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辛格《论中国》:一代美国大家对于中国四十年的交往的记录,也是对于中华文明和中国的来自美国的独特思考。看这书可以了解中美的复杂纠结。上半部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简述未必有新意,但也理解得很透彻。难得的是从冷战后期一直到今天,他和中国打了近四十年的交道,都是和最高层谈,他的意见极有启发性。
2.莫言作品系列: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作品,无论如何有其重要的意义,值得关切。我觉得首先可以读《红高粱》系列和《生死疲劳》。莫言的写作当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特色,他诡异的想象力和对于本土中国生活的发掘,都让他在全球纯文学中有重要地位。
3.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重要小说家的年度力作,很有深度和分量的作品。从具体的境遇追问人类交流和沟通的困局。
4.尼尔·弗格森《文明》:西方大史学家的著作,视野开阔,有独特分析。对于人类文明的历史有独到的理解,很能启发思考。
5.张颐武主编《全球华语小说大系》:把传统的纯文学、青春文学、网络文学和其他类型文学放在一个视野中定位,精选21世纪以来的中短篇小说代表作,于中可以看到中国文学这些年走过的道路。
6.芮成钢《虚实之间》:不多见的优秀的名人书,有自己的见识和眼光。作为年轻一代,他的见识很独特,尤其是不讨好不媚俗,坚持己见,没想取悦公众,坦诚地讲出自己的所思所想,难能可贵。
7.张维为《中国触动》:《中国震撼》的姊妹篇,有其自己的角度和思考。你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你不能不正视他的观点,他的见识也是真切的,值得引起探讨和思考。
8.杜维明《体知儒学》:儒学大家通过与学生对话,探讨儒学与当下的关系,很生动有趣,把儒学谈得切实,不容易。
9.张真《银幕艳史》:对早期中国电影的独特的研究,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很生动。对于现代的消费的出现所带来的女明星的诱惑所具有的冲击力的深度解析,别有风格,是学术书里有意思的。
10.齐泽克《欢迎来到实在界这个大荒漠》:全球最重要的大理论家对于9·11的分析。他的见识当然远胜那些只是空洞瞎鼓吹的,难得的是理论的深度和故事段子结合得巧妙。让人迷上理论。
今年的书界有几个方向值得关注:
第一是纯文学的复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纯文学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获奖之后,纯文学逐渐开始热起来。就在获奖消息传来,半小时内,当当网上他的一些书籍就售空。莫言、刘震云等人的作品受到了读者的欢迎。而我本人主编的《全球华语小说大系》对于十年来的华语小说作了精选,既有传统的纯文学,也有类型小说、网络文学和青春文学。也引起了关注。
第二是中国的翻译出版与全球出版同步化程度越来越高。这一年翻译了挺多国外很有深度的作品,比如基辛格的《论中国》、尼尔·弗格森的《文明》等。这说明我们的出版业能力在不断提升,跟上了时代发展的步伐。我关心的领域电影研究中,张真的《银幕艳史》是一部深入和新颖的学术著作,翻译出来很有价值,也同样很好看。
第三是大众通俗阅读出版物继续保持一贯稳定的发展路向和势头,并且也有新的增长点出现。商业类书籍依然很受欢迎,由于股市低迷,相关的书籍关注度减弱,但是财经方面的书仍有稳定的读者,《货币战争》还在热销,而且今年还出了第四部。除此之外,有关国际局势、边界问题的以及一些传奇类书籍仍受注目。而名人类的书仍然是书市热点,其中芮成钢的《虚实之间》,张维为的《中国触动》值得一读。
第四是现在已经形成纸面阅读、移动阅读、网络阅读三足鼎立的新阅读格局。新媒体阅读方式出现以后,纸面阅读受到了较大冲击,纸质书籍的出版和销售情况与以往相比,发展不是很理想,但是从总体上说还是有活力的。而且在三足鼎立的新阅读格局中,纸面阅读在内容上依旧发挥着引导作用,现在仍然是阅读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