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学术道德监督
39412 108
2007-06-23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论坛 → ≡ 学术科研 ≡ → 『 学术道德监督 』 → 揭发检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红霞 zz


光华又出新闻了,无语,bless...

以下转自新语丝

揭发检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红霞

  作者:臧恒佳

  张红霞教授现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批
准号DFA050093)“青少年网络游戏现状及消费行为研究”项目主持人,同时还
与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合作承担了"Virtual Work and Virtual Lives: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Work and Society in a Virtual Worlds"的研
究项目。

  张红霞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为“儿童与青少年消费者行为研究”、“消费者
社会化研究”、“广告与整合品牌促销研究”、“广告效果研究”、“保险营销
研究”等,并且已在国际和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著作和译著十
余部,并为国内许多家企业提供咨询和培训服务。

  张红霞教授主要社会兼职有:中国市场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兼学术委员会副
秘书长、《心理学报》、《营销科学学报》、《南开管理评论》等匿名评审专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审专家等。

  2. 张红霞,黄建军(2005)“个人特征对消费者超市购买频率的影响”,
商业研究》第13期,35-41。
  3. 张红霞,王晨,李季(2004)“青少年对广告的态度及影响因素”,
《心理学报》,第5期,603-607。
  4. 张红霞,杨翌昀(2004)“家庭沟通模式对儿童广告态度的影响”,
《心理科学》,第3 期,737-738。
  5. 张红霞,臧恒佳(2003)“消费者对盗版软件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科学》,第3期,105-114 。
  6. 张红霞,赵立卫(1999)“论关系营销在我国商业银行中的运用”,
《经济科学》,第3期,39-44。

  以上文章的第二三作者(黄建军、王晨,李季 杨翌昀 臧恒佳 赵立卫)都
是张红霞指导的硕士生。以我个人(臧恒佳)为例,她在论文指导上并没有建设
性的指导意见,全篇文章都是我独立完成的,论文调查所需要的资金她不出,也
不给予人力支持,唯一修改的只是文章中的12个错别字,论文写完后又**地向
我们免费索要数据,被我拒绝。更**的是,她与加拿大某所大学的老师合伙,
将我的论文改写为英文,内容并无任何创新,所有数据和假设、分析结果都来自
我的论文,又发表在国外的学术期刊上。只将我列为第三作者,严重侵犯了我的
权益。
  Wang F, H. Zhang, H, Zang, M. Ouyang (2005)"Purchasing Pirated
Software: An Initial Examination of Chinese Consumers",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Fall-Winter ,Volume 22/6.340-351

  她受到我的文章的启发,又与他人合写另外两篇文章,却丝毫不提我做的贡
献。
  Wang F. H,Zhang, M,Ouyang(2006), "Understanding Chinese Consumer
in Software Piracy", 2006 AMA Summer Educator's Conference in Chicago
  Fang Wang, H,Zhang, M,Ouyang (2003)“Understanding Consumer
Ethical Decision-Marking in Software Piracy: A New Framework”, The
Economics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 Conference, December 20-21,
Miami.

  为了评选上正教授,她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先是将硕士生的论文发表在国内
期刊上,将自己列为第一作者,然后与他人合作,改写为英文,发表在国外期刊
上,为她的职称评定增添砝码。更可恶的是,她还一稿多投。
  张红霞,臧恒佳(2003)“消费者对盗版软件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经济
科学》,第3期,105-114 。
  大学生对盗版软件态度的实证分析 <<青年研究 >>2003年06期 张红霞 ,
臧恒佳 , 王晨

  两篇文章的内容基本一致,包括文献、假设、结构、数据分析、结论等可,
只是将第一篇文章中的研究对象由普通消费者变为了大学生。第三作者王晨对论
文没有任何贡献,只是张红霞让她把文章改写一下,根本没有经过我的同意,署
名写上她也没有经过我的同意。

  她的所作所为,严重违反了大学教授的职业道德。我已经多次向学校和学院
有关部门反映她的恶劣行为,但由于其善于搞人际关系,其丈夫又与光华管理学
院院长关系密切,很多调查只是院方随意询问,她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根本不
承认错误,夸大自己在论文中的贡献,而实际情况决非如此。

  我也不知道她的研究项目是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的,但她的行为实在
可耻,给北大丢脸。如果你们不能解决,能否将她的问题转到相关部门严肃处理。
我就不相信在学术空气不断净化的今天,她还能够生存!!!

