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人 二区 教师之家与经管教育
2068 3
2007-08-15
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公布了“2007世界大学学术排名”。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排在167位和228位。(8月13日《北京晨报》)

  该报道一见报,便引来舆论一片哗然。舆论的焦点集中在对北大和清华的批判,以及对上海交通大学这项研究的科学性的质疑。

  那么,到底该怎么看这个所谓的“全球大学排行榜”?

  近些年各种各样的大学排行榜层出不穷,无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民间的排行,除了引起民众一时的口水纷飞之外,并没有起到什么令人满意的作用。我无从知晓国外高校对这一排行的热情,但是很少听说国外有哪个机构尤其是高校热衷于搞这样的排名的。

  据说这个排名活动已经连续搞了四五届了,“采用国际认可的学术成果与学术表现作为主要评比指标”。怎么理解呢?就是看一所大学的教育品质、教师品质、研究成果及机构规模,往细里说,就是主要看毕业校友及教师获得诺贝尔及菲尔兹奖情况、教师论文高度被引用情况、科学和自然论文发表情况、SCI论文数,等等。

  如此细致的评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讲其科学性是显而易见的,也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识。评价一所理工科较有优势的大学的学术能力,就是要看它的科研成果,尤其是重大的理论创新和技术革新,用这样的指标来衡量不无道理。然而,评价靠文科立名的大学的学术能力,就得看从这里出了多少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有多少新的探索,那么,这个指标就难免显得有点片面和僵硬。

  从这点来看,这个“全球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也未竟然,我等老百姓大可不必较真,即便不上这个榜,我们也知道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这些国际著名大学的学术能力另人刮目,我们的大学(包括号称冲击世界一流的国内名校在内)学术水平与之差距犹大。

  但是,我想我们的大学却不应该如我等这般超然,不应该不屑地撇撇嘴,然后“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些高校冲击“世界一流”的呼声越来越洪亮,步子迈得越来越大,然而该怎样冲击“世界一流”,却需要冷静思考。不是校舍越来越阔、校园越来越大,就能够成为世界一流。我想,这个“全球大学排行榜中”排名前十的大学很有启示意义,也值得我们的大学学习。这么看,这个排行榜并非一文不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7-8-15 11:11:00

中国大学落榜百强应“知耻而后勇”

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但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这次却打破常规,上周发布了一份“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其中,北大排在第192位,清华排在196位,中国大学无一能够进入百强。(4月9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大学无缘进入世界百强,这自然是一件丢“面子”的事情,相信一些批评指责之声会随之而来。不过“中国大学落榜百强”在我看来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首先,说明国内研究机构开始清醒。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是国内一家研究机构,它能公布出如此一个令人尴尬的排行榜,多少说明国内研究机构已开始趋于清醒、理智、实事求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或许比排名落后更为重要。

其次,给诸多大学一个合理定位的同时又为它们敲响警钟。

“在全球高校500强中,我国18所大学上榜,比去年增加10所”,甚至某些学科还能够排在世界前列。这说明中国大学并非一无是处,还是有几所大学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学府行列的,只是未到“顶尖”而已。

应该说,排行榜对中国大学的这个定位还是比较客观公正的。不过,更值得我们警醒的是中国大学为何无缘“顶尖”?我想当前国内大学中严重的“官本位”思想、学术腐败以及学校发展中重硬件设施轻人才发展等现象,都是羁绊中国大学走入“顶尖”学府的绊脚石。因此,如果这个排行榜能让处于狂热之中的高校有所清醒,那么这次“自曝家丑”也是值得的。

落后可怕,但知道落后却不去奋进更可怕。改改校名、换换牌子的“面子活儿”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我们需要的是内在的改变,需要的是有着优良“血统”的中国大学“知耻而后勇”,重塑前辈的辉煌。也许,这也是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这个排行榜的另一层用意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5 11:14:00

世界一流大学排行:别总打国字号大旗唬人

自从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科学所发布以在国际权威刊物上的论文数为指标的“学术榜”之后,形形色色的大学排行榜纷至沓来,乃至“乱花渐欲迷人眼”。上周,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发布了“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北京大学排在第192位,清华大学排在196位。与去年相比,两所学校的排名分别上升了61位和68位。在全球高校500强中,我国18所大学上榜,比去年增加10所。(《中国青年报》4月9日)


