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公布了“200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在167位和228位。(8月13日《北京晨报》)
该报道一见报,便引来舆论一片哗然。舆论的焦点集中在对北大和清华的批判,以及对上海交通大学这项研究的科学性的质疑。
那么,到底该怎么看这个所谓的“全球大学排行榜”?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无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民间的排行,除了引起民众一时的口水纷飞之外,并没有起到什么令人满意的作用。我无从知晓国外高校对这一排行的热情,但是很少听说国外有哪个机构尤其是高校热衷于搞这样的排名的。
据说这个排名活动已经连续搞了四五届了,“采用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与学术表现作为主要评比指标”。怎么理解呢?就是看一所大学的教育品质、教师品质、研究成果及机构规模,往细里说,就是主要看毕业校友及教师获得诺贝尔及菲尔兹奖情况、教师论文高度被引用情况、科学和自然论文发表情况、SCI论文数,等等。
如此细致的评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讲其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识。评价一所理工科较有优势的大学的学术能力,就是要看它的科研成果,尤其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用这样的指标来衡量不无道理。然而,评价靠文科立名的大学的学术能力,就得看从这里出了多少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有多少新的探索,那么,这个指标就难免显得有点片面和僵硬。
从这点来看,这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也未竟然,我等老百姓大可不必较真,即便不上这个榜,我们也知道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能力另人刮目,我们的大学(包括号称冲击世界一流的国内名校在内)学术水平与之差距犹大。
但是,我想我们的大学却不应该如我等这般超然,不应该不屑地撇撇嘴,然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些高校冲击“世界一流”的呼声越来越洪亮,步子迈得越来越大,然而该怎样冲击“世界一流”,却需要冷静思考。不是校舍越来越阔、校园越来越大,就能够成为世界一流。我想,这个“全球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大学很有启示意义,也值得我们的大学学习。这么看,这个排行榜并非一文不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