(XYS20070622)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6-23 12:54:00

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经济学论坛 → ≡ 学术科研 ≡ → 『 学术道德监督 』 → 揭发检举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张红霞 zz

跟贴:

第2楼:支持!

第3楼:支持 如今北大搞学术的骗子太多了,尤其是那些所谓的海归派,以院长张维迎为代表,怀念北大的陈寅恪等老一辈的学术大师。

第4楼:和这等败类斗争,你必须讲策略。

你找光华内部的人解决?基本没希望,北大已死。

建议找找老邹。。。。。。

或许他的激情可以帮上你。

请慎重思考,有效路径。

能吃的住她,而且,这个人又有权力又很正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3 12:55:00

实名举报,还是值得提倡的

最好能转发到北大未名

在校内的影响力更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3 12:59:00

这种事情在中国太正常了,不要什么事情都往光华身上扯,你们以为你们接二连三的搞光华,光华就会倒掉?也太高估自己的了吧。我有点怀疑原文作者的脑子是不是出问题了,居然妄想通过社会舆论来解决这种事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3 13:00:00
呵呵,现在北大的教授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6-23 13:03:00

在校内和校外,张维迎的影响力最大(但是,张惟迎在北大教职工当中的威望、公信、影响力,那就不好说了,兄弟我估计,那不大。如果投票选校长,张惟迎只有当小弟弟的份儿)。

请看转贴:

===============================================

乌有之乡 >> 文章中心 >> 网友杂谈 >> 文章正文

作者:叶檀 文章来源:叶檀博客 点击数:

复制代码
1656 更新时间:2007-6-20

邹恒甫张维迎之争本质是什么?

叶檀

张维迎与邹恒甫之争毫无疑问已经成为一个公开事件,并且是让中国经济学界大丢其脸。借助这件事,中国许多大红大紫的经济学家的学问及其附属的研究机构在世界上的位置,以及经济学家的富豪生活,一一曝光于聚光灯下。实际上,如果国内那些空中飞人四处讲课的经济学家还不太像英国绅士,那是因为修为不够,而不是钱财不够。

面对邹恒甫的指责,张维迎的反应是“清者自清”,拜托,我们现在并不生活在农耕社会,可以用名士风度自处,一个公立学校的教师、院长,政府投入了十几亿的钱财,面对越来越具有现代法律意识的纳税人,如果不愿公布自己的财产、或者对于程序语焉不详那是渎职。

让我们看看一方业已公布的材料:特聘教授一年26万人民币的津贴,如果是海归教授周末上EMBA课,每一个长周末另加1万美元,即便是偷懒之人,年收入早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如果算上那些课题、讲座、独立董事的收入,恐怕在200万左右是不成问题的。

考虑到中国当红经济学家的稀缺性,他们的钱与当红的基金经理持平,也不算太过离谱。但问题在于,基金经理的收入是以市场销售与业绩来衡量的,每个季度都有财务报表公之于天下,还有中介公司的排名压力,而当红经济学家的稀缺性是可以人为制造的。如果著名经济学家的筛选权掌握在亦学亦商的少数人手中,与任何产品一样,经由一种特定的程序之后,他们就能获得垄断性,教育产品的价格、以及教育者本身的人力资源价格,就可以任意挥洒。即使北大清华南大复旦在世界排名下滑又有什么关系呢?反正他们的生财渠道在国内。而在国内由于垄断资源,他们永远是大学教育的领军人物。

