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股市下跌,导致很多人在抱怨政府,我反对这样的抱怨,我认为这些抱怨的话,有些是不负责任的,也有些是一时的气话,而且都不是建设性的。
我自己出国之前,也常常说一些愤世嫉俗的消极的话,但是我在国外的时候,一听到有人批评中国政府,我就忍不住跳出来和对方辩论,我真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转变过来的。回国以后,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希望加入光荣的中国共产党。虽然,我的入党申请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被批准,但是,党组织给我许多的关心和帮助,我从内心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我至今记得党支部通知我不能入党的消息的时候,我流了眼泪。我不愿意听到有人骂政府,骂共产党,我希望中国共产党继续执政,除了中共以外,没有其他任何人,能够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虽然,我回国之后,也曾经在几年的时间里面四处碰壁,背时,呕气,但是我不怨天尤人,我仍然相信党中央,拥护共产党,我相信自己没有看错。在此,我希望把自己的想法贡献出来,拿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目的是为了让中国股市繁荣和健康,所以,我不会说那些批评政府的话,我也不欢迎这样的言论。
在资产管理公司担任投资银行工作3年,我其实是一个股市的外行,我的许多观点都被最终证明是错误的。所以,我下面要说的话,也可能是有错误的。但是我希望这些经过我仔细思考的想法,即便是错误的,也都是真诚的,我希望这些言论对于建设中国资本市场能起到一些抛砖引玉的、正面而积极的作用。
资本利得税
有政府官员表示,长期来看,资本利得税是必须的。我认为,如果我们建立股市之初就有了这个税种,那么,该税种确实可以帮助大家建立一种长期的投资理念。短期炒作的税收高,长期持股的税收低。这个机制是正确而有效的。但是,如果我们从来没有开征过这个税种,一旦开征,就会引起暴跌。我曾经在2.27暴跌的时候说过:如果开征资本利得税,上证指数应该回到800点附近,并长期维持清淡交易。官员们总是说短期不开征,长期要开征,这样的讲法不利于市场建立稳定的预期。我建议:用法律形式确定今后也不开征资本利得税。这样有利于中国股市的长期发展。否则,谁也不敢再次攻上4300点,因为这个点位可能是政策底线,如果再次上攻,就有可能引爆资本利得税这个最大的利空炸弹。
印花税和T+1
世界各国股市都在吸引最好的全球公司来上市,为此,他们想办法来提高市场的效率。而我国股市在背道而驰,加收印花税,实行T+1,都不利于市场的流动性。总是有管理者希望让投资者理性一些,但是,这个想法本身是幼稚的,我们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理性标尺,说市盈率超过15倍就是轻度非理性,超过25倍就是重度非理性。这种想法本身,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管理金融市场应该遵循唯物主义的基本世界观:我们不讨论投资人是否理性(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我们只关心市场是否有效。为了维护市场的有效性,我们就必须降低交易成本,取消印花税,实现T+0。这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我们不能通过提高市场交易成本,抑止市场效率,来实现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理性。只要市场是公平有效的,会自然而然地将一项资产的真实价值表达出来,我们只能接受这个结果,而不能主观地判断这个结果是否理性,更不能根据我们的主观意旨去影响市场定价的结果。
国有股
我国大型国有企业去海外上市的结果是:拿到了一个很低的定价(如果有人认为这样的低价是理性的话,他不仅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还是一个受殖民主义思想毒害很深的人),我们应该果断地回购这些在海外市场上低价转让的优质中国公司股票,维护国有资产的价值。为此,我们可以在A股市场增加大蓝筹的供应数量,进一步减少优质股票的稀缺性。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把获得流通权的国有股抛出,获得收益之后,注入社保。让全体老百姓享受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而且国有股抛出之后,还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政府办公司的情况,进一步增加这些企业的竞争力。我认为日本的一个问题是交叉持股太多,导致消除了竞争,经济就下滑。我们的所有国有控股公司,现在其实都是兄弟公司,其父母就是国资委和组织部。这样的局面,不利于鼓励竞争,不利于提高效率。我们的制度安排始终应该从发展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而不是从增强政府对经济的控制力的角度去考虑问题。
一个更大的隐患是:股指期货推出以后,如果有人利用“国有股实际不流通”的特点来操作市场的话,我们将导致所有做空指数的投资人沉重损失。在收盘日,猛拉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这些公司的国有股是不会抛出的。这就容易导致市场操作行为的发生。
抛出国有股,不仅可以降低目前高企的股价,还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否则,组织部门的一纸调令,就可以把本来应该成为竞争对手的两个公司的管理者对调。这些都是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如果我们的上市公司的主体(国有企业)都没有真正实现政企分开,那么,我们怎么能够指望市场对这些企业给出一个准确的定价呢?我们又怎么能指责市场给的定价出错了呢?我们应该追本溯源,在源头解决问题:抛出国有股,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市场中的竞争者,而不是垄断者。
私募股权投资
A股市场资金为什么太多?为什么老外可以去投私募股权?为什么产业基金议论了10年到现在还没有立法批准?如果我们有产业基金公司,募集老百姓的余钱,投资购买那些现在还没有上市的,成长性良好的公司股权。就可以从A股分流一大批资金,投入实体经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也使得老百姓有资格购买法人股,并从中获利。
我在2005年想了一年这个问题:为什么放着平安保险法人股4.75元一股,就是不允许中国公民购买?只允许国有企业购买?凭什么?自然人和法人有歧视政策吗?
如果我们有产业基金,而且获利丰厚,老百姓就愿意从A股撤资,加入私募股权投资。追逐利润是人的本性,为什么我们只允许国有企业发挥本性呢?
当然,最初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应该由那些信誉好的专业机构来打理,否则有可能给老百姓带来损失。现在公安局成天打击非法股权买卖,打击是对的,但是输导胜于严堵,还应该从本质上解决这个问题。
金融创新产品市场
不敢创新,不敢突围,不敢求变,是我们许多政府领导在换届选举前的通病。他们最好什么事情也不发生,没有好事,也没有坏事,一切相安无事,自己平安晋级。这就导致了我们许多本来早就该有的创新产品迟迟推不出来。
就连股改也是多年下跌,老百姓苦不堪言之后,才被迫推出的。股改并不是政府主动出台的政策,却是这个被迫的一招,扭转了中国股市的错误的制度安排,扭转的全局。
地方政府债券,公司债券,股指期货,融资融券,这些议论了多年的品种现在迟迟推不出来。我曾经说过:现在中国股市一天的成交量是纽约市场的2倍,这样大的市场如果没有对冲工具,是会走出暴涨暴跌行情的。防止这种情况发生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地创造金融工具,让各种头寸,各种风险,都有合适的杠杆比例和交易载体来表达。其结果是市场的定价功能就正常发挥作用了。A股市场也不会过分火爆了。
A股市场一直缺乏市场主导的,增发换股式的并购,导致中国各地重复建设,每个地方国企背后都有地方政府,导致了低效率的企业可以生存,可以重组,ST都可以期待,其实是我们的地方政府的利益扼杀了市场本来的定价机制。应该让企业的自主并购行为成为市场的主流,这样就不会有人猛炒ST股票了。
最后,我希望我们的政府不要再考虑如何让投资人理性起来,而应该看到大局,那就是:如何建设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并且,尊重它,爱护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