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章子怡”为关键词搜索2010年2月9日的新闻,“泼墨门”余音未了,她又陷进了“诈捐门”的漩涡中心。《新闻晨报》出了一则消息,说外媒也在关注她,称“章目前处于严重信任危机中”。
这一天,是章子怡31周岁的生日。12年前在东北农村的大土坡上狂奔的时候,她大概还想象不到自己的而立第一年要这样度过——在汹涌而至的责难和非议中无法沉默,无力辩驳,也无处哭泣,她出道12年从未看起来如此虚弱。
著名导演陈凯歌曾经在他的书《少年凯歌》里这么写:“仇恨总是比爱更有力量。”
为什么章子怡不被原谅?
进入2010年3月,和章子怡合作八年的品牌美宝莲,悄悄地从全球官网上撤下了她的照片。我们可以把这看作是从2009年底到现在围绕着章子怡的各种风波的一个结局:她输了。
这个结论让人颇为意外。负面新闻本来对于章子怡而言似乎从不是什么问题,她多年都在是非边缘行走自如,争议对她来说并非障碍,而是阶梯。
但这次“泼墨门”和“诈捐门”的连环丑闻成功地激发了公众澎湃的、众口一词的恨意,他们中的大多数看起来都很决绝,没有转圜的余地。
一个“倒章”团队在此次事件中应运而生,由七八位海外成员和七八位国内网友组成,其中有学新闻专业的,有做贸易的,还有曾经从事过司法行业的。媒体用“废寝忘食”来形容他们对于章子怡事件的追查,其中有人已经出面接受过采访,“这个女人太肆无忌惮了,这件事也许远比我当初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3月16日,章子怡接受《中国日报》专栏作家周黎明独家采访的报道见诸报端,没有理会更早时候的“泼墨门”,只是不停地抛出一些数字来解释真正将她送上道德审判台的“诈捐门”。章子怡衣着庄重,目光诚恳,不断强调自己对于慈善“有失误”并且“缺乏经验”,但采访出来后网友们更有兴趣的事情是“人肉”周黎明,并不断问他:“你是章子怡的人吧?”
更多的人并不接受她的解释,几乎就在报道面世的几个小时之后,已经有人图文并茂且极具针对性地列出八大质疑贴在某著名社区,而且认为“只请一家媒体做采访,而不开记者会,一句道歉也没有,回答都是口头上的,没什么说服力”。
之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官方门户人民网和新华网,都分别转载了一篇名为《细数章子怡的十年骗术人生》的文章,作者身份不明,文中对章子怡进行了全方位犀利的口诛笔伐,内容虽然尚待考证,但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仇恨令人咋舌。
数月来连续不断的负面新闻,所造成的损伤在短期都看不到弥合的可能——
《中国日报》的采访发布数日后,“倒章”团队宣布已经向美国FBI(联邦调查局)以及IRS(美国国内税务局)提出了投诉,且加州和纽约州的这两个部门都已经受理。
美国洛杉矶一家律师事务所受聘于章子怡及其名下的基金会,出具了一份《章子怡基金会备忘录》,3月18日以中英双语全文发布于“中国日报网”。但来自美国的声音似乎对于挽救章子怡在中国民众心中崩溃的形象来说意义不大,他们的质疑仍在持续,要求替章子怡发布财务报告的律师事务所提供由第三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过后的财务报告。
此后,4月即将举行的第三届“中国演艺名人公众形象满意度调查”,组委会决定取消原本要颁给章子怡的“中国年度最杰出成就大奖”,连她是否能获得邀请都成为疑问。组委会透露,促使他们做出决定的,是因为不断有人打电话过来表示要抵制章子怡,还有调查对象要修改甚至取消对章子怡的评分。
在某网站发起的“你怎么看章子怡的回应”的意向调查中,只有2%的人选了“适可而止,不要再揪着章子怡不放啦”这一项。
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疑问:为什么章子怡不被原谅?
因为是章子怡才不被原谅?
