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摘自:科學人2010年第102期
三年前,國際性的RI會議首度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舉辦,那時科學家仍處於韓國黃禹錫造假事件的震撼下,會中所有討論幾乎都環繞著該事件的成因、發展、被揭發,及科學界的反省與反應。經過了三年的過濾和沉澱,幾個主要的科學研究大國,和歐盟及國際科學理事會(ICSU)再次啟動RI國際研討會,並決定把第二屆會議地點由歐洲移向亞洲,最後選定在新加坡舉行。
在第一屆的研討會中,我因為是ICSU中「科學行為自由與責任委員會」(CFRS)的委員,就代表ICSU做了一場演講,說明大學排名競賽所產生的各種負面影響,其中最糟糕的是過份重視產出數量,導致研究不當行為的增加。那次講演的效果很好,回應也不少,後來CFRS就派我為代表,到很多大學裡去做巡迴演說,闡述科學普世性(University of Science)的涵義,並說明科學行為的自由與責任都是建立在科學誠信的完整性上。
在籌備新加坡會議時,我們有四位CFRS委員分別被指派負起規劃議題的責任,我負責為第三個主題「分享經驗及最佳措施」做定調。最有挑戰性的是大會總主持人在事前以不下五個e-mail的訊息一再交代,不能超過10張投影片,且須在15分鐘內講完。為了完成任務,我左思右想,一直思索該用什麼樣的高度去架構這個議題?有兩件事必須考慮。第一,這是在亞洲召開的會議,則我對亞洲各大學科研的發展應當有所著墨;第二,這是網路飆行的世代,它將意味著什麼樣的研究精神和研究態度呢?所以,我最後選定的講題是 “ The Threat of ResearchIntegrity in the Net-Browsing Generation: When There is Nothing Left toPlagiarize.”,也選定了10張說明的圖檔。
第一張投影片描繪的是亞洲大學的急速興起,而且各國ZF都砸下大筆經費,要把國內的大學變成世界一流的卓越大學,尤其在科技的進展上,要搶下亞洲第一的霸權,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中東的石油大國,莫不如此;台灣當然也不例外,第二期的五年500億計畫繼續推動,國科會和教育部也聯合宣佈彈薪制度,要以具競爭力的薪資遴聘頂尖研究人員。第二張圖說明在現今社會價值的變遷中,科研環境發生了什麼樣的改變?知識經濟體系中的知識落差、科技能量影響人和自然的生命體系,以及私人產業和高科技結合之後的市場掠奪戰,帶來了科研誠信的完整性思考,成為這時代的社會脈絡下必須面對的議題。當然在www、部落格、臉書等等成為新世代的生活文化時,剪貼網上圖文的文化特質為何?對抄襲的定義和態度也將因之改變嗎?
承接而來的是科研者的壓力源所在。有限資源的激烈競爭、個人金錢的即時報酬,以及社會形象的急速升高,這些都是壓力,當然也是造成行為不當的誘因。研究行為的規範有明訂清楚嗎?隱藏性的集體榮譽讓行為不當者很不容易被揭發,使得年輕研究者沒有典範;而大學當局只重視排名,只求產出數量而不問品質的態度,更是種下了不當行為的潛在隱憂。而另一個時代產品Google Translate提供免費線上服務,可隨意將各種語版的文章或網頁內容翻譯成自己的文字,再剪修加工,一篇論文就出手了。這些結果導致第四、第五張複雜的圖表,表達的是「史上最牛連環抄襲門」。到最後,根本沒有原創者,而我要強調的是,模糊了原創的精神,抄來抄去,文字語言都如夢似幻,不再真實了!第六張表示河水由清變濁,其意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