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自从有了数量模型,就开始向实证科学转变,这是个天然的试验场,应为这里每天都产生海量的数据,我可以非常快的检验自己的想法,从这点来说,我现在还是在做物理。”我曾经听到过这样的自我介绍,大家很吃惊吧。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能够形成一个研究氛围的原因了。工程的提法把一个严肃的学科性的东西,转变成了一个实用的,能够获利的东西。虽然这门学科是能够带来巨大的利益,但是这只是副产品而已。关注于盒子更甚于珍珠本身,大有古人买椟还珠的风气。
因为人的不同,所以大家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我不反对养家糊口的,我不反对为了获利而学的,也不反对看重盒子更甚于珍珠本身的。问题是,当只剩下一个声音,一种看法时,我们就处在了危险的边缘。
中国要有自己一流的quant,必需既有学术功底,又有市场经验。我听到几个事例,有些专家会为了市场上实际的操作性,而放弃一些理论上很诱人的想法。我们必需记住,而且一定要记住的是,模型只是模型。
顺便提一句,大家可能听说过一本书,金融物理学——非均衡市场的建模。作者iliisikky,好像是一个荫什么的翻译的。这本书在国内很受推崇,但是我要加一句,整本书的理论框架大概完成于八几年,这个方法在物理中称为路径几分,是处理路径依赖变量的很好工具,illisky只是把这个框架推广的更远。这说明什么?我们在理论上至少落后二十年不敢说,十年还是有的。
还有一个建议,这里既然称之为金融工程论坛,我希望别成为了考研论坛,应该更多的是学术探讨。包括数值算法,随机微分,物理等等在金融上的应用。最好是大家读了什么之后写心得贴上来,然后其它人自由提问,如果面对种种责难你的心得经的起拷问,那么应该说一个人就进步了。
以上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