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同学今年考人大的金融,复试被刷下来了,成绩也还能说的过去。
请斑竹介绍如何能提高复试的通过率。
人大的金融每年招生还是有限,不知能不能提供一些其他学校金融的有关信息(这样会不会有些过分),金融研究生确实太难考了。每年的分都创新高。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对于该站的下载都要钱!!确实头痛
对于大多数人赚钱太难,顶多就是把别的地方的资料转过来
当然流量太大版主也是不得已
我有个想法不知是否可行
在p2p盛行的今天
可否把资料同时在emule上共享
这样只需要给出链接,相当程度上可以解决流量的问题
会用的人应该蛮多吧?即使开始不会学也很快啊
还有版主可以找个人专门做这个把资料共享在emule上的工作啊
如果需要我就可以做!!我的邮箱xdk168@163.com
对本版的建议:
每年,有无数梦想报考人大经济类专业的考生,满怀希望人大来到人大经济论坛,希望在这里取得自己想要的各种信息,但是很多人都无法有效获得针对性强的信息。其原因在于,考生需要的很多信息都是属于个案,而这里的海量信息却无法满足这些考生的需要。
因此在这里提出这样一个建议:人大经济论坛能否举办类似于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的网友互动活动。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段,邀请具有考研经验的版主在线回答问题。当然,可以采取问题过滤机制,对一些大众化的问题可以独立刊出Q&A的内容。这样不仅会进一步提高人大经济论坛的访问量,还会拉近考生与人大经济论坛的心理距离。
特提出以上建议,仅供人大经济论坛管理人员参考!
-------------------派克
呵呵,很不错的建议,实际上在去年11、12月份,xiaoyang斑竹就在论坛上组织过在线答疑,当时规模也蛮大的,分了四五个专业,我想只要时机成熟,不久之后也会组织这样的答疑。
对于个性化的问题,实际上还有一个办法,workhard斑竹和我都是今年刚刚考上人大的准硕士生,workhard更是今年政经专业的状元,所以一般问题我俩应该都可以回答。可以给我俩发论坛内部的留言,我们都会认真回答
本版一直立足人大经院,放眼全国.外校考研考博的问题和资料越来越丰富,逐渐弱化了考研版的主题,因此对外校考研考博问答和资料要进行控制
能不能有系统的组织一下各科目的课堂笔记?比如说把政经,西经,国贸,金融,马哲,邓论这些大学经济学院通常会设立的学科的笔记整理一下贴到论坛上来? (俺大学没好好学,现在需要恶补,估计象我这样的也不少哦。)
当然如果能有讲课视频就更好了,毕竟学生考研的虽多,但校外考研的也有呀,再加上还有跨专业考的哦。
希望多发布偏向交流性质以及信息性质的贴,坚决抵制灌水!
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能不能得知到人大的各个老师以及相应的考研或者考博的出题老师(专业课方面)
进行一下沟通
呵呵
版主:不好意思
补充一点
能不能分开治理呢
就是说分各个系
每个系都有自己的沟通平台
然后统一一下
否则大家显得有些茫然
不知道某个专业盖上什么地方去询问导致效率下降
新手望指教
想法很好,我也曾经这样设想,但实施起来很难而且并非必要。第一,经院目前有十个专业,数量太多,难以维继;第二,虽然分十个专业,但实际上每个专业的考试科目重复率很高,比如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而且对于冷门专业,报考的人数就很少,基本没有人会提出相关问题,比如经济史。所以,还是维持综合答疑比较好。
是不是把分类更细一些!!那样看起来方便!还可以建立论坛搜索,一个小百度.那样叫好!!
论坛本身有搜索功能,希望大家再上传资料时先用此功能查看以避免重复上传
加人考博群吧,各位同仁.相互交流必有所获的.人大经济论真实超级好的.
在购买资料的时候有一个问题:能不能在点购买的时候多一个是否确认购买的提示框?
我就是一不小心点错了,白白损失了30米,买了一个已有的资料,伤心。。。。。
很好的呀,大家加油,呵呵
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请多发点试题.谢谢
本版试题已经不少了,对于做习题或真题我认为不应盲目,不应因为做题而忽略对理论的学习。注意机会成本阿
有个问题,小弟我不了解啊,为什么大多数的帖子都要金钱数呢??莫非我们都是经济学的吗??就要让我们的每一个交流都是那么的"经济"吗??
还希望LZ告知小弟我,此要求(或决定,或政策)的合理性??
谢谢!!!!
建议:
对于欺骗性帖子,可举报,经核实,给予处罚。
1,凡是跟贴仅仅是“谢谢,顶,ding,好人,赞一个,没钱”等等没有实质内容的,予以删除
2,凡是跟贴是自己的邮箱地址,要求楼主发一份资料的,最多保留几天!!
3,提倡网友私下联系,不要在版面上一再发帖告知联系方式!!
4,大家一起再建些QQ群,方便大家交流,而且维护网站稳定
建议多设几个群:考研、考博、留学等等,以前好想见到过一些群,不过好象加入不了,能不能重新开设。
相对考研考博的人数,留学的人数少的多,发的帖子少也属正常,不过帖子虽然少,但好贴仍然很多,翻翻旧帖会有意外之喜
我认为给出来的资料通常都是某题库,试题,,但是很少有答案,有给答案的大部分也是给客观题的答案。这就违反了学习经济学的目的,有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我建议要鼓励网友多提供一些运用理论分析实际,形势的论述题及答案。这也是占考验分数比重较大(经常在论述题部分有关)的。
我认为可以对给出资料进行分级,采用明确的鼓励措施。因为主观的分析,会由于学派观点及个人水平,见解不同,因此,还可以对跟贴,发表不同见解(有学术价值的)给予奖励。。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