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阎崇年、易中天到当年明月,从《正说清朝十二帝》、《品三国》到《明朝那些事儿》,再到北大博士檀作文以“古惑仔”解读李白,一股大众听史、全民读史的热潮持续高涨,讲史人也从高深学府走入民间草根,由此也在学术界引发了一场“通俗还是庸俗”之争。不少学者日前纷纷表态,对这股热潮进行评析。
俗说历史很个性
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为代表的强势媒体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讲史”明星。按照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雷颐的解读,听史、读史实际上是中国人的传统。“‘历史’从来是中国大众日常生活中娱乐消闲的重要部分,从曲艺说书,到戏剧小说,无不如此。”所以通俗历史成为“休闲文化”,本身是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在当前教育中,历史教学日渐式微,大量“戏说”历史电视剧泛滥,使公众对于接近历史真相的渴求越发强烈。阎崇年的“正说历史”,是对“戏说历史”的拨乱反正;而由易中天等兴起的“俗说历史”,又是对“正说”的一种调整。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程兆奇认为,很多讲史人并非历史学家出身,这些“非专业人士”写历史与历史学家写历史的切入点和研究方法不同。“俗说历史”者学术背景的多样化,使他们的个性色彩愈加彰显。
粉丝读史很狂热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百家讲坛》主讲人钱文忠指出,当下这场“读史热”从某个角度来看已经演化成一种商业行为,买书消费的人更像是“粉丝”,其行为和追星族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钱文忠认为,仅仅关注著述者讲述方式的改变是不够的,接受终端的巨变才是最根本的动因。看漫画、打游戏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思维模式、接受方式已与过去的读者完全不同。某小学一个班上40多位同学几乎人手一本《品三国》,因为易中天在书中把人物漫画化了,这正好符合孩子们的接受方式和口味。
史学泡沫需消除
虽然“读史热”“讲史热”高烧不退,看似历史读物走俏的背后却难以掩盖一个必须面对的事实:一方面是通俗历史类读物持续热销,另一方面,传统严肃学术书籍依旧曲高和寡,少人问津。“读史热”并未让读者真正爱上历史。
事实上,市场的功利已经不断透过作品体现出来,从“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诗句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因为“冷月葬花魂”断定林黛玉是沉湖而死,历史的考证成了书面的文字游戏,趣味化地剑走偏锋以致走火入魔,明显有炒作化、娱乐化倾向。
著名文艺评论家朱大可表示,“对于眼下的热潮来说,通俗历史仅仅有趣是不够的。一方面是讲故事的能力,一方面是基于史料的深刻理解,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历史的阐释才能有效维系下去。”
钱文忠则认为,不必强求学术书籍和通俗读物争夺同样广阔的受众。一味追求畅销会把作家毁掉,并制造出大量的文字垃圾。他更希望通俗历史的尝试,能摆脱中国史学的传统格局,好看也留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