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460 8
2007-06-07

教育部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增加速度已经下降为0.55%,远低于前几年的20%左右。而面对就业等方面的现实情况,考研者的心态已经日渐理性。高校招收研究生也日渐严格,而学费高涨也或许真的对考研人数产生了制约…

报名数下降 缺考率上升 考研热降温“证据确凿”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于21日结束。除报考人数下跌外,今年考生缺考率也创历史之最,上海地区3.3万名报名者,完成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考生缺考率约为20%,比往年最高值15%又上涨5个百分点。专家认为,2007年,或许将成为考研史上的“拐点”之年。

沪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统计,2003年共有79299人报考本市各硕士生招生单位,比2002年增加19483人,增幅为32.6%,是报考人数持续增长的第十个年头,也是硕士生招生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2004年上海市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是84611人,2005年报考人数99548人,2006年则有101607人报考本市各硕士生招生单位,比2005年增加2059人,增幅2.1%,继续刷新历史纪录。

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年出现转折,在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中,全国报考上海市各硕士生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共有95045人,比去年减少6562人,减幅为6.5%。全国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十多年来首次下降。

在95045名考生中,上海生源21487人,占22.6%;外地生源73558人,占77.4%。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生52620人,占55.4%;其他人员42425人,占44.6%,其中:科研人员646人,高等教育教师2619人,中等教育教师4235人,其他在职人员18414人,成人应届本科生478人,其他人员16033人(含本科结业)。

缺考率创历史之最 去年10% 今年20%

21日下午考研全部结束后,在上海师范大学考点,上师大研工部部长陈伟统计缺考率时自己吃了一惊:20%,该考点今年有考生3400多名,竟有700多人缺考,而且缺考人数一场比一场多。20日上午第一场开考,有10%左右的人缺考,第二场英语考试缺考率17%,昨天的数学统考和专业课考试,缺考率上升到了20%。而去年,上师大考点的缺考率只有10%左右。

同样吃惊的还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考点的监考负责人,3100多人的考点,两天考试下来,有2000多人次缺考,缺考率也接近了20%。

在上海理工大学考点,今年的缺考率也达到了20%,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年缺考的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现在缺考的社会人士明显增多。

21日在复旦大学考点,报考历史学专业的考生钱敏(化名)开考5分钟就向监考老师呼救,称肚子疼想要退出考试。按规定开考后一小时才能离开考场,监考老师给她拿来止痛片,又递给她热水,一番折腾之后,等满了60分钟,钱敏迅速冲出了考场。

事后她很后悔地对另外一名陪考同学说:“其实应该听你的话不该进去考的。”原来,前天下午的英语考试让两人觉得考砸了,本来决定昨天缺考的钱敏,不甘心昨天还是进了考场,结果专业课让她彻底傻了眼。下午的考试,她就“坚定”地缺考了。

收费改革促降温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统计,受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消息的影响,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报考人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报考人数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3.5%、11.3%、11.3%和8%。全国其他实行这一培养改革试点的学校也都有同样的趋势,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考研热降温与改革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也有考生表示,由于对改革的措施不清楚,担心投入成本太多,也多少让他们对报考这些改革学校的研究生产生了畏惧心理。

两大原因导致缺考率上升

上师大研工部部长陈伟分析缺考率上升有两大原因:一是许多考生在考试之前已找到满意工作,因而放弃了考试。还有的学生申请了国外的学校,由于考研报名和考试有两个月的时间差,在此期间接到了国外学校的入学通知,自然放弃了考研。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考研看作“背水一战”,导致自己心理压力过大,最终难以承受负担,在考试来临时做了“逃兵”。此外,还有部分考生由于某一场考试没考好,所以接下来的考试也全都放弃了。根据往年情况,在英语和数学这两个公认的难度科目考试结束后,缺考人数都会进一步增加。

考研反而更难找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肖振南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名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调查”的课题研究,在他看来,当初选择考研是希望能够通过三年的努力,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连年扩招,导致找工作时两批人挤在一起,工作比以前更难找了。他在进行课题调研时,很多在读的研究生都对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充满了压力,经常迷茫地自问出路在哪里。

教育没跟上市场,降温未尝不是好事

连续八年对上海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考研热降温主要基于就业问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不令人满意。政府相关部门包括专家们都做过很多的分析,原因包括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多年的扩招,但教育没有跟上市场的需要。

于海认为,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扩招,让就业变得严峻,有良好就业愿望的大学生普遍报考了研究生,让就业延迟三年,专家将之称为就业“缓期执行”,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增加学历,在就业成功率上获得更好的机会,但事实情况却是,研究生的就业之路也同样亮起了红灯,高学历不见得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向往也随之热情减退。

