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馅饼理论是指,在某些条件成立下,企业价值(债务与权益之和)不变,债务与权益的价值各是多少取决于你怎么“切”(分配)。我想应该就是无税条件下的MM Proposition I。
2、我觉得1、2、4计算的都是权益价值,3算的是企业价值。算什么价值,主要看现金流与折现率的归属,比如3用企业自由现金流与WACC匹配,现金流和WACC归属债权人和股东(即整个企业),两者匹配上了(这很重要),算的是企业价值。
3、1只利用了盈余信息,乘上一个比例(在这里是P/E,multiplier)就获得权益价值,粗糙而且不准确。2、3、4用的是现金流量(基本面)信息,更稳健些吧。至于2、4的区别,前者认为归属股东的股金流只是股利(认为股东购买股票就是长期持有,等着分红,最后抛售),后者认为归属股东的现金流还有其它的东西(比如利润和回购),大家基于的假设和信念不同。
4、最后一个是题外话,大部分书上firm value指企业价值,equity value指权益价值,但我曾经看到一本书上提到firm value指权益价值,可能是作者习惯问题。看看现金流是什么就好,而且finance的书大都遵循正常写法,不用太担心的。