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没有最坑爹,只有更坑爹。
本文写完后大概一个星期多,闲暇时又翻过来回味一下;
不料,以前被忽略的封底又给了我膝盖一箭。
那个主笔张志明是个货真价实的大陆中国人,还是个前上海公务员、上海交大的;
另外一个曹远,竟然还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的!
我觉得尚不能质疑以上两位的人品,但他们的治学真的有问题;
你生于斯长于斯,别告诉我你不知道辖区人口不等于城市人口!
(驻马店在图表里跟广州排在一起,理由是辖区人口接近)
(作为河南人本菜很自豪,对驻马店也没有恶感;可这是两码事)
怎么解释?治学不严还是迎合洋大人的口味?
(不能上纲上线的说什么爱不爱国,最起码那句“中国是个大国,她非常自信;足已开展如此开放的探索。”深
得我意;以此可见,两位也是颇为自得。)
还是就事论事。
中外交流这个事儿,何其之难也!
国人尚且如此,外国人更是指望不上;
真正懂中国的毕竟还是少数,在扭曲的大环境下,他们又能发出多大的声音呢?
反观自身,本来资质就不足(英语二把刀,那是真真儿的二);
勉为其难或一时兴起的翻译了一把,行文中也曾经得意过;
事情做完了,后头再看,漏洞百出
。终归也还是治学不严——你不会先认真看看封面封底啊!
窃以为国人长久以来被诟病的不认真,真是难以克服;
这方面小日本有时候是值得称道的。我能看到的就是一些报告和纪录片,
那叫一个细致入微;虽然可以用长期为邻和文化类似开解,可我还是脊背发凉。
(推荐HNK电视台的《中国力量》和《沸腾的都市》系列纪录片,大家看看!)
我们确实需要时刻自省,底子薄又不肯认真、不肯尽全力,那真的就要出大问题了。
在这里,大家不图名不图利,用自己的热情和能力做了一些很有益的事情;
我没有资格苛求大家,只是希望能坚持下去并有所精进。
这是一个很好的形式,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好处就是知识的共享和低成本传播;
这将极大地改变东西方交流和学术交流被少数人垄断的旧格局,将来或许就能够解那些死结。
已经有一些良性的互动了,比如可爱的澳大利亚吃货们和解读中国系列的老外哥们儿。
(大家可以上优酷和龙腾看看这些生活在中国的“老外”的视频;他们是真的懂中国的)
这真的有趣极了,一点儿也不刻板、或让人紧张;
甚至可以说非常欢乐,我们与他们之间的差别,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
这让人心里暖暖的,觉得这个世界还有希望。
直到现在我还有疑问,难道那些准备到中国、已经到中国、想着到中国的外国人;
就是通过这些(就像这篇报告)来了解中国的?
他们所有的立论和决策的基础,就是这些东西?
那些致力于东西方交流的人(不论身份立场),就是这样做事的嘛?他们清楚他们在做什么及其造成的影响吗?
在这件事之后,我再遇到诸如汇丰之类的“大牌”;
别人再怎么啊呀呀了不得,我也只是呵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