另一方面,研究生毕业后的薪资水平和本科生不能拉开差距,有的甚至低于本科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无论是经济还是收入上都有太多的投入。这个问题会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念的蔓延,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于海认为,考研热降温对社会也有一个警醒作用,说明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需要大调整,应该对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不能都是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应该培养能被用人单位看重的技术型高级人才,因此重点应该发展应用性的高等职业教育。

15年考研热出现拐点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昨天结束,据了解,在上海地区参加考试的3.3万多名报考者中,能坚持到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从多个考点了解到,今年上海地区考研的缺考比例约为20%,比起往年的最高15%又上涨了5个百分点,达到历年之最。综合今年已出现的全国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十多年来首次下降的情况,有专家表示,2007年可能成为考研热降温的拐点。

“考研热是否降温的关键基于就业情况。”连续八年对上海大学生现状进行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扩招让就业形势变得严峻,有良好就业愿望的大学生就选择报考研究生。但事实情况却是,单凭高学历不见得就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种形势导致的热情减退最终体现在了今年报考及参考人数的减少上。于海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分层次,不能只培养学术型人才,还应该培养技术型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崔丽娟副教授认为,由于就业形势等因素,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很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保持这种有序、恰当、平稳地振荡,不会再出现大幅度的人数增加或减少。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林荣日副教授认为,现在在中国出现的考研热现象和前几年在欧洲北美出现的考研热情况是相似的,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机会增多时,考研人数就会下降,因此,当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考研热也会像欧洲和北美一样出现降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7 21:07:00
高校研究生“批量生产”结束 入学门槛提高
近日,教育部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共有128.2万人报名,与去年相比增加7000人,增幅为0.55%。


  而此前,研究生报考人数一直维持较高的增幅,由2001年的42万,迅速上升到2006年的127.5万,5年时间上涨85.5万,平均每年增加17万多,考研人数的增长率几乎一直维持在20%以上。

  鲜明的数据对比下,各种论断粉墨登场。“研究生贬值论”、“理性回归论”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然而,无论是研究生贬值,还是考研理性回归,经历5年持续的高增长,研究生教育迎来了一个新拐点。在这个拐点上,无论是入学门槛还是读研成本,都开始提升。

  研究生:考还是不考

  正在找工作的小杨最近很烦,“花了三年时间读研,不仅没有换来一个更好的工作机会,相反,连原本放弃的工作都找不上了。”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考研之前的小杨已经在河北某县城高中做了几年语文教师,为了能在城市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小杨选择了考研。

  “当时觉得研究生肯定比本科生强,哪想到今天就业这么难。要是当时不辞职,现在也该是教学骨干了,何必到处乱撞。”

  说这话时的小杨已经在好几家媒体辗转实习了大半年,不过,没有任何一家给出录用信号。

  “如果可以重新选择,我想我不会考研了,”小杨黯然地说。而对于未来的发展,小杨的打算是先在北京闯闯,只要能找到一份月薪2000多元的工作就好,以后边干边寻找机会。

  和小杨相比,刚读研一的小周似乎更清楚自己的读研目的。

  “我想有一个北京户口,有一个相对比较好又稳定的收入,”新闻专业毕业的小周也曾在毕业后找过工作,但是户口、工资、稳定这三者总是很难做到平衡,因此选择了考研。虽然知道研究生就业形式不一定就比本科生好,但是小周还是有自己的理由。

  “基本上好的国家机关都要求研究生学历,这是一块敲门砖,而且读研可以认识导师,参与一些项目,有很多机会。”

  和小杨、小周相同,中央民族大学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小丁也把考研作为自己的目标。不过不同的是,小丁并不指望考研会给她带来更好的收入和就业机会。

  小丁刚刚毕业半年,之前在一家港资企业工作,月薪5000多元。最近,她为了考研辞了职。对于这一决定,小丁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难以接受。在她们看来,既然都找到了好工作,何必还考研?就算研究生读出来,也不一定能再找到好工作。

  “我想了很久,最终还是决定考研,我知道自己要什么,”小丁说,“我不喜欢和商业有关的东西,我想考研,我想去做老师。”

  “和前几年不一样的是,近年来,考研心态已日趋理性。”上海社科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王振向《中国经济周刊》介绍说,在早几年研究生就业形势很好的情况下,很多人考研是为了有一份更好的工作;之后,因为本科生大扩招,就业压力日益加大,因此,很多人选择考研以逃避当下就业压力;而如今,相当一部分人的考研则是为了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匹配,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而近年来的就业市场表明,研究生不仅不再像前些年那样吃香,相反,和本科生一样面临就业压力,甚至出现了研究生就业率不如本科生的情况。

