保证资产增值,当然这需要股东同意。”业内人士透露。
  基金公司还是靠市场吃饭,购置房产可以抵御市场环境变化。
  万家基金的前身天同基金,2004年以8000万元出售了位于上海源深路的五层小洋楼,才得以渡过那场熊市危机,而2003年天同基金购买该楼时,只花了4000多万元。
  正所谓开源节流,有的基金通过做大基金规模和严格管控费用,净利润明显增长。
  2006年,巨田基金和诺安基金分别实现977万元和3918万元净利润。
  除控制成本,增加营收保证盈利更为重要。
  2007年一季度,基金总规模膨胀至7527.72亿份,较去年四季报增长59.5%。除货币市场基金,股票型、混合型及债券型基金都实现了资金净流入。
  这意味着,基金公司管理费收入急剧增长。数据显示,54家基金公司旗下313只基金,2007年第一季度基金资产净值为10533.93亿元,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在规模决定赢利的基金业,这是基金公司争夺的首要目的。
  博时基金管理规模637亿元,南方基金达831亿,广发基金规模为292亿元,3家基金公司分别盈利1.55亿元、1.49亿元和1.31亿元。
  易方达管理规模829亿元,使其支付货币市场基金赔偿后,依然能盈利1亿元以上。
  管理费收入占基金总收入的80%~95%。统计显示,规模前十位基金公司
  2006年基金管理费收入接近其净利润的3倍。而剩下的10%就是投资收益。
  2006年基金净值大涨,让部分投资旗下基金的基金公司获益颇丰。
  华夏基金通过投资旗下基金收益8000万元左右,易方达基金投资收益在6000万元以上,而广发基金也获利4500万元。
  
  小基金“脱贫”
  但即使在目前市场下,仍有部分基金需要“脱贫”。
  数据显示,招商基金亏损6900万元,新成立的中邮创业和益民基金分别亏损3639万元和1879万元。
  “造成亏损,主要是赔偿货币市场基金,或者新基金公司筹备期间的高额费用支出等因素”,业内人士分析。
  虽然基金迎来了火爆的发展期,但少数老基金公司的规模并没有出现转机。
  2002年成立的金鹰基金和2003年成立的巨田基金,规模分别只有3.6亿和4.3亿元。
  不少基金公司则抓住机会,一举摆脱困扰多年的生存问题。包括中海、国海富兰克林、华富等基金公司。
  基金公司规模偏小与成立时间较晚,没有封闭式基金的支撑,股东背景等因素有关。
  2006年末,管理规模30亿元以下的基金公司有15家,其平均资产规模为13.18亿元。
  截至2007年3月31日,资产规模在30亿元以下的公司还剩下10家,平均资产规模为13.4亿元。
  业内普遍认可的30亿元为基金公司存活线,目前,56家基金公司中有85%已不再为温饱问题发愁。
  “政策在逐渐向小基金倾斜,包括新基金审批、资源配置,这使处于弱势地位的小基金有了脱贫机会。”
  中海等基金都在年初发了新基金,并通过各种持续营销手段,使基金规模保持在百亿左右。这些基金如果继续做好客户服务,维持目前规模,生存发展已没有问题。
  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不包括货币型和短债型基金,基金份额在5亿份以下的基金有77只,其中,2亿份以下的多达35只,1亿份以下的18只。
  截至2007年一季度末,基金份额在5亿份以下的基金已降至54只,其中,2亿份以下的18只,1亿份以下的仅余5只。
  随着基金发行持续火爆,新老基金都迎来了难得机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5-23 18:41:1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5-23 18:41:00
“前几年,日子没有外界想的那么苦,去年至今也不似传闻中的一夜暴富。不过年底的确发了不少奖金,年收入比往年多了5成以上。”刘先生(化名)是一家中等规模基金公司的市场营销人员,历经熊市煎熬和牛市喜悦。
  