异类只有三种下场,一种是沦为普通商品,苦苦求生;一种是彻底成为商人,安心享用钱财;还有一种是利用在国外的平台回过头来做事,就像邹恒甫这样,身为世界银行的员工,才有胆气纵横挥洒,或者像陈丹青,本职是个画家,食有鱼出有车大概不成问题,所以才能痛陈目前教育体制的积弊。否则,也只能像普通教员一样忍气吞声,在职称与名声的天梯上爬一辈子。从理性人的角度来说,一般教员与掌握标准的垄断者合作是最好的选择。

邹张之争的本质是,从大学到大学从业者,都主动或者被迫地成为了利益集团的一分子,并且通过特殊学生的招募在政界学界企业界纺织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网。

新任科技部部长万钢上月在同济大学建校百年庆典上发表演讲时曾说,“除了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知识成果和人才,大学没有自己的私利”。但从大学的招生收费,以及某些大学向银行肆无忌惮地贷款直至产生破产之虞,无不在道出一个相反的结论,大学已经成为一个封闭的急剧膨胀的既得利益集团,并且由于是公立大学,政府不得不为此兜底,承担巨大的道德风险。

这样的大学,与那些哄抬物价屡遭民众诟病的垄断企业有什么区别吗?

蔡元培先生所提倡的“兼容并包”固不可寻,万钢先生所说的“大学应帮助一切有志者亲近科学,大学有责任成为原始创新的重要源头,大学必须主动为社会提供知识和技术”恐怕也只能成为一厢情愿的幻想,中国经济学还未有从不入流升入三流的希望。对于我国的投资回报率、政府储蓄的利用效率、CPI上涨与民众生活的关系、政府在资本市场对于国企的变相解救究竟换来了多大的效益等亟需经济学家加答的问题,很少看到切实的立足于数据的研究,经济学家离经济学的正题越来越远,离帝王之术倒是越来越近。

此次邹张之争引来内部人士扼腕,因为争论的双方虽受西学民主与法治的浸染,是如假包换的海归派,但一方以名士风度不予回应,一方除诉诸于舆论公开平台之后,声言要找部长等高官作主,仿佛生活在中世纪。即便一方胜诉了,又如何保证建立起公平公正的平台,使之成为攻破大学行政堡垒的一个突破口?这就是中国的知识考古学不存在的原因,因为一切反思都无法建立起有效的资源平台。

相比而言,邹恒甫的公开更符合现代社会的理念,因为公立学校财务的公开本就是题中应有之义,而公共事件诉诸于公开平台不失为培育民间社会的一个途径。简言之,邹相信民众的智慧,所以尽管表示要向上反应,却选择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开,而张似乎对此不屑一顾,这与他一惯的逻辑吻合,忽视民智的结果将使他遭到最大程度的民意抵抗。

要解开张邹之争,从经济学来说,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打破垄断,使民间可以自主办学。邹如果从海内外募得一笔基金开办一所经济专业的学院,不仅可以拥有与张对垒的平台,并且对中国的经济学发展也是善莫大焉,从内部而言,教学收费价格可以获得市场的准绳,明明白白地公之于天下,从外部而言,则是对中国现有垄断教育体制的冲击,说不定两百年后成为中国的哈佛也未可知。

打破教育资源的垄断,才能打破既得利益集团,才能使教育、创新、学术、思想获得一线生机。

注:此文原为nfzm鄢兄约稿,不料中头彩,此事被封嘴,ZWY的活动能力果然强。幸好,有博客在,社会还是进步了。从邹事件到黑心窑事件,网络厥功甚伟。其实自由谈栏目四处设立,又有几家能自由地谈呢?下午鄢兄致电,笑兄玩笑,对此等事不挂在心上。只要有机会,还会说的,人有嘴总要说话的,嘴和手长在自己身上呢,不是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加微信,拉你入群
微信外可尝试点击本链接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