  几乎就在“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出炉的同时,剑桥大学首位女性校长艾莉森·理查德教授在造访广东时说,“虽然看到剑桥大学在大多数排名表中位次都不错时,我还是忍不住高兴,但事实上,大学之所以卓而不凡,不仅因为这些大学具备了在世界范围内使它们成名的一致性,还因为它们各有各的独特性。这些独特性使我们很难根据一个泛泛的标准对它们进行排名,甚至这种排名本身很有可能毫无意义。”同样是针对大学排行榜,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校长吴家玮显然更幽默一些:“大学排名就好比是把眼镜与苹果相比”。

  眼镜如何与苹果相比?这确实是个问题。据了解,此次评价的相关数据来源于美国《基本科学指标》(ESI)数据库1996年1月1日~2006年8月31日时段的数据,以及美国汤姆森科技信息集团的《德温特创新专利引文索引数据库》(DII)2001~2005年间的数据。在评价指标体系上,课题组构建了由科研生产力,科研影响力,科研创新力,科研发展力组成的一级评价指标。其中科研生产力用近11年来发表论文数(ESI收录论文数)来衡量,科研影响力用近11年发表论文总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数和进入排行的学科数来衡量,科研创新力用热门论文和专利来衡量,科研发展力用高被引论文占有率来衡量。看得出来,论文数量正是“眼镜”与“苹果”相比的共同前提。

  资料显示,全国已有近20家以不同的指标体系,对大学进行评价与排名的大学排行榜约100个,其中以论文数排名的有6家约40个。大学排行榜日渐泛滥,虽然很多大学对榜单本身不置可否,但其中的“数字依据”却是互相比较的大致标准。毕竟,大学综合实力的提高绝非朝夕之功,比较而言,提高论文数量则要容易得多。

  近年来,随着“指标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引进和推广,科研论文日渐成为衡量大学实力的重要依据,论文数量也因此而层层分解到老师、研究生头上,成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甚至是成为评定职称以及能否毕业的主要依据。论文本是科研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量化其中数量不可避免会使其成为一种额外的压力。当论文数量成为社会衡量大学以及大学考评教师的重要依据的时候,大学内部急功近利和浮躁之风的愈演愈烈可以预见。

  结果恰如此次评价所展现的那样,虽然科研论文总数急剧增加,但真正高质量、有影响的却凤毛麟角。我想,这恐怕既是理查德提出“排名本身毫无意义”的依据,也是吴家玮不愿意拿“眼镜”与“苹果”相比的原因所在。

  针对大学排行榜,教育部有关人士曾明确表示:“第一,我们不搞任何排行榜;第二,我们不赞成任何对大学进行排名的活动;第三,我们尤其不赞成不实事求是的、没有科学基础的大学排行榜。”既然如此,屡屡热衷于拿“眼镜”与“苹果”相比的究竟是何人?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这顶大帽子听起来颇具权威性,然而仔细深究起来却不免令人哑然失笑。该机构的全称是“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其网页上的简介说,它是一个文理交叉的跨学科的学术机构,主要由信息管理学院、学校图书馆、计算机中心与图书情报研究所等单位联合组建,挂靠在信息管理学院。这样一个挂靠在大学名下的机构,竟然连年冠以国字号名头发布榜单,岂非咄咄怪事?无独有偶,很多发布榜单的机构都动辄打起国字号大旗以标榜自身的权威。当学生们一心想要凭借榜单从中权衡“眼镜”与“苹果”取舍之时,他们甚至根本弄不清比较“眼镜”与“苹果”的,到底都是些什么人。

  大学排行榜的泛滥有目共睹。既然是以科学的名义作出评价,就请尊重科学研究最起码的实事求是精神,不仅应当保证引用数据的客观真实,而且应当标明自己的真实身份。这大抵相当于“一家之言,文责自负”之类的表态,不要遮遮掩掩动不动就打着国字号大旗吓唬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8-15 22:19:00

以如此多的人力,财力甚至才力,来搞如此一个意义不大的排名,

倒不如将这些力量花在真正的学术和思想研究上,而不是整天缠绕

于谁是第一,谁是第二.

酒香不怕巷子深!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