  从2001年开始
  2001年,是中国基金业历史上具有分水岭意义的年份。
  这一年,华安推出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由此,“市场营销”开始成为基金业重要组成部分。而刘先生及他的同事们陆陆续续进入这一行。
  此前,老基金公司只有封闭式基金。“有些前辈们还亲眼见过,封闭式基金发行之初,排队抢购的情形,就和当年抢购国债一样。那时,基金不需要市场营销人员。”刘说,“而且,日子非常好过。封闭式基金只需要投研人员即可,二三十人的公司,上十亿甚至数十亿份额的规模,管理费收入很充裕。”
  2001年之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基金从业人员迅速增加,其中主要就是市场部人员。“开放式基金出现后,基金公司需要做注册登记,拓展市场。一时之间,基金公司人员规模扩大了。”刘说。
  一开始是大市场部门,到后来,细分为渠道部门、机构直销部门、营销策划等部门,目前,市场部门成长为与投研部门相当的,基金公司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加入基金公司市场部的人员多来源于券商、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其中不乏国内名校毕业生以及海归派人士。
  “前几年,自营的亏损拖垮了不少证券公司,因此一些券商员工开始流入基金公司。基金公司业务比较单纯,利润来源也较为稳定。”在基金行业工作年数并不长的刘,也来自于传统券商,“其实我在金融业混的时间不算太短。”
  还有些人员来自于非金融行业的专业市场人员。“基金可谓金融业最市场化的机构之一。传统的金融机构并没有培养出一批专业市场人员,因此对其他行业市场人才的吸纳是发展的必然。”
    
  传说的“高薪”
  是什么吸引刘和他们同行们进入基金行业?传说中的“高薪”是否在基金行业真实存在?
  对此,刘予以否认,“其实前几年,员工收入一直比较平稳,并没有很大增幅。当然,对于一家基金公司来说,年均十万以上的人工费还是有的。”
  据了解,不同基金公司,员工收入差别极大,即使在同一规模级别的基金公司,因薪酬体系不同,相同级别员工的收入差距也不小。
  “在管理规模相当的基金公司,有的公司员工之间的收入比较平均,新入职的员工和工作几年的差别不大。但有些公司,员工间的收入落差却非常大,这一点在合资公司里表现得更为突出。”刘说。
  虽然存在落差,但对于外界所说的动辄数十万元年薪,刘认为有点夸张,“前几年真的没有那么高,不要说普通员工,就是有部门职位级别的,也不一定有那么多。”
  对基金公司的薪水,还是一个反面说法,那就是“低薪”。
  熊市中,基金发行不得不面对困难,“低薪”之说有所流传,尤其在中小基金公司,更被指称说,揭不开锅。
  “当然也没有那么穷。前几年,传说某基金公司市场人员月薪只有二三千,是真是假不好断定,毕竟行业内公司差别也大,很难窥其全貌。但收入这一块不能只看工资,一些基金公司,工资虽然不高,但奖金不少,收入波动性比较高。有些公司,年终奖甚至比全年工资都高。也有的公司,一年发15个月、18个月的工资。”刘说。
  这尚没有包括置装费、年节费等等。据了解,这笔收入每年可以达到2万-3万。“这应该算是行业中游偏上的基金公司市场部员工收入水平。”刘说。
  尤其让刘开心的是,比起其他金融机构,基金公司每年休假天数更多。“基本上基金公司跟着交易所走,当然了这是以前,现在行情好起来,加班也多了。”
  
  2006年大爆发
  2006年,A股市场风生水起,基金业呈现爆发式发展,让众人眼热。
  “这一年要说没调薪,可能很多人都不信。就我们公司来说,去年的确是增加了,今年应该也有增加的趋势。但就我所知,的确有些公司并没加薪,并不是说利润一上来就要加薪,这取决于各个公司的管理策略。”刘说。
  在刘的记忆里,去年是他收入增幅最大的一年,这一记忆也存在于刘的许多同行心里。
  刘说,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去年基金行业发展太快,一方面是基金公司的管理费增加,许多以前做不了做不好的事现在可以补上。比如硬件设备提升,员工的人工费、培训费提高等等;另一方面,做这些工作对基金公司来说,也是必需的。市场火热之后,基金公司竞争更激烈,需要增加投入提高竞争力。尤其从去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公司也不少,老基金公司要扩大规模也需要增加人员,其中挖人是主要方法”。
  更强大的竞争对手是此前一直为基金公司提供人才的券商。现在,恢复元气的券商成了吸引人才的抽水机。
  “市场火热,最受益的是银行渠道和券商经纪部门。就我所知,已有不少基金公司的员工跳槽去券商,这无疑对基金公司存在压力。
  “所以,一些基金公司说,要让薪水有竞争力,这还真是实话。”刘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