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网上一新闻”招商证券海归当交易员财大学生当投顾“以及巨多名校同学工作简历关被涮的事件引起了经管同学们的普遍讨论,也激起了我的一些思考。
首先,个人觉得第二梯队院校大约为:央财,外经贸,南开,上财,西财,厦大等等之类传统财经或综合性名校。(这个学校的定位不重要,勿喷)
确实,诚如所说,我们先看看今年金融学子们都向往的券商类(可以包括更高端的基金类)的招聘情况:也许大家都听说了,由于今年大型IPO数量的锐减,国内以承销大型IPO项目为主的大牛级券商中金中信进行了大幅度裁员,据说比例高达30%。虽说中小券商IPO的数量减少的不多,但大家都知道的是,今年以来IPO融资规模锐减,有的甚至缩水90%。这就使主承销商的利润的大幅度的减少。再加上市场的不景气,券商的两大收入来源——佣金及承销费用,被大打折扣。各类券商日子如此艰难,难道还会招人?如果招人,个人分析,就是找一些分关键岗位的人,来替换掉老员工,降低人力成本。
对第二梯队院校的影响:据我所知,现在券商类总部岗位人员结构大致为第二梯队院校的硕士们为主,因为以前像北清复交等大牛院校的学生多去了外资投行等更高端的行业。所以给第二梯队院校留下了较多的职位,再加上行业景气,招的人自然也多。再看看现在,首先研究生大量扩招,本身北清复交的学生就比以前增加了不少,即使其他情况不变,也必然会挤占一部分岗位名额。其次,大量海归(指的是靠真本事出去的)回来,也会挤占一部分名额。最后一个就是刚刚分析的行业不景气。这些原因最终会导致券商总部类岗位要求进一步提升,第二梯队院校就必然会被挤掉。而我们都知道,在券商就业领域,总部和营业部有着天壤之别,营业部像什么投资顾问,客户经理,理财经理,贮备干部,管培等等其实都是换个好听点的名头,本质都跟大专生干的活一样——拉客户。而这就是第二梯队院校的硕士文凭大大浪费。
我们再来看看经管类第一大就业渠道——银行。个人感觉银行类是今年保命型的,或许说一直都是。原先银行总部也吸收了一部分第二梯队院校的学生。虽说今年总体的招录人数下降不明显,但个人感觉岗位较以前苛刻了很多。即使总行岗位,也必须下基层锻炼三年,而后根据表现,注意,是再根据表现,确定你是否能回总行。而分行来讲,本科很多都要求211,硕士不一。而分行对于第二梯队院校的学生来讲,有的确实是能力不行,有的是想回家乡,只是很少一部分人的选择。
对第二梯队院校的影响:首先,这是转自一个HR说的:他们宁愿要一般水平的本硕,也不要这些第二梯队院校的学生,因为他们心高气傲,不踏实,不好管。HR说的未免偏激,但却是反应了一些人的心理。试想,辛辛苦苦2、3年硕士下来,发现跟本科同学干一样的活,而且人家还比你多几年经验,至于你平衡不,反正我是不平衡。所以,就有了很多名校同学在工行简历关都没有过的原因。
还有就是大型国企与外企。现在中国经济不景气,国企日子也不好过,而且本身国企就得考一定关系,对于那些老实本分、家庭一般的孩子,或许本身就不在考虑之内。而曾经的高薪代表的外企,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个人认为,综合待遇真的和国企,甚至一些好的民企差不多了。
还有一些,如保险、信托、期货等等,也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由于楼主曾把就业目标主要锁定在券商和银行方面,所以对其他行业知之甚少,知道的欢迎添加。
应对策略:
当然有个大前提就是:艺多不压身。证书,实习,奖学金,特长,多多益善。
1. 尽快锁定自己1到2个钟爱的行业,锁定行业后,再重点本锁定4-5家公司,然后再锁定公司的1-2个具体职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招人少了,自然要求就高了,那什么是高要求呢,除了硬件外,当然就是软件了。而让你有了具体的求职意向后,你就会自然的关注他,效果就是你比其他人跟精。甚至,你需要抓住一切能够去了解他的机会,比如实习,宣讲,甚至他家公司搞的一些活动,比赛什么的,都可以积极参加,你要相信,也许在某天,你被公司老总盯上,直接要了呢,nothing is impossible。
2. 尽快进入核心部门实习,据我所知,愿意耐心栽培你的公司还是不多,我们所要做的是,在他们招到我们之前,尽快的成长起来。注意,一定要去核心业务部门,要是能跟着做个项目最好,最好不要降低自己的身价,去想什么券商或者支行的客户经理,大堂协理之类的低端工作。
3. 培养1-2个特别出众的地方,哪个方面的都行。学术的话,就发几篇大牛paper。学生工作的,就混个学生会主席。证书的话,就考几个超牛的。竞赛的,就拿个一等奖。文体的,比如主持,各种乐器等等。总之,你应该有一个特别出众的爱好或特长,或者性格特征也行,一定要特别出众,最好有事例证明或者有证书什么的。最少我知道的我一同学就因为主持特长被破格录取了。
4. 关注一些金融非主流的行业,PE(尽管不建议应届生去),信托,期货等等吧,但一定要属于金融行业里的,如我们老师说的,金融这个行业,出去容易,进来难!(他说PE不属于金融业囧)。然后按照方法1去准备。
5. 还有就是公务员了,大家都懂得!
6. 读博,暂时规避就业,观望观望再说。就像很多人选择读研一样。
PS:本人非应届毕业生,观点一家之言,数据也不准确。欢迎大家讨论,提出不同观点,但请千万不要拿”谁说的,我们学校的某某就拿到了某某总部的offer的语言来反驳,我说的是大多数,大概,大部分情况下,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