2009年12月23日晚上泼向章子怡海报的一桶墨汁,就是那个不祥的开始。
2010年1月25日,天涯社区出现了一个两天之内点击量就超过50万,被称为“史上最强八卦”的帖子,其中以“假语村言”的方式,梳理了泼墨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内幕”,令章子怡多年来赖以生存的“上流生活”画卷或多或少露出一些真面目。帖子从默多克夫人邓文迪,说到传说中的京城名媛赵欣瑜,以及章子怡和二者在生活中的交集。
在真相无从求证的前提下,只要是跟章子怡相关的事情,如果有人叙述了一个与她本人所表达的背道而驰的结果,人们基本上都乐于相信,也就是说,大家强烈地倾向于“章子怡撒谎了”这个论调。
但她几乎来不及为赵欣瑜的曝料表达沮丧,一个有可能是她一生中最黯淡的农历新年正在时间之轴的不远处静静等待。1月27日,门户网站不约而同地将有人质疑她2008年在戛纳为汶川大地震募捐一事作为娱乐版头条一字排开,并命名为“诈捐门”。
这才是造成章子怡职业生涯面对舆论首度完败的致命打击——私生活领域尚能驳以“非礼勿言”,涉及公众道德底线的时候除了壮士断腕几乎没有第二条路可走;换句话来说,章子怡面对的是一个比当年陈冠希更险恶的危机公关。
她和她的团队显然都对此措手不及,拖延两个月之久才出来正面应对,期间喊冤(新浪娱乐第一时间连线经纪人纪灵灵,说法是“做好事也要被侮辱,太没有道德了”)、发誓(1月28日出了份声明,承诺将在“一切就绪时”对外公布账目)、强辩(1月29日《成都晚报》消息,经纪人短信称“有人故意给她找麻烦”)、硬撑(1月31日章子怡出席“新春电影音乐会”,侧面回应表示“人最重要是要用坚定和善良的心去坦然面对”)、推诿(2月8日经纪人发表道歉声明,称“是我的严重疏忽”)……连同3月16日出炉的正面回应,章子怡本人未曾说过“对不起”三个字。
公众的愤怒在此期间不断累积,连其他在地震中捐款的明星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也成为宣泄不满的对象。越来越多的权威媒体以重兵投入关注“诈捐门”,在章子怡补齐捐款差额之后,央视新闻频道一天内分别在《东方时空》、《新闻1+1》和《24小时》三大栏目中涉及了这个话题。其中《新闻1+1》做了长达半个小时的专题,最终结论是“质疑情有可原”,并称章子怡的“正式账目仍没有公布”。
3月3日,有人在公开论坛发起万人大签名,呼吁章子怡尽快回应滚雪球般膨胀的质疑。
而在舆论风暴中一直沉默的章子怡,最后被网友哭笑不得地称为“章坚强”。
“狼来了”的故事是每个人幼儿期必听的作品。作为一直以来所接受的教育留下的痕迹,我们的常识里总还是认为,“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有一种方法可以作为试验,如果把这两起风波的主角换成“王菲”或者“陈道明”,局面会不会不同?
这是我们的第二个疑问:因为是章子怡才不被原谅?
为什么会有人针对章子怡?
这场对章子怡的围剿声势浩大地进行了三个多月,终于在3月中旬出现了进入尾声的征兆。人民网和新华网分别转载了那篇《细数章子怡的十年骗术人生》之后,微博上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不少名人开始“同情”章子怡:欧阳奋强表示,“对章子怡就不能宽容一点?世态炎凉啊……”洪晃是为数不多从“泼墨门”至今为章子怡说过好话的人,“我的天,怎么动用这么大的武力轰一个小女子。”媒体人王小山则对这样的“穷追猛打”表示不解,“哪怕证实或者证伪都可以吧。章子怡进奥斯卡颁奖总不是假的吧?过分了。”
《北京日报》3月19日发表了资深媒体人解玺璋的评论,几乎是在媒体上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明确表示对章子怡有必要宽容一些的文章,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章子怡触犯了法律,不妨由司法机关来解决;如果是工作失误或道德问题,也应给她改正的机会,采用网络群殴的方式,打翻在地再踏上若干只脚,总是不妥的。”
但对于章子怡来说最重要的反击机会或许来自于“神秘预告短信”的曝光。3月18日之后,不少媒体都透露有记者在近期每次章子怡有新的新闻细节出现时都会收到预告短信,回拨时,对方不是关机就是停机,发短信的手机号码则来自北京、上海、广州等多地。据曾跟章子怡有过深度合作的圈内人表示,章子怡确实在行业内积怨甚多,但曝料的内容并没有经过太多加工,从某种意义而言,甚至算不上“被黑”。
上文所提的“倒章”团队中,接受采访的成员并没有否认队里有“拿钱办事儿”的人,“但是没有证据”。
《南都娱乐周刊》3月24日出版的杂志报道了他们所了解到的章子怡事件“幕后黑手”,详细描述了他们与章子怡交恶的过程,其中“W女士”是曾与章子怡过从甚密的国际级名女人,而“Z先生”则是某传媒集团创始人,且有一个很强势的妻子,两人的姓名都呼之欲出。著名影评人程青松则声称,据他所知,有一个“影后”的团队在背后运作一系列对章子怡不利的负面新闻,该团队实力强劲,背景深厚。
圈内人的话到底有多高的可信度没有什么方法能够证明,但“积怨甚多”这个说法显然令人开始理解“倒章”团队产生的缘由。即使可能受到了并不完全公正的待遇,但从没有人是彻底无辜的。
这是我们的第三个疑问:为什么会有人针对章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