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335 8
2007-07-23
<TABLE height=18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width=499 border=0>

<TR>
<TD>
<P><FONT face=楷体_GB2312 size=4>二次招收张非,只能体现清华对规则的尊重,而将张非培养成材,则体现一个大学的责任</FONT></P>
<P><FONT size=4>  曾被广大读者关注的四川南充高考考生张非录取一事尘埃落定,15日,记者获悉,张非今年最终被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录取。据家人介绍,经过前一段时间的磨砺,张非已有了令人欣慰的变化。</FONT></P>
<P><FONT size=4>  2003年,张非在四川岳池一中考上北京大学。在北京大学学习时,因迷恋上网误了学业,被北京大学劝退。此后,张非到南充十一中学习,再备高考。2005年,张非以703分的成绩并列南充理科状元,考入清华大学。但张非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FONT></P>
<P><FONT size=4>  尽管张非与清华有“过节”,但清华仍在今年录取了他。与其说是清华的“大度”,不如说是清华对规则的尊重。尽管张非被清华退学,但他仍没有失去报考清华的资格;尽管清华将其退学,但并没有规定张非不能再次报考清华;而只要张非达到标准――分数过线,符合清华的招生条件,就完全应该被录取。</FONT></P>
<P><FONT size=4>  两次被录取,两次被退学。受到损失的并非张非及其家人,北大和清华同样受到损失――不仅在招生过程中付出人力成本,而且也会占据和枉费一个稀有的招生指标。从成本和效益的角度考虑,清华拒绝张非是一个理性选择。但问题是,拒绝张非必然会破坏清华的招生规则,而破坏规则,带来的损失将会更大。</FONT></P>
<P><FONT size=4>  张非如愿以偿上了清华。但依据前两次的退学经历,他会不会在清华遭遇二次退学,并不好说。因为,如果进入清华的张非仍旧迷恋网络,一旦符合退学条件,那么清华二次将其劝退,也是遵守规则的表现,尽管这种做法会给清华和张非带来损失。不过,我们不希望张非在明年及以后的高考中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FONT></P>
<P><FONT size=4>  张非的母亲祝明灿说:“大家只关注我儿子智商高,考分高,其他的很少关注。不会与人相处,不知心疼父母,缺乏自理能力,情商几乎为零。”两个月来,媒体长篇累牍的报道以及“考霸”封号的背后,让我们看到,张非是智商的巨人、情商的矮子。对于这样一个学生,社会、家庭、学校该怎么办,才是下一步真正需要关心的问题。</FONT></P>
<P><FONT size=4>  我们注意到,张非事件被曝光后,有“网络戒毒”方面的专家帮助张非戒网瘾,张非的母亲称张非现在性情开朗很多,连张非本人也觉得迷恋网络学不到东西……这些变化都令人欣慰。随着张非走入清华校门,社会对他的关注度将会下降,张非也将回到他平静的生活轨迹,那么,谁来帮助张非将他身上出现的这种“可喜的变化”进行到底?</FONT></P>
<P><FONT size=4>  显然,清华应该接过社会的接力棒。在二次接收张非上,清华的规则意识令人尊敬。我们认为,清华不仅要做一个规则的遵守者,更要通过教育让一个“情商几乎为零”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那才是清华的伟大。二次招收张非,只能体现清华对规则的尊重,而把张非培养出来,则体现一个大学对社会的责任。</FONT></P>
<P><FONT size=4></FONT></P>
<P><FONT size=4>  原载《河南商报》</FONT></P>
<P align=right><FONT size=4>(责任编辑 高伟山)</FONT></P></TD></TR>
<TR vAlign=bottom>
<TD colSpan=3><FONT size=4><br></FONT></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7-23 9:57:27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7-23 09:52:00
看到这样的帖子总回深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3 11:24:00

这样的东西不是非常很了解也不想多了解,个别特例,一个愿考一个愿要,随他去吧。也许走老路也许走新路,谁又能保证呢?谁又能保证得了呢?

学校和社会别在这样的特例上花费太多不必要的精力。环境造就了这样的“奇才”,为了这个别的“奇才”人为制造一个环境培养他,那多是费力不讨好。给了他公平的环境,就已经够了。

这比小学水平的学生去读某交大,然后某交大给小学生安排特别的教育特别的教师,强得不是一丁半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3 18:09:00

这件事体现的不仅是清华尊重规则,还是对一个人的尊重,毕竟,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在犯了N次错误之后,一定会犯第N+1次错误,如果清华不录张非,那才是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张非的问题,不是大学的能解决的,现在,一个大学导员要带一二百个学生,他不可能像中小学班主任那样,照顾得到每一个学生,就算是中小学班主任,不是也是一般只管最好的和最差的学生吗,一个班主任管四五十人都管不了那么好,何况是一个大学导员要管几百人呢,这是第一。

第二,这种落差,说到底,还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应试教育过分重视分数,而对其他方面视而不见,才会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但现在,高考毕竟是比较公正的方式,如果没有了高考,那么,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将只能去当民工,甚至连农民工也不如,所以,在这种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不=无法被取代的情况下,大学所能做到的,只是改变目前大学心理课的上课方式,如果再以那种传统的方式来上这种课,那么,这种课基本上就起不到什么作用,那么,上大学后,这些高考中的高才生们所面临的问题就会更加严重,心理落差会更大,而又没有人帮他们调整,最后,很可能去打游戏或做一些其他的什么事。

其实,要解决这种问题,还是要加强职业教育,让众多的学生不去挤高考这座独木桥,让他们知道,其实上大学和去职教,毕业后的工资差别没有多大,所谓的白领,其实也没有什么好的,这样,就会使相当一批人不参加高考而直接选择职业教育后去工作,这样,高考的人少了,那么,高考生上大学后的心理压力也就会相应的减少,而学校也就会好办得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3 23:09: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7-24 00:12:00
以下是引用smy110在2007-7-23 23:09:00的发言:

焦点访谈人物......

能上新闻的人物都是个例 不必在意...1/13000000000


可能正如这位仁兄所说这是个例,可是新闻也是片面的,而且新闻抓的典型,抓得新闻效应,新闻会去抓一个不入流学校的这种现象,我想不会!与其谈个例还不如谈谈这种情况引起的原因及带来的效应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