  “前些年,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比较大,很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都在招研究生,这也刺激了研究生报名的增长。但是几年下来,这些岗位的需求相对满足了,新增需求远远低于研究生的供给。”王振说。

  他表示,目前,学历对应聘进入一些政府机关、科研单位还是比较重要的因素,而且在薪酬待遇上也会有所体现。但是对于民营企业、外资企业而言,更看重的是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

  王振表示,社会提供了这么多研究生,然而却没能提供这么多合适的研究生岗位,大部分岗位只要本科生、专科生甚至更低学历的人就可以做。因而,在某些岗位的竞争上,研究生并无优势。考研还是应该综合各种因素理性对待。

另外,“毕业生就业、择业的困难,在心理上提前筛选了“盲从型”考研者。”天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田永伟老师对《中国经济周刊》说,对于有职业生涯规划的学生而言,他们会设计自我人生道路,今天不考,不等于明天不考。

高校:研究生“批量生产”已结束

和研究生报名一样,经历了这几年的大扩招后,研究生招生也开始了大降温。

“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始自律,”2月6日,天津大学研究生综合办的任老师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据其介绍,为了保证研究生质量,天津大学近四年来都没有再扩大招生数额。

记者也从中科院研究生招生处获悉,今年中科院的研究生招生总额较去年也仅增长2%左右。

除了这两所高校外,据有关专家介绍,诸如北大、清华之类的著名院校在招生总额上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

前几年,国家教育政策允许高校根据需要适当扩大自己的研究生招生规模,增幅控制在30%之内即可。因而,很多学校开始了研究生大扩招,和本科生一样,研究生教育也开始了“批量生产”。

然而由于很多院校不顾实际情况的“大口吞”,部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很快由以前的“吃不饱”状态变成“消化不了”的状态。由于师资及实验室的配置不足,很多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很难得到较好的学术提升。更有甚者,有些学生一学期都见不到导师的面。

随后,“批量生产”下的研究生,也开始在就业市场上品尝这一教育模式带来的苦果。

由于研究生供给数量的增多及学位整体含金量的减少,研究生就业越来越难。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意识到“做大”不等于“做强”。为了维持自己的教育水准,部分学校、尤其是重点院校一直严格控制自己的招生名额。

“高等教育长期迅猛发展是不符合教育规律的,”天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田永伟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师资及整体科研水平的提高都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直这样高增长下去。

而在诸多问题面前,高校和相关主管部门也开始了反思。按照教育部的规划,“十一五”期间,研究生培养将严格控制在5%的增长幅度,特殊情况也不会超过10%。

“较之前几年,现在招生额增加幅度小了,报名增幅自然也会相应减少,不然,就要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而这也无形中提高了入学门槛。”天津大学的任老师对记者说。

读研成本:越来越高

据了解,在前几年的高校研究生大扩招背景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不仅放宽了专科生考研的条件,还放宽了考研能力要求,而对体检的放宽及自主招生的相关规定也无疑刺激了扩招规模的增长。

然而,2007年的研究生招生,不仅不再有激励政策,相反,还多了一只“拦路虎”。

根据研究生收费改革的相关规定,2007年,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在内的17所高等学府都取消了公费研究生制度,而两到三年的研究生学费也要在开学的时候全部一次性交齐。

尽管部分高校有替代办法,如北京大学就采取了奖励助学金的方式资助优秀研究生的学费和生活费。但是,一次性拿出这笔钱(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对于很多考研者来说依然困难。

“要看到考研的人中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太高的学费负担他们往往承受不起,只能选择放弃。”上海市社科院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王振说。

学费因素在内的诸多门槛,对限制考研“疯涨”确实起到了作用。根据北京市教育考试院研招办的统计数据显示,与去年相比,报考北京地区高校硕士研究生的人数今年减少了5777名,减幅为2.5%。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是否考研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入学门槛、读研成本及就业前景。”有关专家表示,通常而言,如果考研的入学门槛及读研成本增加,但如果有一个好的就业前景,那么考研报名还可能稳定,甚至增长。“但现在,读研难度增加,又找不到好工作,那么考研的人数当然就要下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8 01:17:00

你所说的是硕士研究生,现在的博士研究生都快变成批量生产了啊!

现在的研究生质量真的是不好怎么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8 09:26:00
考研呀,感觉真有点《围城》的味道!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8 10:42:00
现在的毕业研究生的生活状况,很多还不如前几年的本科生,所以上研究生不仅浪费了时间,到最后的状况很可能是失望,自然不难理解考研降温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9 08:36:00

有些生活条件不是很好的,却很想上学的学生就依然放弃了考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